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和“旅游”二詞是漢語中常用的兩個詞語,在很多情況下被認為是近義詞或同義詞。然而,這兩個詞語在由來、詞義以及用法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例如:國務院主管旅游工作的直屬機構被稱為“旅游局”,而非“旅行局”,承辦各種出游業務的組織則名為“旅行社”,而不是“旅游社”。小而言之,“旅游鞋”不能叫作“旅行鞋”,“旅行包”不能叫作“旅游包”,像這樣兩個詞不能互換使用的情況比比皆是。本文將對“旅行”與“旅游”二詞展開分析,從其詞源及成詞發展過程著手,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點及其根源,分析二者在近現代漢語中用法的差異及其原因,并總結二者的比較、辨析方法。
一、“旅行”與“旅游”的基本解釋及問題
《漢語大詞典(1993年版)第六卷》中對“旅行”的解釋如下:(1)群行;結伴而行;(2)遠行;去外地辦事、謀生或游覽;(3)遠行的人。同詞典中對“旅游(旅遊)”的解釋則為:(1)旅行游覽;(2)長期寄居他鄉。
在《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版)》中“旅行”意為:為了辦事或游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多指路程較遠的),用例:旅行團,春季旅行等。而對“旅游”的解釋為:旅行游覽,用例:旅游勝地,旅游旺季等。
通過將兩者進行詳細比較,可以看出,第一,“旅游”原意為旅行游覽或是觀光,即離家外出中的觀覽活動,而“旅行”是指根據某種特定目的,遠行外地的運動形式。“旅游”的關鍵在于游覽觀光,而“旅行”的關鍵在于流動。第二,“旅游”是為了觀覽風物,特意進行的一系列游覽活動,而“旅行”一詞的含義則在很多情況下依附于不同的特定目的。如:政治旅行稱為巡視,軍事旅行稱為遠征,宗教旅行稱為朝圣等。第三,“旅游”“旅行”兩者之間存在某種統一的形態。“旅行”是以“旅游”,即游覽觀光為目的的出行形態,而“旅游”屬于“旅行”的特殊表現形態之一。
然而,進行了上述分析,詞典定義能否全面解釋兩個詞語的含義與區別?按照此種方式,兩詞在多種情況下是否可全部互換使用?但生活中的例子顯示,它們不能全部互換使用。
二、“旅行”與“旅游”在使用分布上的差異
北大漢語語料庫中古代漢語語料和現代漢語語料中“旅游”和“旅行”二詞出現的頻率如表1所示。
表1古代漢語語料和現代漢語語料中“旅游”和
通過表2可以看出,在很多情況,或者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旅行”和“旅游”二詞是不能進行互換使用的。那么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是什么導致了兩個具有相近意義的詞語產生了使用上的分化呢?本文將從兩個詞語的字源及成詞發展歷程著眼,探究其原因。
三、“旅游”和“旅行”的字源及成詞發展歷程
(一)“旅”“行”“游”三字的字源
1.“旅”的字源
“旅”本意為軍隊的一種編制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云:“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五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說文解字》云:“軍之五百人為旅。”并且,“旅”字的甲骨文字形像眾人站在旗下,可以看出“旅”與“軍戎”有關[。而后逐漸衍生出“道路、旅途”之意。
也就是說,“旅”字其本義與人群的集結和行進有關。在甲骨文中,“旅”字由“從”與“大”或多個“人”組成,象征一群人結伴而行,體現出行軍或遷徙的含義。金文和篆書中,字形逐漸演變,但仍保持“眾人同行”的意象。“旅”最早指軍隊的編制單位,后來引申為群體、隊伍,以及出行、旅行之義。在《說文解字》中,“旅”被解釋為“眾也”,意指眾人同行。隨著社會發展,“旅”逐漸泛指遠行、旅行,最終演變為現代漢語中“旅行”“旅途”等詞語的基礎。
綜上可知,“旅”字有多重意思:開始時,人因失去原有居所而搬遷,“旅”特指氏族地域間活動,不是普遍大眾行為。然后,“旅”的活動具有具體目標與明確方向。此外,兩種因素影響“旅”的形成,主觀上來自個性需求和對外界認識,客觀上依靠社會經濟條件等支持。
2.“行”字的字源
