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學習要挖掘作品的情感特征,體會作品深層內涵[1],《老王》以其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情感表現,展現了散文情感的真摯和深邃。然而,散文“形散”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給讀者理解作品帶來了影響。劉錫慶認為,散文是“以‘我’為主角、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的親切口吻所寫出的敘述文字\"2],這表明散文需要以“我”為主體,表現真實而獨特的寫作主體的情感等內容。因此,我們要在對文章顯性情感分析的基礎上深挖主體潛藏的隱性情感。作為文章的核心人物,《老王》成為我們探討這些復雜情感交織的切入點,通過對“老王”形象的剖析,進一步揭示散文背后蘊含的深沉情感與人文關懷。
一、人物交往構建行文脈絡
楊絳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的語言文字刻畫了立體的老王形象。文中,楊絳敘述了善良堅韌的老王與自己一家的交往經歷,讓讀者從中體會到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心和同情。
文章開篇,楊絳以“我”的口吻簡要談及老王之前的經歷,隨后又以“我”的視角詳細描述與老王的交往故事。從行文結構來看,作者對老王生平經歷的敘述貫穿文章始終,構建起了行文體系,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
老實是老王的品性本色,而不幸則是他的命運底色。老王的大半人生與三輪車交織在一起,三輪車既是他主要的生存來源,也是生活的慰藉。那輛破舊的三輪車見證了老王的一生,隨著老王的離去,三輪車也一并消失了。老王年輕時“腦袋慢”“晚了一步”,成為單干戶;兩個“沒出息”的侄兒無法依靠,只能自己艱難謀生。身體不健全的他難以找到工作,只能靠蹬三輪勉強維持生計。時代迅速發展,公共汽車出現,三輪車逐漸被淘汰,老王沒有其他生存手段只能送貨。天生的“田螺眼”,使得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收入微薄難以維持生活。看不清楚東西的眼睛使他“撞在電桿上,撞得半面腫脹,又青又紫”,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者在與老王的交流中,對老王前半生孤苦困頓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作者一家走進了老王的后半生,在交往過程中,老王的善良和感恩得以展現。文章通過老王送冰、送錢先生去醫院、改裝三輪車、給“我”家送香油和雞蛋的典型事例,展現了“我”與老王之間的交往過程。通過“我”的描述,老王坎坷困頓的一生躍然紙上:殘疾、生活孤苦、無依無靠,只能靠蹬三輪車維持生計,他生命逝去卻無人感到悲傷。文本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透過直白的文字、看似平淡的語調,表達了作者對老王的同情和感傷。
老王與“我”的交往經歷構成了文本的重要內容。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展現與老王相處的幾件小事,刻畫了老實本分、善良感恩的老王形象。同時,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作者的情感態度也悄然發生著變化,這背后展現出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對社會的深層思考。探究“我”對老王的情感態度變化,必須從“我”與老王之間發生的幾件小事入手,作者采用詳略結合的敘述方式,生動展現了這一情感變化過程。
文章開篇提及老王,作者感受到老王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由此對他產生同情和憐憫之情。意識到老王身體上的不便和困難后,作者對他的關心和尊重也愈發深厚,比如在特殊的干校時期“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表現了作者對老王的關心。同時,作者還經常照顧老王的生意,關注老王的生意能否維持生活,這些略寫的內容,從側面體現出作者對老王的關照。此外,作者運用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手法,詳細敘述了三件老王與“我”之間的小事。第一件事是老王為“我”家送冰,冰大一倍,冰價相等;第二件事是老王送錢先生去醫院,堅決不收錢;第三件事是老王臨終前給“我”家送香油和雞蛋。這一系列舉動充分體現了老王老實、善良、感恩的性格特征。從老王送冰和送錢先生去醫院不要錢的行為中,“我”發現老王的善良。“我一定要給他錢”“我笑著說有錢”,這些話語表明當時作者想用錢回報老王。作者感激老王的幫助,卻又苦于沒有其他方式,只能選擇用錢來表達這份謝意。這也意味著,在當時,老王是真心地幫忙,而作者并沒有以朋友相待,仍然以雇主的身份去考量彼此的關系,此時作者對老王的情感主要還是同情。
當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時,他那衰弱的模樣、直僵僵不大能動的樣子,令“我”心生憐憫,便想著用錢回報他。然而,在老王去世后,作者才明白老王是用雞蛋和香油來報答“我”家對他的善意。因意識到自己與老王在情感付出上的不對等,“我”感到愧作。
