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以下簡稱“試點”)已經進入下半場,各地進展情況如何,資金是否落實到位,試點是否取得效果,是擺在眼前亟待解答的問題。為了解以上情況,借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中央農廣校”)全國分區調研機會,筆者前往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實地調研試點工作。調研中發現,麗江市與古城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試點項目,工作站位高、培訓啟動早、資金落實快,形成了農業農村主導、多部門聯動的聯合優勢;古城區農廣校將提高培育質量作為主攻點,探索出“12345”人才培育模式,突顯出農廣校在農民素質素養能力提升中的主導地位和主要角色。具體有以下幾點創新做法。
一、產業選擇滿足政府和農民需要
2025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云南要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高原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是習近平總書記3月在云南麗江考察關注的重點,也是古城區學用貫通綜合試點培訓的重點,即“高原特色養殖業產業+農村電商融合鄉村人才培訓班與現代花卉產業+農文旅融合+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網絡銷售)”鄉村人才培訓班。試點培訓主題緊扣當地主導特色優勢產業,解決地方黨委政府關心的人才問題,參訓通知發出后農民群眾報名踴躍,深受大家歡迎。
二、農財發文規范試點資金使用管理
2025年2月25日,麗江市古城區農業農村局與財政局聯合印發《2024—2025年古城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試點資金使用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為將來基層工作者面對第三方審計提供了文件依據,為農廣校發揮監督作用奠定了基礎。文件提出,試點資金使用參照《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資金管理辦法》《古城區行政事業單位培訓費管理辦法(試行)》結算,無文件依據的按項目實際需要支出結算,主要用于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相關的支出。文件要求,所有培訓單位、第三方機構要建立檔案和臺賬,記錄培訓時間、培訓人數、培訓內容、考試考核合格率、活動情況等,區農廣校要加強對責任部門和培訓機構的工作考核,定期開展指導、監督、檢查工作,發現違規問題及時制止并報告區財政局和區農業農村局。
三、培育模式從短期培訓向長期服務轉變
麗江市古城區采取集中一次理論教學、兩名導師(配備理論與實踐雙師)、三個月的能力拓展、四個階段的跟蹤服務、五個方面的能力提升的“12345”人才培育模式,對培育對象開展為期2年的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第一階段于2024年11月4—16日分兩個班開展培訓,安排了綜合素養(政治理論)課、線上和線下專業理論課程、現場教學等內容,每名學員都配置了3位理論和實踐導師。期間共完成71個課時,其中綜合素養課程(政治思想、涉農法規、文化素養等)學習10個學時,專業技能課程(課堂教學、現場教學等)學習36個學時,線上理論學習25學時。2025年1月18日,第二階段依托麗江一畝方田農民共享田間學校舉辦首屆“田邊邊年貨節”,古城區農廣校組織兩個培訓班的學員105人開展實習實訓電商直播培訓。
四、跟崗實踐打通學與用最后一公里
為促進理論學習成果更好更快應用,古城區農廣校與麗江旭辰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崗位技術培訓協議,對其推薦的產業工人開展分階段崗位技能技術培訓,后者負責提供培訓學員頂崗實習實訓崗位,以及實習實訓操作的場地和設備,以滿足企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增加和更新設備所需專技人才需求。筆者在該公司調研時,遇到試點學員正在參加花卉園區水肥一體自動化環控操作技術崗位培訓,培訓師資是從昆明請來的大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本次培訓2天,后續還將分階段再培訓4次。據了解,這些通過一系列跟崗實踐培訓后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的產業工人,日均工資將上漲50-80元,同步實現技能向收入的轉化。
五、協議幫帶引領從業人員協同發展
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以“旅居”為筆,書寫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加快推進“旅居云南”建設。云南省鄉村旅居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加大本土鄉村旅居人才培養,加快培育一批規范運行、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緊密的新型旅居經營主體。古城區農廣校結合學用貫通綜合試點進一步擴大人才培養服務覆蓋面,第一批依托現有6名試點學員,每人協議幫帶6人共計36人,從適宜發展鄉村旅居的村組選擇從事或計劃從事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產業的村民,幫助他們了解鄉村旅游產業運營精髓與實操要點,掌握涵蓋鄉村旅游規劃、特色項目打造、游客服務提升等多領域實用技能,服務“古城旅居”品牌打造。
六、幾點啟示
啟示一:培訓要辦在政府和農民心坎上。作為試點培訓機構,不能走“我會什么就教什么”的路子,而是應該聚焦“政府關心、農民需要”的產業辦班。學用貫通綜合試點產業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和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新工種,是適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所確立的,目標是提升農民就業增收能力。如果農村只“搞”種養業,衍生出來的二三產業都放在城市,農業就會一直停留在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底端,農民就會一直處在收入分配的底部。面向農民開展的教育培訓要聚焦延長農業產業鏈,融合先進生產要素,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聚焦發展農文旅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聚焦發展鄉村服務業,推動農村由只賣產品,向賣產品、賣服務轉變。
啟示二:“跳出”培訓抓培訓學和用才能貫通。試點“跳出”一事一訓的傳統模式,引導多方部門和人才政策參與,促進學習與就業銜接。有的學員評價,“學用貫通培訓班就是包教、包會、包分配”。有時候農業農村部門層面不好解決的問題、需要對接的師資,就是其他部門現有的資源。試點地區需要跳出農口培訓項目抓試點,積極向市縣黨委政府匯報,引導其他職能部門參與進來,實現農業農村部門與組織、人社、財政、教育、文旅等部門緊密協作,共同探索形成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農民教育培訓政策與鄉村人才發展政策之間的銜接貫通。
啟示三:農廣校要充分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農廣校是伴隨改革開放成立的。45年來,農廣校已發展成為中央、省、市、縣四級建制再加上農民田間學校五級辦學體系,始終履行的是代表政府服務農民的公益性職能,還承擔著摸底調研、學員遴選、訓后指導等管理任務。在試點推進過程中,農廣校等農民教育“國家隊”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強,重點在政府、市場、農民之間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要更好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有力助手,不只是完成農民培訓任務,還要負責“扶上馬、送一程”,開展長期跟蹤幫扶,幫助學員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助力產業良好發展,帶動當地農民持續增收致富。
(作者單位:陳吉,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易學偉,麗江市古城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