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5-0171-04
Analysis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Exercise Prescription Adher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SportsandMedicine
—Base on the Social-Ecological Model Theory
LIU Yang1 HE Zheng1 DONG Gaofang2 1.PhysicalEducationInstitute,Hebei NormalUniversity,Shjiazhuang,Hebei Province,O5o21China;2.HeBei General Hospital, Shijiazhuang,Hebei Province,O5Oo5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of sportsand medicineisanimportantnational policyin China andakeysafeguard for residents'health.Exercise prescription is thecore means ofachieving sports and medical integration.The current standard paradigm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 is to follow the FITT-VP principle,which includes physiological and training elementssuchasexercise frequency,exerciseintensityexercise style,exercisetime,total exercisevolume, and exercise progresson,and i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ccordingly.However,the intervention period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sis generally longer and the long-term adherence cannot be guaranteed without external support.The adherence to exercise prescriptions is influenced by multilevel complex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psychological,and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thesocial ecological model theoryisaclasic theoryof 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factors.Thisarticle systematicallyreview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and action path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dherence to exercise prescriptions from five levels:the demographic,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social,andenvironmental withintheframeworkof thesocial ecologicalmodel theory.Therelevant results can provideuseful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adherence to exercise prescriptions and improving the FITT-VP principle.
[Keywords] Exerciseprescription; Adherence;Social-ecological model; Sportsand medical integration
體力活動缺乏是多種代謝疾病的重要誘因,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體醫融合路徑,運動處方作為核心手段,在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中發揮關鍵作用[1]。根據2023年發布的《運動處方中國專家共識(2023)》,運動處方的設計應該包含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方式、運動時間、運動總量和運動進階(Frequency,Intensity,Training Time,TrainingType,Volume,Progression)6個要素,即FITT-VP原則[2]。這使得運動處方可根據不同的臨床證據,將健身方法打包為目標明確、程序清晰的執行方案,從而有效保障體育鍛煉的科學性和健康促進效果。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居民往往難以完成運動處方所要求的全部訓練周期和運動量。當前FITT-VP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生理適應,忽視心理和社會支持,導致長期依從性較低。為提升運動處方效果,該文,分析多層次影響因素的互動關系,旨在優化FITT-VP的要素配置,提高處方執行的長期依從性,促進居民健康。
1運動處方的依從性亟待改善
1.1運動處方長期依從性不足
運動處方(ExercisePrescription)由美國生理學家PETERKARPOVIC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經過發展,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于1975年發布首版《ACSM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南》,至2022年更新至第11版。該指南以FITT-VP原則為框架,定義運動處方為針對不同年齡、體適能及健康狀況的人群制訂的促進健康和防治慢病的運動方案[2]。運動處方需通過健康篩查、運動測試及基于疾病的FITT-VP配置,遵循循證醫學保障效果。但因其見效周期長(肥胖干預3\~6個月,心肺耐力改善4周至8個月),且FITT-VP側重生理適應,忽視心理社會因素,導致退出率居高不下。研究顯示,在無監督和環境支持時,1年內運動處方退出率高達77%[3] 。優化處方需強化心理支持、改善運動環境、增強社會網絡,從而提升依從性,確保健康促進效果,有效防控代謝疾病。
