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是思維層面上對周圍世界的感知,這種感知離不開我們所學習的文化,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認知語言學是對語言進行思維層面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文字是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更是文化的記錄方式,所以通過認知語言學對文字加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中的文化。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與轉喻、范疇化理論、意象圖式理論都可用來解釋許慎《說文解字》中“牛”部字的字形、字義、文化等問題。
《說文解字》“牛”部共收字45個,目前對于“?!辈康难芯恐饕菑奈淖謱W的本體研究人手,比如許家星《《說文解字〉“?!弊终f解的辨釋》主要從字義角度展開,廖春水《《說文解字〉牛部字研究》則是以牛部字的字義體系、字形演變為主要內容,還有一些主要從蘊含的文化入手,比如祝美好《從〈說文解字·牛部gt;看中國的牛文化》,王曉麗《lt;說文解字·牛部〉淵源深厚的牛文化研究一古人對牛類人性的認知》這兩篇從文化角度深入講解“牛”部字。目前從認知角度研究《說文解字》“?!辈康奈墨I,知網檢索并未發現。本文主要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與轉喻、范疇化理論、意象圖式理論來闡釋《說文解字》“牛”部字的字形、字義、文化等問題。
許慎《說文解字》對“?!钡慕忉屖牵骸芭?,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凡牛之屬皆從牛。”可見“?!钡谋玖x是一種牲畜,它任勞任怨地耕作。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牛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牛作為力量、吃苦耐勞、堅守的象征,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隱喻與轉喻
我們感知世界信息時,對于某些概念或事物的理解,其表達不是直接地展現本義,有其他所指,常會用隱喻和轉喻的形式表現出來。隱喻和轉喻是通過比喻的方式使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建立聯系,隱喻是隱晦間接,側重于事物內部的相似,轉喻則是生動直接,側重于事物外部的相關。隱喻和轉喻有些可以使語言
表達更加經濟[]。
(一)隱喻
隱喻涉及兩個概念領域,隱喻的基礎是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一般用于通過對一個事物進行理解和解釋來了解另一事物,涉及兩個概念領域的映射。比如,“牢”字本義為“圈羊牛馬的棚”,甲骨文寫法,外部像是一個圈,里面是牛的象形字,表示把牛羊等牲畜關在圈里,最初是關牛羊,后來詞義演變,發展出“大牢”這一含義,用于關押犯人。而“畫地為牢”里的“牢”,則表示形成圍欄,限制人和動物的自由;“牧”字本義為放養牲畜,甲骨文寫法,左面像棍棒,右面是牛角的表示,表示驅趕牛羊。古代的“州牧”是一種官職,隱喻為管理百姓,《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p>
漢字通過隱喻的方式表示新的意義,可以通過漢字部件的各個部分簡單相加表示意義,比如,“牲”字本義為祭祀時使用的完整的牛,甲骨文寫法,左面是羊角標識,右面像草從土里面生長出來,牛羊在古代都是祭祀品,兩部分簡單相加表示祭祀的物品是完整的;“牡”字本義為雄性的牛,甲骨文寫法,右面是牛的標識,左面是雄性動物生殖器的形象,也是兩部分相加表示雄性的牛。漢字部件的部分相加有時表示的整體意義大于部分意義簡單相加,比如,“告”字本義為告祭,甲骨文寫法,上面是牛的標識,下面像口,表示的意義不是兩部分的簡單相加牛和口,而是表示人用牛獻祭,向祖先進行祈福。
(二)轉喻
轉喻一般發生在一個相關的概念領域內,轉喻的基礎是事物之間的彼此關聯,基本上是通過一個事物的某一特征來指稱另一事物,把一個事物作為參照點,轉喻詞語的形式不是任意的,與我們頭腦中的已形成的概念和認知思維有關。比如,“解”字本義為分解牛,甲骨文寫法,像用雙手把牛角掰下來,會意字,從牛,從刀,從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開,后來泛指分解,瓦解,消解;“物”字本義為雜色牛,甲骨文寫法,上面是勿,下面是牛,“勿”像是人在用耒耜翻土,土粒于耒耜的頭上落下,因為土有很多顏色,所以“勿\"譯為雜色,“物”即雜色的牛,雜色表示顏色很多,涉及多,后面用來泛指萬物,既指人也指物;“件”字本義為分解、分開,會意字,從人,從牛,沒有甲骨文寫法,牛是大的物體可以分開,分開后形成一個個部分?!渡胶=洝D贊》中“件錯理微”,表示通過分析小的錯誤,得到微妙的道理,后來泛指為量詞,表示計量個體物品;還有“犧(犧)”字,從牛從羲。牛,指大牲畜;羲,指人類老祖伏羲氏。指的是拿一頭活牛,把它殺了,來祭奠羲(犧)皇氏,叫“犧牲”?!盃蕖笔侵冈谧趶R祭祀的純色的家畜?!盃蕖睘榧郎畬C!盃夼!本褪羌兩呐??!抖Y記·曲禮下》:“諸侯以肥牛,天子以犧牛?!边@是說,古代禮制,祭祀諸侯用肥壯的牛,祭祀天子則要用純色的牛。最開始是牛等牲畜為了祭祀獻出生命,是一種崇高的行為,后來用來泛指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生命的英雄[2]。
二、范疇化
