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丹鳳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丹鳳縣農科教中心”)面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新形勢、新要求,創新構建“兩精準四精品”農民培育模式,累計培養高素質農民1814人,覆蓋全縣12個鄉鎮及全部行政村,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一、緊貼縣情,精準選擇培育專業
精準選擇專業是推進縣域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丹鳳縣農科教中心聚焦菌、果、藥、畜、茶主導產業,針對性開設食用菌栽培、葡萄酒釀造、中藥材種植、畜牧養殖、茶葉生產及糧油種植6大類32個培訓班。截止2024年底,培訓覆蓋全縣12個鄉鎮,全縣134個村、20個社區實現村村有學員;覆蓋1165個村民小組,“組組有”占全縣1340村民小組的87%。做到縣有領軍人才、鎮有產業發展“頭雁”、村有高級職業農民、組有高素質農民,實現高素質農民培訓全覆蓋,完成人才儲備1814名,“新農人”結構涵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全產業鏈條。
二、調查摸底,精準確定培養對象
對全縣各鎮村的產業現狀、培訓需求、有產業的“新農人”等開展摸底調查,共調查12個鄉鎮的154個村,撰寫調研報告13份,建立全縣高素質農民信息檔案庫;將農業企業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家庭農場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和村干部作為重點培育群體;采取“鎮村推薦+縣級審核”模式精準確定培養對象。通過建立“全域摸排、建檔立庫、雙審確認”的“三級聯動”篩選機制,保證了培育學員的精準和優質。
三、開拓創新,探索精品培育方式
多年來,丹鳳縣農科教中心積極探索“新農人”培育方式方法創新,推進精品培育方式。
(一)構建“八位一體”教學模式。即“集中授課+騰訊會議+微信直播+線上培訓+破冰訓練+精彩三分鐘+風采展示+幫扶指導”8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將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融為一體。創新融入的破冰訓練、風采展示等互動模式,成為最受學員歡迎的創意亮點。
(二)設置“三維課程”體系。將鄉村振興戰略、中央一號文件、“三農”政策、涉農法規等課程作為綜合素養課(占比20%);將農業生產技術、綠色發展、農產品營銷、農業經營管理、鄉村治理、社會化服務等課程作為專業技能課(占比70%)進行設置;開設“精彩三分鐘”經驗分享等能力拓展課程(占比10%),提高培訓實效,線下集中教學40學時以上。線上通過“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云上智能”App在線學習平臺開通30學時課程,全面推進線上線下相融合培訓。
(三)建立“三級幫扶”機制。在集中培訓后迅速整合縣、鎮農業技術干部資源,同時聘請“土專家”“田秀才”及高素質農民60余人,實施“一幫五”指導,采取宣傳政策法規、解決技術難題、開拓營銷市場、搭建銷售平臺、申報農業項目、指導創業就業等,保證培訓不落空,幫扶服務緊跟上。
四、認真篩選,編采精品教材鞏固陣地
根據教學計劃設計的培訓科目,優選中央農廣校、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出版教材,包含有政策類、實用類、技術類等教材,每個班級選配教材在10本以上;同時結合丹鳳縣實際,以縣農科教中心干部為主,組織編印9種實操手冊,包括畜牧類、種植類、科普類教材,如《生豬飼養管理技術手冊》《食用菌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民科普知識讀本》等,深受廣大學員的歡迎。
五、選優教師,推薦精品課程走進課堂。
(一)實施“五個十”計劃,構建多元化師資隊伍。建立了“院校+省廳+外市+市內+縣區‘土專家’”培訓教師體系,并從五個類別各選10名優秀教師,建立起以專兼職教師為主,以“土專家”、職業農民為輔的教師培訓體系,師資庫穩定在50人,師資選用率達80%。
(二)精品課程實施。2024年開展專項培訓10場次,參訓學員600余人。典型案例包括國家科技特派團、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蔡為明講授《雙孢菇栽培技術》、遼寧省農科院研究員宋瑩講授《香菇栽培技術》、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申進文講授《平菇高產栽培技術》等精品課程。培訓內容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通俗易懂緊接地氣,深受廣大學員歡迎,通過培訓,鑫垚、龍骨巖兩個種植基地蘑菇種植增產20%。
六、積極探索,打造精品實踐教學基地。
(一)本地實訓基地建設。組織學員在家門口開展實踐教學,打造了陜西永福工貿公司、商洛民樂公司等4家市級農民田間學校和萬灣利民蔬菜合作社、宏強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等12家縣級農民田間學校為精品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教學,累計開展實操培訓2000人次。
(二)跨區域研學實踐。本著提高綜合素養、提升技術水平、拓寬視野、增加見識、強化操作的思路,丹鳳縣農科教中心帶領學員前往省內楊凌示范區、寶雞市、渭南市以及湖北省、河南省、山東省等域外先進的實訓基地觀摩學習,學習內容包括現代農業管理模式、智能裝備應用等,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學到了新技術,掌握了新技能,提升了培訓質量和效果。
七、\"兩精準四精品”模式在“新農人”培育中成效顯著
廣大“新農人”在產業發展中,踴躍帶頭、積極創業,紛紛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爭做產業致富帶頭人,規模化經營占比達40%以上,其中298名學員進入村“兩委”班子,236人獲縣級以上表彰。
高級職業農民魏萬林領辦的商洛民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田忠華領辦丹鳳縣華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素質農民梁富斌領辦的丹鳳縣永福工貿公司、王曉勇創辦的陜西天宇潤澤生態農業公司、羅建剛成立的丹鳳縣思雅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淡書濤創辦的丹鳳糊涂酒坊有限公司,成為丹鳳縣現代農業產業的標桿,梁富斌等8名高素質農民被丹鳳縣人民政府表彰為優秀“拔尖人才”。中國農科新聞網等省級以上新聞媒體持續關注丹鳳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截止2024年年底,累計發布新聞報道16篇。
培訓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丹鳳縣當地的葡萄酒產業建鏈、補鏈、延鏈、升鏈,實現葡萄酒產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全縣發展食用菌2000萬袋,總產量1.9萬噸以上,加工5000噸,外貿出口3000噸,這些鮮活的數字背后,是培訓模式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
通過培育,“新農人”在人才振興、產業升級和技術輻射等方面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形成“培育—創業—帶動”的人才振興閉環,成為丹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有力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丹鳳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