1.2運動處方依從性的影響因素
依從性概念最早在臨床醫學中提出。20世紀70年代,Taylor等將其定義為患者是否遵守醫生的飲食、用藥指導,譯為“遵醫行為”。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依從性定義為患者主動、自愿參與衛生保健提供者共同制訂的治療方案,強調雙方協作責任。近年來,依從性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在運動處方領域,依從性指患者的運動行為(如強度、瀕率、方式等FITT-VP要素)與醫囑的一致性,通常通過處方完成率或堅持時間來衡量,也可使用專用問卷。運動依從性是運動處方療效的重要影響因素。
運動處方依從性受多種因素影響。首先,個體狀態如年齡、文化程度、疾病癥狀和心理因素等會導致不同患者表現出不同的依從性;其次,社會支持、經濟收入和處方執行團隊的水平等外在因素也顯著影響依從性;最后,由于FITT-VP要素的設置不同,不同運動處方的依從性在個體與環境、社會因素的作用下各異[4]
由于影響因素復雜,有必要進行層次化和網絡化的探討。社會生態模型作為解釋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層次因素與個體行為互動關系的經典理論,將被用于深入分析運動處方依從性的各影響層次,旨在優化運動處方設計,提高居民的長期依從性,促進健康效果的實現。
2社會生態模型是健身行為研究的經典理論
每個個體存在于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存過程中時刻受到環境影響。生態系統指生物與環境在一定空間內的統一整體及動態平衡,社會生態系統則描述社會環境與個體行為的動態互動。社會生態學理論模型是解釋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影響的經典理論之一。該模型將家庭、社區、政策等不同層面因素整合為一個整體,認為多個層次的因素由外向內作用,最終改變個體行為。自20世紀80年代后,社會生態模型理論被引人體育健康研究領域,個人、人際、組織、社區及公共政策5個關鍵層次被認為是影響健康行為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社會生態模型在體育領域的應用迅速增長,已成為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的基礎理論之一。運動健康行為在社會生態理論的視角下呈現4個特征:一是整體性影響健康行為;二是任何層面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三是層級間存在上下和平行的相互作用;四是多層面共同干預是促進健康行為的最有效途徑。VANKASTERENYF等5基于社會生態模型提出改善辦公室人群體力活動的系統方案,華麗等[6]運用該理論優化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運動健康行為管理。這些研究成果證實了社會生態模型在改善個體運動行為方面的可行性。
3社會生態模型視角下運動處方依從性的影響因素
3.1 人口學因素
運動處方依從性存在個體差異,受社會人口學因素影響。研究表明,年齡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術后患者運動依從性的主要因素,因年齡增長導致生理功能下降[7]。教育水平亦是關鍵,通過影響個體對疾病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間接影響依從性。對1033例冠心病患者的調查發現,女性依從性低于男性,可能由于女性承擔更多家務勞動且對疾病嚴重性認知較低[8]。因此,改善運動處方依從性需考慮年齡、性別和教育等人口學差異。
3.2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如疾病種類和嚴重程度會顯著影響患者的運動依從性。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的功能狀態、抑郁和疲憊感等均會影響其鍛煉依從性。合并癥也是心臟康復依從性的重要因素,疾病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誘發疲憊感和抑郁,妨礙運動處方的實施。因此,為提升運動處方的依從性,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理狀態,并及時調整運動計劃,以防止抵觸心理的產生。
3.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患者運動依從性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認知兩個方面。
一是自我效能感。身體活動行為與個人對自身能力和體育活動的認識息息相關,即“我是否有能力做”和“它是否值得我去做”。自我效能感是影響患者參與體育活動的核心因素。研究顯示,自我效能可直接影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依從性,并在自我調節疲勞與運動依從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9。此外,自我效能與不同強度運動的參與有關,尤其在高強度運動中表現突出,這提示自我效能的心理干預可能是提升運動處方依從性的關鍵。
二是體育鍛煉認知。患者的運動鍛煉認知也是影響運動依從性的關鍵因素。例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運動認知不足會降低其運動動機,導致消極心理和退縮行為。同時,掌握充足的運動知識對腦卒中患者堅持鍛煉至關重要,缺乏相關知識則會降低運動參與率。因此,改善運動處方依從性需要良好的醫患溝通,提高患者的鍛煉認知,以確保健身效果。
3.4社會層面
社會支持對個體的體育自我效能和價值認知具有重要的強化作用,能夠促進個體體育參與。人際支持(如家庭和朋友支持)對患者的影響尤為顯著。董寶林等人[的調查發現,人際支持是體育鍛煉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外,專業人員的支持(如醫護人員)同樣關鍵。醫護人員的態度和支持對患者的信任感和遵從性有直接影響,如果醫護人員采用消極的應對策略,患者的社會支持感可能降低,進而影響運動處方的依從性。因此,在運動處方的制訂和實施過程中,應關注患者的社會支持條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因社會支持不足而導致運動依從性降低或處方中斷。
