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松比賽中,選手們頻繁飲用電解質飲料,以此對抗長時間奔跑帶來的水與能量耗竭;在日常生活中,卻有人因把電解質飲料當水喝,導致電解質紊亂,被送醫急救。同一種飲品為何會產生兩種極端結果?這背后藏著關于人體電解質平衡的科學密碼,也警示我們:電解質飲料并非萬能水,喝對是“神器”,喝錯有風險。
電解質是溶解在體液中的無機鹽和小分子有機物,包括鈉、鉀、氯、鈣、鎂等,它們在人體內形成了一種動態平衡系統,如同看不見的“生命調節器”,維持著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
對運動員而言,電解質飲料是賽場上的“能量加速器”。在高強度運動時,人體每小時可流失1—2升汗液,同時會流失大量鈉、鉀等電解質。研究表明,當體內鈉濃度低于正常水平時,肌肉耐力會下降20%—30%,而及時補充電解質飲料能使運動員的疲勞感延遲出現,運動表現提升15%—20%。這也是運動員在中場休息時常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的原因。其不僅能補水,還能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避免因電解質失衡引發抽筋等問題。
當我們在高溫環境中揮汗如雨,或是因腹瀉導致體液流失時,電解質也會隨之失衡。這時候,飲用一些電解質飲料就能幫助我們補充缺失的電解質,保證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這類飲料與人體內環境的電解質濃度相近,能通過調節滲透壓,使水分更高效地被腸道吸收,快速抵達缺水的細胞。
當用于特殊情況的電解質飲料從“功能飲品”變成“日常飲用水”時,健康風險便悄然潛伏在人們的身邊。
(1)導致電解質失衡:市面上售賣的電解質飲料,每100毫升通常含有50—120毫克的鈉。我們若把它當作飲用水,每日飲用2000毫升以上,這相當于在常規餐食之外又額外攝入了1000—2400毫克的鈉,每日鈉攝入量很容易超過標準,這可能引發高鈉血癥,導致口渴、乏力、血壓升高等癥狀。鉀代謝同樣可能失衡,腎功能不佳的人如果過量飲用電解質飲料,可能出現高鉀血癥。
(2)加重腎臟和心血管壓力:長期飲用電解質飲料會增加腎臟負擔,尤其對慢性腎病患者來說,可能會加速其腎功能衰退。同時,攝取過多鈉會使血漿滲透壓升高,增加血管壁壓力。如果高血壓患者大量飲用電解質飲料,可能會導致血壓波動,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3)威脅口腔健康:市面上銷售的電解質飲料為改善口感,會添加檸檬酸、蘋果酸等成分,若長期頻繁飲用,這些酸性物質會侵蝕牙釉質,使牙齒表面變得粗糙、脆弱。有數據顯示,每天飲用1瓶電解質飲料的人,其齲齒發生率比不飲用者高40%,且牙釉質脫礦的速度加快2—3倍。
(4)增加肥胖風險:電解質飲料雖然看起來很健康,但實際上含糖量很高。按照每100毫升電解質飲料含糖量6—10克來計算,一瓶500毫升的飲料就含有30—50克糖,喝完一瓶就相當于吃掉了6—10塊方糖。攝入過多糖分時,多余的糖會轉化為脂肪儲存,可能引發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普通人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飲用電解質飲料呢?
我們可以從兩大維度考量:一是身體狀態。若出汗量較大(如高溫作業、劇烈運動等),出現腹瀉、嘔吐等體液流失癥狀,可按需補充;若日常活動量小、出汗少,則無需額外攝入。二是運動強度與時長。一般來說,進行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等)且持續時間不超過1小時,只需飲用白開水;如果是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游泳等)且持續時間超過1小時,或者進行高強度運動(如籃球、足球等)且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則可以考慮補充電解質飲料。

飲用電解質飲料的時機和劑量也需要注意。運動前1—2小時,我們可以少量飲用(200—300毫升)電解質飲料,以提前補充電解質并預防脫水;運動過程中,我們可以每隔15—20分鐘飲用100—150毫升電解質飲料,以維持電解質的平衡;運動后,如果出汗較多,我們應該及時補充水分,可以將電解質飲料與白開水按1 : 1的比例搭配飲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兒童、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最好不要飲用電解質飲料。兒童的腎臟發育尚未完善,攝入過量的電解質會增加腎臟負擔;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的體液需求雖然有所增加,但日常飲食已能滿足電解質的需求,無需額外補充。
(編輯" "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