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共同課是專業類音樂院校普遍開設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多樣化體裁的音樂作品分析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能夠結合演奏實踐去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白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積極對待此門課程。
共同課和聲教學中往往分為以下幾個版塊:自然音和聲語匯、半音化和聲語匯以及各類轉調技術;在和聲分析中,外音的識別以及織體認知在教學中同樣處于重要地位。室內樂重奏體裁作品加入到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將每個教學譜例的片段提前進行排練,在上課過程中邊演奏邊講解。這樣一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技術理論課的魅力,更加提高學生對于和聲課的熱愛。
一、自然音體系下的和聲語匯
自然音體系的和聲語匯即調內和聲進行,在教學中對于該內容的講解往往處于功能和聲初學階段。和弦外音的識別與和聲織體的認知在此階段需要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從實際作品和聲分析知識點的角度來講,該階段比較重點的內容是終止式的識別,它是判定作品結構的重要和聲語匯。以下幾例室內樂作品片段分別側重于和弦外音、和聲織體以及終止式的講解。
譜例1選自莫扎特《雙簧管四重奏》(作品號K.370)第三樂章開始處,樂器編配由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構成,是莫扎特為雙簧管寫作的唯一一首重奏作品,調性為F大調。譜例片段中的和聲安排均屬于自然音體系范疇,在和聲的分析中較為基礎,但其中含有大量和弦外音,對于和聲教學來講,和弦外音的識別是重要的環節。雙簧管作為旋律聲部擔任著主題呈現的重要任務,旋律中含有自然經過音與變化經過音,如第1小節sol音,在裝飾音中擔任著上行自然經過音作用,之后又作為下行自然經過音夾置在和弦音la、fa之間;第5小節雙簧管聲部的fa與#fa,作為連續的上行半音經過音插在和弦音mi、sol之間,其中fa為自然經過音、#fa為變化經過音。大提琴作為低音聲部與中提琴和小提琴共同形成伴奏部分,中提琴與小提琴主要擔任和聲的支撐,織體的寫作形成點、線結合,大提琴間斷式的“點”狀低音要作為和聲的低音層次來看,中提琴與小提琴三六度音程結合的線性化織體勾勒出和聲的中景。第2—4小節,小提琴與中提琴聲部的和弦外音形成了二重經過音形式;以第2小節為例,小提琴的bsi音與中提琴的sol音同為自然經過音,在多聲部結合中,形成了三度同向關系的上、下行二重經過音。

譜例2選自海頓《長笛三重奏》“倫敦”(作品號Hob.IV:1)第一樂章第5—9小節,該樂章整體為奏鳴曲式結構,主調為C大調。譜例截選處是主部主題片段,其中含有典型的完滿終止,在教學過程中完滿終止的判斷對于作品結構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譜例中第3—4小節,終止式和聲語匯SII6-K -D7-T,從功能角度來看屬于S-D-T的完全終止;從D7-T的和聲進行來看,由原位的D7解決到原位T和弦,且主和弦在強拍強位并采用根音旋律位置,滿足了完滿終止的三要素。通過對終止式的分析并結合音樂發展的規模可以判斷出此處是典型的樂段結束處。該作品是為兩支長笛與一把大提琴而做,樂器的編配用到了木管與弦樂,在教學過程中可將演奏實踐帶入教學課堂,結合實際演奏的音響來學習此處終止式的分析,感受終止式帶來的實際聽覺效果。


