開欄的話
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主陣地,各級農廣校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有的在資源整合上形成工作合力,有的在產業需求上開發特色課程,有的在教學方式上靈活創新……這些來自基層的生動實踐,既體現了農廣校體系的創新活力,更為進一步做好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了寶貴參考。本刊開設“經驗談”欄目,旨在為各級農廣校搭建互學互鑒的交流平臺,共促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
農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引擎”,也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燃料”。當前,部分培訓內容與農民需求“錯位”、培訓方式與農民習慣“脫節”的問題依然存在。破解“專家講得起勁,農民聽得吃力”的尷尬局面,不妨試試以莊稼為教材,“土話家常”聊方法,用情感連接農民心田,以“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田間課堂培訓形式,真正實現農民“學得來、用得上、見實效”。
把課堂“種”進田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中讓學習“接地氣”。農民最熟悉的是土地,最關注的是莊稼,學習內容就不能脫離土壤、遠離農事。要實現培訓與農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關鍵在于從源頭上精準對接。要堅持需求導向,廣泛開展入戶走訪、村民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多樣的“培訓前畫像”,詳細了解農民在種植養殖、病蟲防治、農機操作等方面的技能短板,分類形成“技能清單”。結合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和種養結構,科學設置課程層級,避免“大水漫灌”,實現“一村一策”“一戶一單”。在此基礎上,還要提升“本地化”授課能力。邀請本地種植大戶、返鄉創業青年等擔任講師,他們既熟悉土壤氣候,又了解品種特性,講的內容貼地氣、講的方式接地氣。配套制作一批以本地典型案例為素材的“鄉土教材”,課程內容也要因村施策、因產設課。每個村的情況不同,要把“教什么”緊緊圍繞“地里有什么、村里干什么、未來想發展什么”來安排,使課堂真正融入產業生態,幫助農民找到適合自身發展方向的知識路徑和成長空間。
把課堂推上地頭,在“沉浸實操、腳踏泥土”中讓學習“冒熱氣”。把課堂嵌入田間地頭,做到“講到點上、練到手上”。要建設“現場課堂”,以“問題出地頭、課堂在地頭、解題于地頭”為理念,依托種植園、養殖場、農機服務站等,打造一批“沉浸式”教學基地。設立模塊化實訓區,如果樹修剪、滴灌安裝、農機調試,讓農民在實際情境中邊看邊學、邊學邊干、干完總結,做到技能記得牢、用得準。培訓形式也應靈活多樣,可以借助“移動講堂”“流動科技站”等方式,專家隨車走、培訓隨地開。深入田間、趕集駐點開課,將培訓送到農民手邊,打通“培訓最后一公里”。
把課堂融進人心,在“貼心陪伴、共情成長”中讓學習“聚人氣”。培訓不僅要“傳技術”,更要“暖人心”。要建立“師徒結對”機制。推動農技人員與種養大戶、青年農民建立長期幫扶關系,形成“師徒結對”,定期進村入戶、線上答疑互動,從“點對點”走向“片帶面”,構建陪伴式教學模式。通過“一對一”輔導,形成“邊種邊學、邊學邊干”的良性循環,讓“教一課”真正轉化為“帶一程”。與此同時,為每位參訓農民建立成長檔案,記錄課程參與、技能掌握、項目成果、現場表現等內容,并根據階段性表現給予鼓勵性反饋。可借助智能化平臺推送學習任務、測試結果和典型案例,既體現培訓效果,又增強農民的成就感和參與感。更重要的是,要營造富有溫度的學習氛圍,可借助春節、豐收節等重要節點,組織“農民家宴”“田間晚會”“技能擂臺”等活動,讓培訓與文化生活融合,增強學員與老師之間的感情。通過“共話豐收、共唱民歌”的方式,讓培訓從“技能提升”延伸到“鄉風培育”,既“暖心”又“聚人氣”。
課堂變得有溫度,源于內容貼近實際;農民愿意坐下來聽,靠的是語言通俗易懂;培訓真正見實效,關鍵在于講到點上、落到地里、講進心里。一場好培訓,不是形式熱鬧,而是能解渴、能提勁、能照亮方向。當農民把學習當成自家事、把課堂當作主陣地,教育就有了生命力,鄉村就有了持續向上的力量。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澧縣農民教育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