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走近,映入眼簾的便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八個大字,它們格外耀眼,瞬間將我拉回到了那個年少且充滿美好回憶的時代。母校的,是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孩童成長為一個少年的地方。
還記得小學五年級時得到了一次去領獎的機會,班上三人去鄉政府領獎,那是我年少時第一次如此激動的經歷。前去領獎的過程,我至今記憶猶新。那個時候,洞陽鄉政府位于楓漿橋,步行前往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在古代,楓漿橋是驛站,是一個交通樞紐,后來也就成了老百姓擺攤設點做生意的好地方。日復一日,楓漿橋成了附近有名的集鎮,四面八方的人流都往此處匯集,繁榮景象可見一斑。領獎歸來后,我興奮地與同學們講起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并對我投來羨慕的目光。這更加激發了我對學習的熱情。
老屋學校始建于1972年,是一所合圍式的學校,坐西朝東。從正門進去,有兩層樓,空心紅磚,青色瓦,二樓左右各有一間教室、一間小屋。中間是一個大舞臺,木板結構,走在上面“咯吱咯吱”作響。南北兩邊都是教室和老師的宿舍,西邊則是一個大禮堂,可容納幾百人。
學校中間,有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露天大廣場,遇到重大的節日和慶典時,學生分列式站在大廣場上,玲聽校長的講話。在學校大門左側的上方,還建了一個籃球場,那時的籃球場是用黃土鋪成的,較為簡陋。它是我放學回家前必去的地方,經常在此弄得滿身黃泥。
說起大舞臺,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在夏至之后的一個傍晚,我叫了幾個同學一起去小學附近的魚塘洗冷水澡。當我們洗得正歡時,班主任老師出現了。當時的班主任是周鳳英老師,她聞訊趕到我們游泳的地方時,嚴肅地呵斥我們立即上岸。由于怕挨批評,我們抱起衣褲就往家里跑,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赤身裸體地奔跑。第二天,我登上“大舞臺”,向全體老師和同學們作深刻檢討…
遭此“舞臺待遇”后,我徹底反省了自己薄弱的安全意識。長大后,見到了很多溺水的事情,才明白周鳳英老師關愛的“深切”。為了教育事業,老師們一輩子扎根在鄉村,用盡她們的智慧與青春,從這樣一個又一個小細節出發,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護佑著孩子們健康成長。
老師為我們忙碌的身影,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里。有一次我去長沙辦事,行至高速路口加油站時,偶遇兩位老人背著包裹步履瞞跚地往前走。僅一眼,我便認出那是敬愛的周鳳英老師和蘇飛鸞老師。我立即把他們迎上車,送他們回家。一問才知,他們為了不麻煩自己的孩子和學生、鄉鄰,特地從市里坐公交車到洞陽,然后再走路回家。多么令人敬佩的老師,他們始終保持著崇高的品質與樸實的人格魅力。
在老屋學校上學期間,我有多位要好的同學,其中兩位特別親近。一位是蘇光輝,他的家在我上學的必經之路上,于是我們經常相約一起上下學。盡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親在他年幼時相繼離去,幾兄妹相依為命,但蘇光輝自強不息,奮力拼搏,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為祖國國防建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我與他雖非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一起成長,一起奮斗,這一切都得益于的啟蒙教育。
另一位是來自原洞陽村的同學周國旗。初中階段,只要一放假,他就會帶我去他外婆家。外婆和藹可親,慈眉善目,要么為我們做好吃的,要么給我們講故事,講得最多的是革命故事,我倆聽得津津有味,深受熏陶,立志要參軍報國,做一個真正的英雄。1984年,周國旗報名參軍并順利入伍,而我也在第二年如愿以償。
當年我們洗冷水澡的地方,如今已是洞陽中學的所在地。2010年,在洞陽鎮政府的重視下,一座智慧型的洞陽中學拔地而起,并于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嶄新的教學樓、寬闊的操場、標準的籃球場洞陽中學從一個普通的鄉村中學逐漸發展為一所有實力的初級中學。“學會關心,學會生存”,這里不僅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更是一個學做人、學做事的好地方。
老屋學校與洞陽中學毗鄰,步行五分鐘即可到達。昔日的,已被新的建筑所替代,但它永遠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隨著教育資源的科學整合,部分職能已轉移到其他學校,一部分留給現在的洞陽中學。于2007年正式停用,它已完成了歷史使命,可以安心地休養生息。而今的洞陽中學,則如一個青壯小伙,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輸送給全市各類高中學校。
每當回到家鄉,看到的舊址,以及前方那一棟棟民屋,我的記憶便會瘋長,重新回到那個有著無限生命力的少年時代。,您在我心中永遠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