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形態為研究對象,對新疆塔吉克族民歌和器樂的音樂形態進行研究。研究新疆塔吉克族民歌的音樂形態時,選取《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兩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研究新疆塔吉克族器樂時,選取《塔吉克舞曲》。研究發現,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形態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同時與該民族風俗人情、民間藝術有互動關系。本研究以期加深人們對新疆塔吉克族音樂的認識,從而對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健康發展起到一定幫助。
新疆塔吉克族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人對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的認識較多,而對新疆塔吉克族音樂認識較少。如何讓人們對新疆塔吉克族音樂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是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健康發展中十分緊迫的問題。音樂形態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對音樂形態的研究,實質是對音樂本體的研究。音樂本體主要由曲式結構、旋律、節拍與節奏、調式等要素構成。和流行音樂相比,民族音樂形態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更大,甚至是決定性的。為深入研究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形態,本文采用音樂學分析法研究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形態。
一、新疆塔吉克族音樂概況
新疆省內的塔吉克族人大多數居住于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新疆省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塔吉克族屬于人口較少的民族。新疆塔吉克族人有著悠久的音樂傳統。生活在新疆省的塔吉克族先民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塔吉克族音樂[1]。
新疆塔吉克族音樂主要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大類,其中民間音樂又包括民歌、器樂和舞蹈音樂三類。新疆塔吉克族音樂有鮮明的阿拉伯音樂風格;樂器的品類十分豐富,一些樂器與新疆維吾爾族樂曲相似,一些樂器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音樂的類型豐富,有歌曲曲、彈唱曲、哀悼曲、宗教歌曲等;民歌頗具特色,且內容十分豐富。在音樂形態方面,和漢族音樂相比,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善于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曲調熱烈歡騰、歌譜一般較短。
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音樂是新疆塔吉克族先民反映生活、勞動實踐、人與自然關系的短小而有節奏的作品[2]。缺乏良好的保存條件,這樣的作品沒能很好地保存下來。近現代以來,憑借有效良好的保存條件,新疆塔吉克族一部又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保存下來。1963年,《冰山上的來客》電影作品上映,其中的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得到全國觀眾的廣泛喜愛和傳唱,使得更多人認識了新疆塔吉克族音樂。2011年,新疆塔吉克族民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新疆塔吉克族民歌的音樂形態
新疆塔吉克族民歌眾多,其中《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和《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是兩首知名度高的新疆塔吉克族民歌,因此本文著重對這兩首歌曲進行分析。
(一)《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音樂本體
1. 曲式結構
《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為引申型二段曲式,曲式結構規章。二段曲式是我國民族音樂中最常用的曲式之一,既可以作為整體曲式結構獨立存在,又可以作為大型曲式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該曲有A、B兩個明顯的樂段構成。A、B樂段之外有引子、間奏和尾聲。具體結構:第1—20小節為引子;第21—29小節為間奏;第30—45小節為A段;第46—71小節為B段;第69—77小節為尾聲。引子起著為主題的出現作鋪墊的作用。第一個間奏起著為歌曲的主體部分做準備,引出A樂段的作用。A段為方整性結構(8+8)構成全曲主體部分的“起”與“承”。B段為非方整性結構(8+4+8/12),構成全曲主體部分的“轉”與“合”。尾聲起著將全曲音樂推向高潮的作用。
2. 和弦
