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郊重巒疊嶂的群山中,有一座久負盛名的山。它沒有泰山那般巍峨,不似華山那般險峻,不如武功山那般奇特……但它有著一種細膩而剛直、俊美而秀麗的獨特氣質。它就是香山。
香山雖因紅葉而聞名,但香山之美,不僅在于秋天的紅葉,更在于四季的變幻。春有桃花盛開,香氣襲人;夏有綠樹成蔭,重巒疊翠;秋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冬有白雪皚皚,萬里雪飄。每一季都有其獨特的韻味,令人流連。
山腳有一座清幽的古剎,名為普門禪寺。在層層枝葉的掩映下,顯得樸素而又清靜,好似那不近喧囂與紅塵的高僧,禪意深遠而綿長。每到春日,山桃花明艷綻放,紅彤彤的花朵引得蜂蝶齊來爭會。午后,悠悠的暖陽輕輕照在花瓣上,使得這薄紗一般的花瓣成了半透明狀,花兒微微顫動,更添了幾分嬌弱之感。
踏上青石板路,沿著階梯“扶搖直上”,一座靜謐的別墅矗立在眼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雙清別墅。這座別墅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毛主席就曾在此生活了一段時間,并在這里引領中國共產黨走向決定性的勝利。如今,這座別墅已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吸引著無數人前來瞻仰。別墅中有一片小湖,每當仲夏時節,湖水波光粼粼,艷陽下好似金子一般閃爍。綠蔭正濃,葉兒蔥蔥蘢蘢。坐在樹蔭下,品香茗,賞湖水,無比愜意。時而幾聲鳥鳴,清越嬌柔使人陶醉。在別墅的主建筑內,陳列著當年毛主席使用過的物品:簡樸的書桌、陳舊的藤椅,還有那張幾乎占據整個墻面的巨幅地圖,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的青山綠水,仿佛能感受到當年毛主席在此運籌帷幄的氣魄與智慧。這里不僅是革命領袖曾經的居所,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繼續向上攀登,一路泉水潺潺,鳥鳴陣陣,漸漸走入那云山霧海中。霧鎖深秋,山林散發著朦朧的美感。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霧氣漸漸散去,頂峰近在眼前,那海拔五百余米的峰頂仿佛觸手可及。云消霧散,駐足于頂峰之上,俯瞰蕓蕓眾生,觀云海之空明,嘆悲秋之凄婉。過不多時,落日余暉遍灑大地,萬里夕陽直赴虞淵。霎時間,萬點紅葉齊綻,漫山遍野仿佛血紅色的海洋,隨著晚風輕輕搖曳,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向往。一抹紅,點亮整個山林,也溫暖了每一個前來探尋的心靈。
冬日悄然臨近,琉璃塔在群山中熠熠生輝,格外耀眼。月似彎鉤,高懸于蒼穹;月華流轉,為萬物披上銀裝。在金銀交輝的夜色中,紅梅淡香悠遠,細雪緩緩飄落。想起《紅樓夢》中雪夜吟紅梅的場景,那般良辰美景,也不過如此吧。
四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千世界,皆是過往云煙。可那四季之美,也猶如那驚鴻一瞥,令人刻骨銘心。
簡樸的書桌、陳舊的藤椅,仿佛在低聲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令人心生向往與敬仰。
小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豐富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展現了香山的四季美景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瞧,“山桃花明艷綻放,紅彤彤的花朵引得蜂蝶齊來爭會”,寥寥數筆,春日香山的生機與靈動便躍然紙上,仿佛讓人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自然的呼吸與律動。更令人嘆服的是,小作者還巧妙地將自然與歷史融為一體,如雙清別墅的描寫,不僅展現了其靜謐與秀美,更賦予了它歷史的厚重與溫度。
文章語言如行云流水,情感真摯而深沉,既有對自然之美的禮贊,也有對歷史之魂的追尋,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袁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