從故事中發現,“我”對老王的情感態度在這幾件小事中逐漸發生了轉變,由最初單純的同情,到以“雇主”身份給予的關心,再到后來因感受到老王的善意而進行自我反思,進而產生慚愧心理,這一變化過程,深刻體現了作者對人性和社會身份地位的思考。
二、“愧怍”緣由深層探析
結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關鍵。作者在文章結尾提到:“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作。”《老王》是作者在老王去世幾年之后寫下的作品,當時社會上蹬三輪車的車夫數量眾多,唯獨老王給作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促使作者回憶起過往與老王相處的經歷,并進行自我反思。本研究將從情感錯位和身份錯位兩個方面展開,剖析“我”愧作的原因。
《文學文本解讀學》中提到,情感錯位是指在同一情感結構中的人物之間,或者在單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中,情感與感知、期望與現實之間產生的距離和矛盾。這種錯位不是簡單的對立或分離,而是在統一甚至緊密的情感聯系中,情感表達與內心體驗、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之間出現的不一致或偏離[3。在文學作品中,不同人物因性格、經歷、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往往會產生情感上的錯位,而本篇文章的情感錯位是指老王的真誠相待與“我”對老王的同情之間的感情不對等。
老王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且體會到人情的冷暖,他依靠三輪車維持生活,雖然物質對老王來說非常重要,但是老王更想獲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溫情。分享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并不是想要博取同情,而是渴望有人能夠傾聽他的故事,了解他的生活。送冰時車費減半,送錢先生去醫院時“堅決不肯拿錢”,“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說明老王將作者一家視為朋友,渴望獲得真正的尊重。老王送“我”香油和雞蛋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在生命即將消逝仍記得作者一家的善意,表現了老王知恩圖報的性格。
“我”從老王的身世背景和身體狀況中感受他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發現老王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努力為生活奔波,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對老王產生了同情和敬佩,因此在生活中經常照顧老王的生意,關心老王的情況。
而經過送冰、送錢先生去醫院這兩件事,特別是老王在身體羸弱之際給“我”送香油和雞蛋的舉動,“我”發現“我”總是用“錢”去回饋老王,忽視了老王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對老王的照顧更多的是出于同情和憐憫,而非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我”在老王去世后的幾年時間里,一直在自我反思,發現其中情感的不對等,由此產生愧疚心理。
情感錯位使老王無法獲得真正的平等對待和關心,作者回顧與老王的交往經歷,感受到老王的真誠善良和渴望被理解的內心,由此感到深深地自責并進行了反思寫下這篇文章。
對于當時的楊絳而言,老王作為服務業的一個普通勞動者,與她只是簡單的雇主關系,楊絳對老王的關懷和照顧是一個生活尚可的人對生活不易的窮人所秉持的同情和良知,體現出她對底層人群的關注和同情。
老王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三輪車夫,生活貧困。而楊絳一家身為大學教授和知識分子,經濟上相對優越,又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社會地位遠高于老王。雖然與老王熟識,但是他們與老王之間仍然有距離。作為底層勞動者,老王對“我”一家人是真摯的、熱烈的,他辛苦攢下的香油和雞蛋卻是“我”能夠通過金錢輕易換得的東西,因此“我”當時能想到的方式就是用錢去答謝老王,這是物質上的不平等影響精神上的平等。盡管老王和楊絳一家有一定的交往,楊絳對老王也頗為關照,但兩人在身份和社會地位上的差異導致了交往中的不平等。老王雖然對楊絳一家滿懷感激與尊重,但是仍然難以融入他們的生活。盡管老王渴望與“我”一家人建立起純粹的情感聯系,但由于身份的錯位,楊絳一家很難給予他真正的認同和尊重,更多的只是憐憫與同情,這就是身份的不平等導致情感的不對等。
楊絳一家對老王的關心和照顧,體現了楊絳一家作為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關懷。而老王,這位從未接受過文化熏陶的普通底層勞動人民,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勞動人民樸實真誠的特質。正是這種身份的錯位,使得兩人無法建立起真正深厚的情感聯結。多年之后,作者意識到了這一點,對老王的愧疚之情愈發濃烈。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作”,這句話是楊絳自我反省的深刻體現。實際上,從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來看,楊絳一家同樣歷經生活的波折,并非完全意義上“幸運的人”。但楊絳善良的品格和知識分子具有的人道主義關懷精神,促使她關注到社會的底層人民,展現了楊絳作為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