最初作為名詞,讀“hang”,二聲,為“道路\"之意《詩經·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讀“xing”,二聲,作為動詞的用例則出現于《易·小畜》:“上風下天,風行天上,詩時之象。”指“流動,流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則為“傳播,散布”之意。到漢代后,《說文解字》釋“行”為“人之步趨也”,此字作為動詞的功能始著[2]。
從字形構成來看,“行”字由“”“亍”二字組成。在《說文解字》中“”字解釋為:“,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而“亍”字則解釋為:“亍,步止也。”在明代梅膺祚編的字典《字匯》中有這樣的詞條:“亍,左步為;右步為亍。合則為行。”
由此可見,“行”字的意義為停停走走的行動,或 者人雙足交替前進構成的步伐動作。
3.“游”字的字源
“游”字在古代文獻中被廣泛應用,有兩個讀音,一為“you”,二聲,意為人或動物在水中行動,《詩·邶風·谷風》:“就其淺兮,泳之游之。”另一種為“liu”,二聲,意為古代旌旗上的飄帶,也表示“旌旗之流也”。
“游”由“水”和“子”“方”組成,表示人在水中行走或漂浮,反映了古人對水上活動的描述。金文和篆書中,字形逐漸演變,仍保留了“水”旁,強調其與水相關的特性。
《說文解字》中解釋“游”為“行水上也”,說明它最早指的是在水中漂流或涉水而行。后來,“游”由水上活動擴展到一般的行走、游蕩之意,再引申為旅行、游歷,如“周游列國”。此外,“游”還可表示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狀態,如“游刃有余”。在現代漢語中,“游已廣泛用于表示旅行、玩耍、活動等,如“旅游”“游玩”“遨游”等,保留了其原始的動態特征。
綜上,“游”的本義可理解為:有“方”性特征的,可稱為“子”的純真善良,有道有智的人,通過觀賞山水,領悟自然蘊含的道法,成為自由逍遙之人的行為活動。即基于自然山水審美的修身養性的活動。
(二)“旅行”和“旅游”二詞的成詞發展歷程
1.“旅行”出現,但并未凝固成詞,只是松散地連用“旅行”一詞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代。
(1)《禮記》:“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后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后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后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后獻庶子。”
此處“旅行”并沒有單獨的意義,而是和“酬”字組合,“旅行酬”方為成詞,意為“勸酒”。
(2)“近郊農民,釋其耨,伐薪制挺,改案為櫓,奔馳赴難,軍旅行成,雖蹈湯火,死不顧生。”
而在這一用例中很明顯“旅行”并不是作為一個詞出現,只是偶然地連用。至此時,“旅游”的連用并未出現。
2.“旅行”“旅游”凝固成詞,意義逐漸固定,進入發展停滯階段
到了唐代,“旅行”“旅游”皆凝固成詞,并且意義用法逐漸固定,作為動詞的意義開始顯著。
(1)旅行雖別路,日暮各思歸。(《全唐詩·客行贈人》耿湋)
(2)淮甸當年憶旅游,衲衣棕笠外何求。(《全唐詩·寄吳國知舊》齊己)
(3)世難那堪恨旅游,龍鐘更是對窮秋。(《全唐詩·上谷旅夜》賈島)
此時“旅”字的意義已由強調“群體、共同”轉變為主要表示“外出”。這與本已有“外出”意義的“游”“行”二字相組合,使得它們的語義更加緊密,逐漸形成固定搭配。不過,“旅”的原始含義并未完全消失,依然潛藏其中:普遍而言,在活動如“旅行”及“旅游”中,多人結伴仍為常見形式。
3.“旅行”的使用擴大
“旅行”一詞的使用范圍在不斷擴大。晚清時期(例1),“旅行”主要指持證通行,帶有官方或特定許可的性質。進入民國(例2、例3、例4),其含義拓展至一般個人出行,如觀光(例2)、公務(例3)和旅途經歷(例4)。到了現代(例5),旅行已成為普遍的個人行為,涵蓋探親、游覽、工作等多種目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杜云流動性增強及父通使利化,使旅行從特定官方用途擴展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姑娘在上海早得了領事的旅行券,一路直行無礙。(晚清《孽海花》)(2)黃文漢一邊抹著汗一邊讓座,答道:“不是搬家,我要到箱根去旅行。”(民初《留東外史》)(3)李某方飭校役,預備旅行所需之物。(民初《玉梨花》)(4)惟今晨抵長崎,中途遇雨,行裝盡濕,備受旅行之苦。(同上)(5)看他的行李,和他的神氣,不象是初次旅行的人,我納悶為什么他在這么早就張羅著天津。(老舍《番表—在火車上》)在以上的用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旅行”一詞用法特征十分明顯。從語法分析,它可作動詞、名詞;同時,“旅行券”等固定短語常見;意義上看,“旅行”涵蓋休閑游覽及非休閑性質的必要移動,通常被視為耗力、煩瑣且艱苦的活動[3]。
