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即預先、預感、預見、預防、預備;“判”,即判斷、判別。“預判”一詞,指的就是人在提前判斷種種未知、未發生、不確定的事物時所具備的前瞻力、感知力、觀察力、深度思考力。
具體來講,它不是人們憑空捏造、主觀臆斷、胡說八道,而是調動既有的認知水平、理論素養、實踐經驗,進行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和耐心分析后,再推理、推測、推斷事物的變化規律、發展趨勢、后續狀況,從而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從容處理突發狀況。
正如《中庸》所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精準的“預判”,我們能更好地減少損失,規避風險,節省成本,提高效率。例如,天氣預報能讓大眾提前知道天氣變化,合理安排出行和活動;又如,棋手根據“走一步,看三步”的口訣,預判對手的下棋思路,避免自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抑或,運動員在賽場上,精準預估,痛快反擊,扭轉局勢…
誠然,如薩特所說的,“生命是人的自我規劃和自我創造”,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預判力。然而,預判并非總是準確的、恰到好處的、合乎實際需求的。
究其原因,我們受困于自身經驗,個體總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維也許在“信息繭房\"過濾氣泡”中固化、僵化了,認知水平也許在“后真相時代”被拉低了,個體認知有太多刻板印象和偏見,導致分析有誤,結果有偏差。再者,萬事萬物時刻都在動態發展,會出現種種難以預料的變化。
“視界”決定“眼界”,我們如何在“預判”時減少“誤判”?
首先,“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對長遠發展、全局有清晰的認識,我們的預判才能更準確。做出預判的你我要盡量消解社會地位、身份、原有認知、經驗等所帶來的種種捆縛,使認知、判斷、見解盡可能地走向“全局\"\"全見”。
其次,在不確定性、無限可能性中,保持靈活應變的能力,讓自己的預判能力隨著閱歷、年齡、知識的增長而變化,常判常新,多用理性的眼光去證實、證偽、質疑、辨析、評估…
最后,事前有預判,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在做事時有執行力,去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事情結束后有復盤力,去總結其中的規律和教訓。長此以往,將這三者結合,形成閉環,方能更好地提升自我的預判力。
打破認知的樊籠,審慎預判,掌控先機,舍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