3.5 環境層面
自然或建成環境是體育參與的重要基礎,良好的體育設施和交通便利性是提高運動處方依從性的關鍵因素。LINAW等[1指出,建成環境的可及性、連通性和質量對體育活動有顯著影響,且社會環境與建成環境的互動也會影響身體活動。物理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行為一致相關,體育設施的可及性、活動機會和環境美觀性均會顯著影響體育活動參與。為提高運動處方的依從性,需要重視環境層面的影響,在處方設計和實施中,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場所和設施,確保良好的體育環境,以促進運動處方的順利執行。
3.6運動處方依從性影響因素互動模型
運動處方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眾多,分布在社會生態模型的各個層次,并通過不同路徑影響運動依從性。MCNEILLLH等人的研究表明[12],個人、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具有直接和間接作用路徑(結構方程模型見圖1)。具體而言,物理環境感知直接影響體育活動,而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則通過動機和自我效能間接影響體育活動。自我效能感與身體活動的強相關性在所有運動中最為顯著,且隨著運動強度的增長,自我效能的作用更為明顯。因而,在運動處方的制訂與實施過程中,應優先考慮提升自我效能的物理和社會環境,以及心理干預措施,合理配置鍛煉場地和設備。這些內容可作為FITT-VP原則的補充,進一步提高運動處方的依從性。
4結語
運動處方是運動健康干預的核心手段,遵循FITT-VP原則,但主要集中在生理和訓練學要素,忽視心理、社會及物理環境等外層因素。這導致盡管運動處方具有康復效果,但其長期依從性難以保障。該文探討了影響依從性的關鍵因素,包括個體的社會人口學、生理、心理因素,以及社會支持和環境可及性等。這些因素通過復雜路徑相互作用,其中自我效能和社區健身環境是關鍵要素。未來研究應結合社會生態模型,探索綜合干預策略,以提升運動處方的依從性,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和支持康復。

參考文獻
[1]祝莉,王正珍,朱為模.健康中國視域中的運動處方庫構建[J].體育科學,2020,40(1):4-15.
[2]運動處方中國專家共識(2023)專家組.運動處方中國專家共識(2023)[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23,42(1):3-13
[3]ROYM,WILLIAMSSM,BROWNRC,etal.High-IntensityInterval TrainingintheRealWorld:Outcomesfrom a12-Month Intervention in Overweight Adults[J]Medicineamp;從Science in Sportsamp;Exercise,2O18,50(9):1818-1826.
[4]李硯玲,謝暉,李啟玉,等.糖尿病患者運動依從性的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1):133-137.
[5]VANKASTERENYF,LEWISLK,MAEDERA.Office-based physical activity: mapping a social ecologicalmodel approach against COM-B[J].BMC PUBLICHEALTH,2020,20(1):163.
[6]華麗,李新宇,朱偉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社會生態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的驗證[J].中
國衛生統計,2014,31(3):437-439.
[7]RICKE E,DIJKSTRA A,BAKKERE W.Prognostic factors of adherence to home-based exercis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iersin sports and active living,2O23,5(1): 13.DOI:10.3389/fspor.2023.1035023.
[8]GE C,MA J,XUY,etal.Predictors of adherence to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mo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utpatients in China[J].Journal ofgeriatric cardiology:JGC,2019,16(10):749-755.
[9]孫姝怡,孫國珍,高敏,等.自我效能在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自我調節疲勞與運動依從性的中介效應[J].護 理學報,2023,30(22):63-67.
[10]董寶林,毛麗娟.學校人際支持、鍛煉認同與青少 年鍛煉行為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 (9):86-98.
[11] WANG L,ZHOU H,LIU Y,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adherence to lifestyle prescriptions among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qualitative study using the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framework[J].Frontiersin Public Health,2023,11.DOI: 10.3389/fpubh.2023.1131827.
[12]MCNEILLLH,KREUTERMW,SUBRAMANIANSV. Social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A reviewof conceptsand evidence[J].Social Scienceamp;Medicine, 2006,63(4):101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