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培育一支高素質“新農人”隊伍,是破解鄉村人才瓶頸、激活發展動能的核心路徑。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農廣校”)體系作為農民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系統性、針對性的教育培訓,為鄉村培育了一批“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依托農廣校體系,聚焦“新農人”成長要素,打造全方位、廣覆蓋的培訓機制,為“新農人”培育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臨清樣本”。
一、建設資源池,筑牢“新農人”培育根基
臨清市農民教育培訓以農廣校體系為中樞,精準把握農民需求作為培訓工作的邏輯起點,通過回訪參訓學員、與鎮村干部座談、發放電子調研問卷等方式,年累計收集有效樣本5000份,構建精準識別的“四庫”資源池,為“新農人”成長奠基定向。
“學員庫”精準定位需求。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招募,臨清市將1017名有真實意愿、明確需求的潛在“新農人”納入動態管理的學員庫。庫內依據產業領域(糧食、大蒜、畜牧等)、經營類型(家庭農場主、農業合作社帶頭人、小農戶)、需求意向等進行精細分類,實現“一人一檔”,從源頭上確保培訓供給與個體發展需求的“精準咬合”。
“師資庫”匯聚多元智慧。打破師資來源單一瓶頸,廣泛鏈接科研院校專家、農技推廣體系骨干、“田秀才”“土專家”等多元力量,構建170余人的多層次、復合型師資庫。庫內師資按師資來源、研究方向、擬授課程、往期評分實現標簽化管理,可根據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學員精準快速匹配最優師資組合,確保教學“按需施訓”。
“課程庫”實現模塊供給。摒棄“一套課程打天下”,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技能與素養需求,開發、優化并入庫30套模塊化課程體系。課程涵蓋產業發展理念、生產經營管理、綠色生產技術、農產品電商、質量安全控制等關鍵領域,支持根據不同培育對象(如產業領軍人才、農業經理人、經營主體帶頭人)進行“菜單式”選擇和靈活組裝,實現課程的“私人訂制”。
“基地庫”提供場景支撐。嚴格設定遴選標準,在全市范圍內精選10家具備產業代表性、技術先進性和示范帶動性的農民田間學校(包括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納入基地庫統一管理。這些基地集教學、實操、示范于一體,成為“流動課堂”的核心節點和“集訓課堂”的重要延伸,為“新農人”提供沉浸式、場景化的學習環境。
四個資源庫建設以農廣校體系為紐帶,構建了“需求—供給—場景”精準匹配的閉環系統,為“新農人”培育由“粗放漫灌”向“精準滴灌”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融合培訓形式,打造沉浸式學習新場景
集訓課堂,系統化知識賦能。聚焦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具備前瞻視野和經營潛能的高素質農民,每年利用農閑“窗口期”,集中10天時間,實施“三階段遞進式”高強度、系統化脫產培訓。第一階段為理論教學,邀請高校教授、行業專家講授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產業政策等課程;第二階段為技能實訓,組織學員到省內外先進農業園區開展現場觀摩;第三階段為創業孵化,引入創業導師提供項目策劃、融資對接等服務。整套課程側重現代農業理念導入(如產業鏈思維、品牌營銷)、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如財務管理、風險控制)及前沿技術洞察。兩年間,成功培育產業領軍人才35人、農業經理人43人、農產品電商骨干50人、經營主體帶頭人652人,精準培育了一批企業家、農業合作社理事長、農場主等產業“強”力帶頭人。
流動課堂,精準化技術輸送。為解決小農戶和產業農民的短期技術需求,臨清市在各鎮街、產業特色村設立流動課堂,構建“專家包片、能手聯戶”的服務機制,在每年的關鍵農時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在康莊鎮、戴灣鎮、魏灣鎮大蒜種植區域,建立大蒜產業驛站,年培訓指導周邊農戶2000余人次,推廣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在劉垓子鎮建設小麥育種基地,通過農科院、農技推廣機構“綜合會診”解決小麥莖基腐難題,帶動育種效益提升。流動課堂累計開展技術服務2200余場次,培訓指導8.45萬人次,解決生產技術問題1.2萬余個,提供貫穿生產周期的“保姆式”指導,深受萬余人次種植戶信賴,有效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精心培育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等產業技能人才。
空中課堂,智能化學習平臺。借力數字化浪潮,臨清市農廣校體系構建線上學習新生態,讓手機變身“新農具”。開設“農業科技大講堂”直播,邀請省、市、縣農技專家在關鍵農時講解關鍵技術,即時在線答疑農戶技術問題,迄今已直播32場次,累計在線觀看50萬余人次,單場最高觀看量達10萬余人次,實現了專家與農民實時互動。制作“農技微課堂”系列短視頻20期,依托微信、抖音等平臺推送,實現了點播資源隨時學。依托“云上智農”“農技推廣”App建立高效響應機制,引導135名農技專家上線服務,累計發布精準農情信息1605條,在線解答技術難題6812人次,確保服務“永在線”。
