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田間學校作為培育高素質農民的關鍵平臺,其“在地化”運營至關重要。本文以江蘇省如東縣域的農民田間學校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其在運營和發展過程中,如何緊密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社會文化、產業特色和農民需求等實際情況,實現與鄉村的深度融合。通過對如東縣域內農民田間學校案例的研究,總結成功經驗與面臨的挑戰,提出針對性的推廣路徑和建議,為其他地區農民田間學校的發展提供參考,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一、引言
高素質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其培育工作至關重要。農民田間學校作為一種創新的農業教育模式,強調在實際生產環境中開展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在地化”運營是農民田間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它要求學校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和運營管理方式,以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如東縣在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為其他地區的農民田間學校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二、如東縣農民田間學校的發展概況
如東縣地處江蘇沿海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農業資源,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如東縣積極發展農民田間學校,已建成縣級22家、市級12家、省級6家農民田間學校,涵蓋糧食種植、果蔬生產、特色養殖等多個產業領域。這些學校在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江蘇省級農民田間學校如東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自成立以來,多次舉辦各類培訓班,為周邊農民提供了系統的糧食種植技術培訓,還承辦了南通市集中育秧暨側深施肥綠色防控觀摩培訓會,為種糧大戶提供學習實踐平臺,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種植水平和經濟效益。
三、“在地化”運營機制分析
(一) 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
如東縣擁有廣袤的耕地和適宜的氣候條件,適合發展農業。農民田間學校充分利用這一自然優勢,根據當地的土壤類型、氣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周期,制定教學計劃。在水稻種植培訓中,針對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問題,學校開設專項防治課程,不僅向農民傳授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方法,還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如利用害蟲天敵、性誘劑等生物手段防治病蟲害,有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保障農作物的綠色安全生產。同時,學校積極倡導生態農業理念,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提高土壤肥力;指導農民科學使用農機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宣傳使用可降解地膜,減少白色污染;引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蔬菜新品種,并為農民提供全程種植技術指導。通過這些舉措,既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又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適應經濟狀況
如東縣以農業為主導產業,不同產業間發展水平較為均衡。農民田間學校充分運用農民培訓項目開展免費培訓。在課程設置上,學校結合當地主導農業產業,開設標準化、系統化的培訓內容。既包含糧油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基礎農業生產技術課程,夯實農民種植養殖根基,也融入電商直播帶貨、農產品冷鏈儲存等現代農業發展新技能,助力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同時,學校還邀請農業專家、行業能手開展專題講座,分享前沿農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與市場競爭力。此外,學校積極與縣域內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開展深度合作,創新“學校+企業+農戶”聯動模式。根據企業實際生產需求,學校定制專項技能培訓課程,如省級農民田間學校南通中江種業有限公司,以稻麥種子、蔬菜苗繁育為經營主業,開展糧油蔬菜專題培訓,組織農民參與實踐操作訓練,有效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穩定增收 。
(三)融合社會文化
如東縣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農民田間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現代科技知識與當地的農耕文化相結合,增強農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講解農業生產技術時,融入當地傳統的農耕智慧和經驗,讓農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技術知識。農民田間學校還會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如縣級農民田間學校如東縣虹橋家庭農場舉辦了農民豐收節,市級農民田間學校如東縣永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與所在村孫莊村的村館緊密聯系,傳承和弘揚當地的農耕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加強了農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營造了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促進了鄉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依托產業特色
如東縣的農業產業特色鮮明,形成了多個優勢產業集群,如糧食種植、果蔬種植、畜禽養殖等。農民田間學校緊密圍繞產業特色,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在糧食種植產業方面,學校會重點培訓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的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內容;在果蔬種植產業方面,會針對不同的果蔬品種,開展種植技術、保鮮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市級農民田間學校如東雙愛家庭農場、如東新沅家庭農場,根據種植的果樹對所在鎮區多所學校的學生開展科普宣傳。學校作為農民實訓基地,為農民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農民在實際生產中掌握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產業的發展壯大。
(五)滿足農民需求
學校通過多種方式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制定精準的培訓方案。開展實地走訪收集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及他們對培訓內容和方式的期望。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確保培訓內容與農民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針對農民對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關注,學校會開設農產品電商營銷課程,邀請專業的電商從業者為農民講解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銷售農產品;針對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對新技術的需求,學校會及時引進和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如無人機植保、智能溫室大棚應用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針對農民對醫療衛生知識的需求,邀請醫護專家講解救護知識,提升農民的素質和素養。
四、推廣路徑探索
(一)加強政策支持
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田間學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法規,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保障。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訓、教材編寫等方面;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通過稅收優惠、項目支持等方式,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為學校提供資金、技術和設備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健全農民田間學校的評估和監管機制,加強對學校辦學質量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學校按照“在地化”的要求規范運營。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農民田間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全面了解當地的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需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更好地為農民授課。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外部專家和技術人才,建立兼職教師隊伍。邀請農業科研院校的專家、本地農技推廣人員、農業企業的技術骨干等擔任兼職教師,為農民帶來最新的技術和理念。還可以選拔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作為兼職教師,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更好地與農民溝通和交流,傳授實用的農業技術。
(三)創新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農民田間學校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在線課程資源,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組織農民到田間地頭、農業企業、合作社等進行實地參觀和實習,讓農民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技術。采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建立農民學習交流平臺,如微信群等,方便農民學員之間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教師也可以在平臺上及時解答農民的問題。
(四)完善資源整合機制
整合政府、企業、科研院校等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農民田間學校的發展。政府應加強對各類資源的統籌協調,引導企業和科研院校與農民田間學校開展合作。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資金、設備和實習實訓基地,科研院校可以為學校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享教學資源和經驗。建立區域內農民田間學校聯盟,通過聯盟的形式,實現師資共享、課程共享、實踐基地共享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學校的共同發展。
如東農民田間學校“在地化”運營成效初顯,但仍面臨如資金短缺、農民文化素質與學習積極性不一等挑戰。針對資金短缺問題,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對于農民文化素質和學習積極性參差不齊的問題,學校應采取分層教學、個性化輔導等方式,根據不同類型農民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提高教學目標的針對性,激發農民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論
農民田間學校的“在地化”運營,就像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它扎根于鄉土,以當地的產業、文化和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土壤,精心培育鄉村振興的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的知識技能得到提升,農業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鄉村也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如東縣的成功實踐證明,只有因地制宜,給予足夠的政策關懷,不斷充實師資力量,創新教學方式,整合各方資源,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讓我們以更包容的態度、更有力的支持,呵護農民田間學校的成長,讓它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持續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共同描繪鄉村發展的絢麗畫卷。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