三、教學思考
《老王》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語言平易淺顯,卻能不動聲色地傳達出對人生世界的深刻洞察和體悟。作者通過記錄零星往事,展現了老王這一人物的生動形象和內心世界。文章在敘述過程中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借助多種人物描寫方式突出老王形象特點。作者抓住人物內心獨白剖析人物精神世界,使老王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變得立體而鮮活。
王榮生指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時候,不能跳過具體的語段、語句、語詞的賞析”“閱讀的方法要細讀,相應地,教學的方法就要引導學生細讀”[4]。《老王》作為寫人記事散文,在教學時,對人物刻畫方法的講解應作為重點內容。
文章從“我”的視角出發,通過記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老王艱辛的人生經歷,展現了老王任勞任怨、待人忠厚的品質。文中,作者多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進行人物刻畫。楊絳為了展現老王的人物性格特點,常常在敘述中進行多種人物描寫的疊加,并輔以細節描寫進行人物塑造。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時,對文中大量人物描寫的剖析是教學的必要內容。
文章主要通過敘述三件與老王交往的片段突出老王的性格特點。老王送錢先生去醫院,“幫我把默存扶下車,卻堅決不肯拿錢”,“扶”展現老王的用心,“卻”“堅決”這兩個表意強烈的字詞凸顯老王的善良和對楊絳一家的關心。“啞著嗓子”“悄悄”生動展現了老王淳樸善良、體貼的性格特征,他不僅關心自己的生計,更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是老王內心的真情流露。除了語言和動作描寫,文章對老王的外貌也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直僵僵”形象地寫出老王身體僵硬、不能彎曲的狀態,體現了老王身體衰弱的特征。“鑲嵌”運用夸張的手法將老王與門框之間的空間關系進行形象化的描述,不僅突出老王身體的極度虛弱,還暗示他生命的脆弱和即將消逝的悲涼。這兩個詞的運用,反映出老王生活的艱辛和命運的不幸,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寫人記事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借助圈點勾畫的方法,對文中重要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進行深入討論,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
文章不惜筆墨對老王進行外貌、動作、語言描寫,而作者自己常借助內心獨白表達出難以直白表述的情感,將“我”當時的內心狀態表現出來,讓讀者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沒想到這點。”“從沒看透”側面反映老王的單純老實,“大概”“壓根”既能說明老王的本分,又能夠體現作者一家了解老王品行以及對老王的信任。“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害怕得糊涂了”體現了作者在看到老王僵硬的身體和煞白面色時的害怕,以及之后為自己做事不周到感到懊惱,透露出楊絳對老王的深切同情。
文中雖無大段第一人稱內心獨白,但楊絳以細膩的筆觸和深情敘述,巧妙表達了對老王的情感及內心感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包括對老王幫助的感激與不安、對老王生活境遇的同情與憐憫、對老王善良品質的敬佩、對自己未能理解老王內心需求的愧作。將人物的情感態度變化梳理清楚,學生便能理解文本的深層內蘊。
四、結語
《老王》作為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散文作品,強調人文關懷與道德教育的融合。通過老王的經歷及他與作者一家發生的故事,學生能夠理解其中的情感錯位和身份錯位,特別是作者在面對老王時的情感錯位而感到愧作。總之,在《老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人物塑造和情感變化,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者簡介:謝萱(2001一),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錫慶.中國現當代散文欣賞[J].中學語文教學,2002(1):58-60.
[3]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