譜例3選自莫扎特《弦樂四重奏》“霍夫梅斯特”(作品號K.499)第三樂章第79—82小節,這里和聲語匯的應用采用了典型的阻礙終止。在和聲教學中,阻礙終止的講解是自然音體系下比較重要的環節之一,更是未來“曲式與作品分析”課中識別擴展樂段的重要知識點。譜例中第1—2小節采用SII6-K -D7-TSVI的和聲語匯,其中D7-TSVI的解決按照聲部傾向非常典型,使得TSVI和弦重復三音,體現主功能性。弦樂四重奏的編制在室內樂體裁中是最為常見的,作為和聲教學,古典作曲家的弦樂四重奏不僅對于和聲分析領域是一項拓展,更是對和聲寫作有著具體音樂作品實踐的參考。
二、半音化和聲語匯
半音化的和聲語匯是和聲教學中的難點,其中重屬和弦、重屬增六和弦的運用;離調類副屬和弦與副下屬和弦的認知;變和弦的識別以及調式交替類和弦的分析等等,都屬于和聲學習中比較復雜難懂的環節。多數共同課學生在學習重屬和弦后,無論是和聲寫作還是和聲分析都充滿了疑惑;筆者認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多樣化的作品體裁進行分析,能夠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近一步拓寬學習思路,更加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好重點與難點。以下幾例室內樂作品片段均含有半音化和聲語匯:
譜例4選自海頓《弦樂四重奏》“騎士”(作品號Hob.III:74)第二樂章第1—10小節,完整的樂段結構詮釋了主題的樂思。作品主調為E大調,在樂段后部分轉向屬方向調B大調,通過兩調共同和弦E大三和弦作為中介和弦“橋梁”,自然而然進入后方B大調的呈現。E大三和弦作為前調主和弦等同于后調下屬和弦,之后接入后調完滿終止鞏固了后調B大調的調性,屬于傳統的古典調性走向。例中第5小節DⅦ /D解決到D6、第6小節D /D解決到D,各聲部走向均按照解決的傾向性運動;第8—9小節b3DⅦ /D解決到K ,外聲部(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聲部)重屬增六和弦的特征音程“增六度”反向解決到K 的兩個屬音“純八”,加強了對屬音的傾向,這項內容在四部和聲寫作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在分析弦樂四重奏作品時,加入各聲部的細致講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學過程中的四部和聲寫作并不是偏離實際作品的一種練習,而是立足于能夠更加理解音樂本質的角度。


譜例5選自莫扎特《弦樂四重奏》“霍夫梅斯特”(作品號K.499)第一樂章第23—30小節,該樂章為奏鳴曲式結構,主調為D大調。此處是主部主題過渡到副部主題的連接部分,和聲安排主要以離調為主。和聲教學過程中半音體系下的離調學習是教學的重點,尤其是針對共同課和聲的教學。譜例中所涉及到的和聲語匯主要以向D大調VI級離調的副屬和弦解決到臨時主和弦為主體,選擇此例作為教學重點的原因是其副屬和弦結構形式的多樣化。該例不僅對教學中和聲分析的“多體裁化”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對四部和聲寫作的實際音樂作品“具象化”給予重要參考。
三、轉調類和聲語匯
轉調是音樂作品分析中的重要環節,一首完整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作品必然伴隨著多次的轉調。作為和聲教學的分類,大概可分為近關系轉調、遠關系轉調、經過同主音主和弦的轉調、通過調式交替和弦加速轉調以及等音轉調。當然,作為共同課和聲教學,往往只是講到近關系轉調,前文中譜例4涉及到近關系轉調內容,是向屬方向調轉調,以下這例則是通過平行調關系轉調完成樂段的基本樂思呈示。
譜例6選自貝多芬《鋼琴三重奏》(作品號OP.1,NO.3)第三樂章開頭處,典型的轉調樂段結構呈示基本樂思,樂器編配采用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三件樂器組成的三重奏形式。例中的轉調邏輯為平行調互轉,開始于c小調,后面轉入平行調bE大調,屬于古典主義時期常用的調性安排。在和聲教學中,此類轉調的講解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結合學生演奏實踐需要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走向,感知到轉調的音響。值得一提的是,例中第7—10小節出現了自然音模進的寫作手法,線性化的交替充斥到了四個聲部。除此之外,和弦外音的認知在本例中也同等重要,如弱起小節的主和弦,應該判斷為先現和弦,作為整體的外音和弦來看;而第2小節強拍位的D 和弦實際為前小節的整體延留,和聲的主體應為后面的解決和弦——主和弦。這里的和弦外音運用比較豐富,就不一一贅述了。

四、結語
在和聲共同課教學中加入室內樂重奏作品的分析學習,伴隨著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演奏實踐,可以讓作曲技術理論課不再變的枯燥晦澀。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和聲課的學習是與自己專業息息相關的,從而更加重視這門學科。一些弦樂四重奏體裁的室內樂作品在四部和聲寫作的教學上能夠提供實際音樂作品的具象化參考。從合作藝術的角度來講,深入透徹地理解樂譜有助于演奏實踐中更好地表達音樂。本文所選擇的室內樂重奏作品片段,盡量涵蓋了和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以及重奏作品多樣化的樂器組合形式。考慮到和聲共同課所面對的學生受眾,在譜例的選擇上以古典主義作曲家的作品為主。誠然還有大量的優秀室內樂作品可供挖掘,筆者也將在未來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本文系2024年度武漢音樂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240216)的研究成果。
吳 玥 博士,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