和弦的功能有主功能、屬功能、下屬功能三類。在《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中,引子部分的和弦以主功能、屬功能進行為主。第9—11小節在屬和弦上。第12小節在主和弦五音上。間奏中的第一次結束在屬和弦上,而第二次結束在主和弦上。A樂段的兩個平行關系的樂句的終止處在屬和弦上。B樂段的b樂句終止處在屬和弦上。尾聲的終止處在兩個柱式和弦上。
3. 旋律
《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的旋律婉轉悠揚。引子部分的第1—8小節模仿鷹笛的吹奏聲,第9—12小節模仿熱瓦甫撥弦云雀的叫聲。“鷹笛的吹奏聲”和“云雀的叫聲”都強調回聲,營造出帕米爾高原地域遼闊、宏偉壯麗的特點。引子部分的第13—20小節,人聲進入,在倚音、連音等多種音符的支持下延續了婉轉悠揚的旋律。間奏中出現了全曲的主題旋律,營造了塔吉克族人民歡慶豐收,載歌載舞的情境。該曲的主題旋律呈鋸齒型,旋律的起落幅度小且波峰周期較短。和其他類型旋律相比,鋸齒型旋律能使得音樂產生生動、活潑、跳躍的效果。A樂段主要采用引子部分的人聲旋律素材。B樂段的旋律和A樂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變化。例如,第53小節右手的伴奏織體連續降半音進行發展。尾聲重復了間奏的主題材料。
4. 節拍與節奏
《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運用了多種節拍與節奏。引子采用4/4拍,即每小節4拍,使得歌曲最開始的音樂體現出重復性較強的效果,以增強聽眾對歌曲音樂尤其是前奏的記憶,便于歌曲傳唱。間奏采用7/8拍。這種拍子是新疆塔吉克族舞音樂中經常采用的節拍,因此,這種拍子能賦予歌曲濃郁的新疆塔吉克族音樂風格。7/8拍是一種復合節奏型,120速度,節奏激昂、活潑鮮明,與引子的節拍與節奏形成鮮明對比。間奏的兩個聲部的節奏型基本相同。A樂段,每4小節有主旋律的節奏型出現,反復強調7/8拍的節奏。B樂段延續A樂段中出現的主旋律的節奏型。歌曲中,鋼琴伴奏模仿熱布甫(熱瓦甫的一種形制)敲擊出來的節奏。
5. 調式
《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的調式以c和聲小調為主。歌曲從引子開始就強調了c和聲小調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調式基調。例如,引子第1—4小節的高聲部構成了“乃瓦文賽爾式”四音音列,而第5—8小節的高聲部構成了“哈賈茲式”四音音列。A樂段和B樂段為c和聲小調,調式明確。尾聲強調了全曲c和聲小調。
6. 歌詞
《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有4個版本,各版本的第一段歌詞相同,第二段歌詞有一些差異。比較4個版本《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中歌詞,我們可以將這些歌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帕米爾高原邊防戰士的偉岸形象及其邊疆生活,表達對邊防戰士的歌頌和對帕米爾家鄉的熱愛;另一類是描寫帕米爾高原的美景,表達對祖國和帕米爾家鄉的熱愛。所有版本《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的歌詞都十分押韻,大多數歌詞的最后一個音歸于灰堆轍[3]。對4個版本《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詞作家創作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社會環境是影響這些歌詞創作的主要因素。
(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1. 曲式結構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由不對稱的三句體樂段構成的單一部曲式。該曲由前奏/間奏、“A、B、A'”三個樂句構成。具體結構:第1—4小節為前奏/間奏;第5—12小節為A段;第13—19小節為B段;第20—26小節為A'段。不對稱的三句體樂段屬于非方整性的樂段,會使音樂產生不平衡的效果。該曲的材料運用是混合型的,三個樂句中既有相同材料,又有對比材料[4]。
2. 和弦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前奏/間奏部分的低聲部伴奏采用了分解和弦、柱式和弦。A段,第5—8小節的中聲部伴奏采用了柱式和弦,而低聲部伴奏采用了分解和弦;第9—12小節高聲部采用了柱式和弦,而低聲部采用了分解和弦。B段高聲部采用了柱式和弦,低聲部采用了分解和弦。
3. 旋律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曲調中加變化音的增二度旋律進行,賦予作品鮮明的民族色彩。前奏/間奏部分的旋律出現小二度、小三度音程。A段,人聲進入,短音表達了娓娓道來的音樂情緒,旋律保持了新疆塔吉克族音樂色彩。該段中不僅有小二度音程,還有增四度音程,增強了音樂情緒。B段出現了由短音向長音的變化。和短音相比,長音能夠更好地將音樂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便于將全曲的音樂情緒推向最高點。A'段,長音變回短音,使音樂情緒回到娓娓道來上。
3.節拍與節奏