三大課堂有機聯動,形成“集中淬煉思想—下沉解決實操—云端持續賦能”的培育網絡,有效破解了工學矛盾與地域限制,極大提升了培訓的實效性。
三、搭建成長路徑,賦能“新農人”持續發展
培訓結業并非終點,助力“新農人”實現價值躍升、成為技能人才是核心目標。農廣校體系積極延伸服務鏈,探索四大成長路徑,構建“培訓—賦能—發展”的生態圈。
就業創業,點燃產業“新引擎”。強化就業創業孵化支持,引導政策、技術、信息等資源向“新農人”傾斜,近年來,推出“回引人才助力鄉村振興20條”,建立鄉村實用人才庫1.8萬人次。“農擔貸”累計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發放貸款41.33億元。這些“新農人”成功領辦農業合作社300余家、創辦家庭農場80余家。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新技術、新模式的孵化器和擴散源,形成培訓一人、創業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應。例如,1989年出生的返鄉大學生李巖,發展了“小茶益杯”杯泡茶項目,年電商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有效帶動了周邊就業和本地產業鏈發展。
學歷提升,打通發展“天花板”。與聊城大學、山東工程學院等專業院校深度合作,為有志深造的學員鋪就上升通道。通過高職擴招、農民教育學歷提升等活動載體,引導53名學員參與職業教育,其中14人成功取得高等教育文憑,19人正在參加學歷教育,學歷與技能的“雙提升”,顯著增強了其發展的后勁與行業競爭力。
示范引領,壯大鄉土“師資團”。建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賦予學員社會認可的身份。搭建“田秀才”“科技示范主體”“特聘農技員”等平臺,鼓勵優秀學員反哺教學。目前,已有16名“新農人”被評定為農民助理農藝師、11名“新農人”被評定為農藝師、5名“新農人”被評定為高級農藝師。30名“新農人”被評選為各級“鄉村之星”、50余名“新農人”獲“農藝工”證書。4名“新農人”通過“特聘農技員計劃”被納入師資庫、2名“新農人”被評為山東省科技特派員、2名“新農人”被遴選為山東省高素質農民大師,從“學員”蛻變為“導師”,形成培育一人、帶動一片的“滾雪球效應”。
基層服務,注入治理“新血液”。強化部門協同,將優秀學員納入“村兩委后備干部庫”“巾幗帶頭人”等基層人才庫重點培養。優先吸收入黨、進入村干部隊伍,為其參與鄉村治理、服務鄉鄰開辟通道。此舉既優化了基層干部隊伍結構,也增強了“新農人”的歸屬感與責任感,使其真正扎根鄉村、服務鄉村。近年來,從黨政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返鄉創業人員、農村致富能手等群體公開遴選黨支部書記30名,吸納“苗木書記”尹學亮進入鎮公務員隊伍。
近年來,臨清市中出現了一批行業領軍人物,王榮祥、馬偉民等學員已成為臨清市農業帶頭人,引領臨清市農業向高精尖端發展;圣秋娟、高娜等學員獲得山東省勞動模范、齊魯鄉村之星、山東省巾幗建功標兵、鄉村好青年等稱號,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高素質農民學員陳愛華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王玉寶、劉琳琳、張彥春等被評為“田秀才”,以自身所學專業技術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添磚加瓦。
四、臨清實踐經驗啟示
堅持需求導向是前提。農民培訓必須以農民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臨清市通過深入調研,精準把握不同群體的培訓需求,量身定制培訓方案,實現從 “要我學” 到 “我要學” 的轉變。
創新模式機制是關鍵。傳統的培訓模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臨清市通過打造三大課堂、構建 “四庫” 體系、拓展“四路徑”服務,形成了立體式、全鏈條的培訓模式,有效解決了培訓的時空限制、資源分散等問題,提升培訓的標準化、信息化水平。
整合資源要素是保障。農民培訓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整合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資源。臨清市通過建立部門協同機制、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強化成果轉化是根本。農民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臨清市通過政策激勵、創業扶持、學歷提升等路徑,推動培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了培訓與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的深度融合。
注重長效管理是基礎。科學規范的管理是確保培訓質量的重要保障。臨清市通過細化培訓流程,規范過程管理,實現了培訓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
下一步,臨清市將繼續深化農民培訓模式創新,加強數字技術在培訓中的應用,拓展跨區域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新農人”培育的質量和水平,力爭在鄉村人才振興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借鑒的 “臨清實踐”。
(作者單位:徐麗,臨清市農業農村局;孫志濤,臨清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