4.“旅游”的使用擴大及“旅行”的意義延伸并抽象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后,“旅游”在各種文學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現。(1)一位來自岱宗旅游處的旅客,向我們講起美利堅合眾國還“子虛”“烏有”時的中國故實。(馬瑞芳《假如我很有錢》)(2)而且,上海市旅游局還不得不謝絕了大量要求親蒞參觀的外國友人。(鄭文光《泗渡東海》)(3)小妹說:“今天我要陪一個旅游團到荊州去,明天就回來。”(方方《暗示》)(4)全國各地方的大學生們,似乎在支持國家的旅游業方面,熱情都高漲得沒比。(梁曉聲《表弟》)(5)我在一家早早開門的旅游商場買了兩盒香煙,又回到飯店。(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6)“玩,旅游。”“玩,旅游?你雅興還不小!”預審員厲聲斷喝。(王朔《橡皮人》)(7)自然,這里說的,以學習和勞動為生活基調的人,并不是說他們不戀愛,不娛樂,不旅游,不休息,對任何吃喝玩樂的事情都沒興趣。(秦牧《青春生活的主旋律》)(8)至于她為什么要來中國,又不是短期旅游觀光,主要有兩種說法。(王朔《許爺》)在以上的用例中可以看出“旅游”一詞使用擴大化之后的特點。從語法角度看,“旅游”用作不及物動詞或名詞。“旅游處”\"旅游局\"表現機構承擔職責,顯示“旅
游”形式事業確立。“旅游團”“旅游業”和“旅游商場”時山現反呋行亞及辰們生新廣品,旅游足入王安與休閑娛樂相關,通常視為消遣活動[3]。
而“旅行”一詞除了延續原有詞義之外,其意義發生了延伸以及抽象化。(9)我又失望,又害怕,孤身旅行,這還是第一次。(冰心《南歸》)(10)直到多日之后,廣佛的人生之旅行將終止時,他的智慧才恢復了洞察一切的能力。(余華《難逃劫數》)(11)有的認為夢是靈魂的旅行,把睡著的人搬到別的地方,“靈魂”回來迷失了路,人就會因此死去。(陳汝懋《大眾心理學》)(12)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愿在家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后的權益——壽終正寢。(梁實秋《旅行》)(13)若非萬不得已,它決不旅行,整年整季,它的活動范圍不出三四里地。(茅盾《森林中的紳士》)我們通過以上對“旅行”“旅游”成詞發展歷程的探究,了解了二者在漢語中使用頻率的變化,其中晚清民國之后二者使用的擴大化尤其引人注目。
四、結語
通過以上表述,我們可以認識到“旅行”和“旅游”在近現代漢語中被區別使用的情況,并通過對兩個詞語的字源及成詞發展歷程的初探,了解了兩個詞語使用逐漸分化的原因,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對二者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有了更詳細的闡釋。社會文化發展進程與歷史變遷通過這種明顯區分得以生動反映,人們對旅行活動理解認知的深化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面對現代社會全面進步,加上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旅行”與“旅游”兩個概念的內涵外延持續擴展,其在當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深遠意義也逐漸凸顯。
作者簡介:金永嘉(1988一),女,漢族,黑龍江伊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日跨文化交際。
注釋:
[1]黃金貴.古今漢語同義詞辨析異同論[J].古漢語研究,2003(3):63-69.
[2]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匯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7(1):14-19.[3]彭順生.工業革命前“旅游”考[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