新疆塔吉克族音樂的節奏型較強,《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如此,《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也如此。《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全曲為2/4拍,其中的3個樂句的節奏基本一致。第2樂句是第1樂句的變化重復,而第3樂句又是第1樂句的變化重復。前奏從弱起小節開始。A段的第9—12小節有大切分的節奏。B段低聲部開始,八分音符變為是十六分音符,速度加快一倍,便于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4. 調式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典型的和聲a小調。B段中的大二度、大三度賦予該段音樂一定的大調色彩。但和聲a小調是全曲的主體調式。a小調是一個富有情感和激情的調式,善于表達憂郁、傷感、寧靜等情感。可以看出,和聲a小調的藝術特點符合《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音樂情緒。
5. 歌詞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歌詞保持了新疆塔吉克族民間詩歌的特色。歌詞采用中東轍,大多數歌詞的最后一個字的韻母歸于eng、ing、weng、ong、iong。歌詞中的“紅”“燃燒”“鮮艷”等詞語準確表達了愛情的美好以及人們對愛情的美好向往;歌詞中運用了疑問句、比喻句、排比句、反復句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強了聽眾對歌詞的記憶[5]。要想唱好中東轍的歌詞,演唱者演唱時需注意鼻音運用。
三、新疆塔吉克族器樂的音樂形態
《塔吉克舞曲》是一部具有新疆塔吉克族音樂色彩的鋼琴作品,由田聯韜教授創作。《塔吉克舞曲》的主題由新疆塔吉克族民間歌曲《牧羊姑娘》改編而成。
1. 曲式結構
《塔吉克舞曲》是復三部曲式結構:第1—67小節為第一部分,第68—102為第二部分,第103—154為第三部分。樂曲中部是帶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比樂曲開始部分更有張力、表現力,推動音樂情緒到高潮,隨后推動樂曲進入尾聲。第一部分包含三個主題。第二部分由華彩段落和主題四構成。第三部分由主題五和尾聲構成,以主題一伴奏音型回歸為主。
2. 和弦
《塔吉克舞曲》引子部分有類似擊鼓聲的和弦音,體現出新疆塔吉克族人民熱情的性格。第一部分出現以省略3音的主和聲基調。主題三的第三樂句出現了打破主和聲與下屬和聲的安排。第67小節出現分解和弦,將音樂推向g小調的屬和弦。第二部分華彩段落采用以散板形式引入的分解和弦。
3. 旋律
《塔吉克舞曲》的旋律取材于《牧羊姑娘》,其中有鷹笛的吹奏聲和熱瓦甫的彈撥聲,賦予音樂獨特的旋律[6]。該曲的旋律有濃郁的阿拉伯音樂色彩,以級進為主,相鄰的音程不超過一個八度。主題一突出高聲部的旋律,旋律連貫流暢。主題二的低聲部旋律委婉,似新疆塔吉克族民間詩歌在耳邊吟誦。主題三的旋律以八度展開,強調了熱烈、歡騰的音樂情緒。另外,樂曲中還有半音化、低音化的旋律線條,這些旋律線條起著增強音樂張力的作用,能夠使音樂的旋律更加活躍。
4. 節拍與節奏
《塔吉克舞曲》的節拍采用新疆塔吉克族民間音樂的常用節拍7/8拍、6/8拍,節奏感強,營造出新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情境。全曲節奏從7/8拍開始,然后節奏逐漸進入自由而奔放的自由散板,隨后進入6/8拍,使得節奏更加自由奔放。
5. 調式
《塔吉克舞曲》的調式以g小調為主,存在少許c小調、降B大調和G大調。全曲有3種調式音階,包括五聲調式音階、六聲調式音階、七聲調式音階。該曲中的七聲調式音階別具特色,既采用了和蘇袛婆調式音階十分相似的一種七聲調式音階——七聲升三級mi調式音階,又采用了新疆塔吉克族民間非常常用的一種七聲調式音階——七聲la調式音階。全曲雖然只有兩個小節采用了七聲升三級mi調式音階,但也賦予全曲濃郁的民族色彩。
新疆塔吉克族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新疆塔吉克族兩首民歌和一首器樂曲的音樂形態的研究,可以發現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包括結構短小、形式活潑、旋律質樸、節拍與節奏多變等。當前,我國社會大眾對新疆塔吉克族音樂的認識還很少,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讓更多人了解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同時為了促進新疆塔吉克族音樂的健康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以及學術界人士需要形成合力,用新疆塔吉克族音樂展現新時代風貌,深入踐行文化強國使命。
本文系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塔吉克族歌舞人才培訓(2023—A—05—016—470)的研究成果。
注釋:
[1]王煒:《新疆喀什地區塔吉克族音樂傳承與保護探賾索隱》,《音樂生活》2024年第3期,第54—56頁。
[2]李昱霖:《當代新疆歌曲的創作手段與新疆音樂元素的“外溢”》,《音樂創作》2021年第4期,第156—159頁。
[3]漆欣欣:《〈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的藝術特色及演唱技巧分析》,《北方音樂》2018年第18期,第87頁。
[4]孟錦慧:《塔吉克族民歌的音樂風格與演唱特點——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帕米爾姑娘〉為例》,《音樂愛好者》2022年第10期,第60—63頁。
[5]楊馥毓:《解析新疆音樂審美趨勢——以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例》,《明日風尚》2019年第8期,第43頁。
[6]楊琦:《田聯韜鋼琴曲〈塔吉克舞曲〉調式音階分析》,《藝術評鑒》2019年第2期,第12—13+6頁。
魏 勇 喀什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