范疇是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的普遍本質的概括和反映。范疇可以清晰地給事物劃分類別,方便人們接收信息,形成邏輯體系。范疇化理論可以分為兩種,經典范疇化理論和原型范疇化理論,經典范疇化理論來自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原型范疇化理論來自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論[3]。

(一)經典范疇化理論
經典范疇化理論指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一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個范疇。范疇由一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來定義,特征是二分的。《說文解字》整部書的編排體例是按照部首分類,是經典范疇化思想的體現,便于我們查閱漢字,了解其淵源流變,所有以“?!辈繛椴渴椎淖侄荚谄渲校偣?5個,范疇間的分界是明確的,540個部首將漢字大體分類,部首之間的界限是明確的,同一部首的內部之間的分界也是明確的,范疇內所有成員的地位相等,“?!辈恐械臐h字大體分為兩類,表示自然意義的牛,如牛、犀、牡、輞、特、牝、犢[犢]、柿、、、犗、驚、、塋[犖]、特、纏、焞、榷、、牷、粹、、、、牟、抵、;表示文化意義的牛,如牲、犧[犧]、犂、輩[4]。
(二)原型范疇化理論
原型范疇化理論指范疇之間不是離散關系而是連續體關系?!霸汀本哂心鼙桓兄淖蠲黠@的區別性特征,即具有完整的感知外形,是完整的感知外形區別性特征與內部相似性達到理想平衡的最高等級,單個事物的原型能反映整個范疇的特征。“?!辈孔衷谵r畜耕作、交通運輸以及祭祀禮儀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整個“?!辈孔种?,以主要表示農畜、交通和祭祀相關的字為原型展開,是典型范疇成員。比如:“犂”字本義為用牛耕田,《說文解字》載:“耕也。從牛,黎聲?!薄拜叀弊直玖x為兩頭牛相向耕種,《說文解字》載:“兩壁耕也。從牛,非聲。一曰覆耕鐘也。讀若匪?!惫湃烁麟x不開牛,牛為農耕時代做出巨大貢獻,這兩個字是“?!辈康牡湫统蓡T;古人交通工具主要依靠馬,同時運送貨物也離不開牛,牛除了耕作以外還可以運貨,“犧”本義為將鞍具裝在牲畜身上?!墩f文解字》載:“《易》曰:特牛乘馬?!币彩恰芭!辈康牡湫统蓡T;古人重視祭祀,祭祀物品離不開牛,牛在祭祀中的地位很高,所以表示祭祀意義的字也是典型成員,如“牲”字本義為祭祀時使用的完整的牛。《說文解字》載:“牛完全也。從牛,生聲。”在《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犧「犧」本義為祭祀時使用的動物,《說文解字》載:“宗廟之牲也。從牛,羲聲。”在《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古代供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
原型范疇化理論中還有非典型成員,“?!辈孔种写嬖诘姆堑湫突蓡T與表達的核心意思較遠,處于范疇的邊緣位置,如:“”字本義為動物分娩的子,《說文解字》載:“畜牷也。從牛,產聲。”在《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畜牲”;“牣”字本義為充滿,《說文解字》載:“物,滿也。從牛,刃聲?!对姟吩唬骸谖雉~躍。’”在《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滿,充滿”;“物”字本義為萬物,《說文解字》載:“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痹凇稘h語大字典》中釋義為“雜色牛”。這些都與“?!辈孔直磉_的核心意思較遠,為范疇內的非典型成員[5]。
三、意向圖式
意象圖式與我們的認知密切相關,意象是對事物形象的認識,意象的反復出現成為圖式,在我們對某種物體或觀點形成概念前,我們的身體通過感官與周圍環境進行不斷互動,由此產生的經驗經過積累和組織,逐漸形成一定的結構。這種結構進一步發展,便形成了圖式結構,它體現了一種規律,能夠被我們探索和印證,我們不斷地操縱,互動和感知,才能得到圖式,形成意象圖式。意象是對事物形象的初步認知,圖式則是初步認知后的結果
(一)意象
意象指的是在我們頭腦中已然形成的形象,即使我們沒有具體看見,也能有形象記憶,是一種心理表征,是通過人類不同的視角或者不同的注意點等形成的不同的意象。如,“驚”字本義為毛色黑白相間的牛,“”字本義為脊背為白色的牛,“牽”字本義為毛色不一的牛,“特”字本義為脊背為白色的牛,“”字本義為黃白色的牛,“幛”字本義是指黑嘴唇的黃牛,“榷”字本義為白色的牛,“牲”字本義為毛色純正無雜的牛,都是顏色各不相同,長相不同的牛。我們雖不能清楚知道每只牛的樣子,但牛的核心意象大致長相形狀,我們在頭腦中都有清晰的結構,這也是意象中的物象部分,是最核心的部分,是確定牛的外形輪廓與其他動物的明顯區別。除此,意象中還有背襯部分,雖不能影響整體,但會豐富我們對事物形象的認識,“驚”專指黑白相間的牛,“輞”和“特”指脊背為白色的牛,“纏”專指黃白相間的牛,“轅”專指有黑嘴唇的黃牛,“牲”專指白色的牛,這些字都表示牛,使我們在看到這些字的時候在頭腦中形成牛的形象,具體的字又能認識到牛的不同。
(二)圖式
圖式指的是在腦中形成的固定模板,就是意象在大腦中的進一步抽象,它不僅幫助我們認識和預測事物,還讓我們根據過往經驗在新的情境中快速適應和學習,使得我們不僅是經驗的記錄者,更是以往經驗的重塑者。比如,“物”字本義為雜色牛,“勿”譯為雜色,“物”即雜色的牛,雜色表示顏色很多,后來不止用來指牛的顏色,從色彩的多樣延伸為其他物品的多樣,“多”的這個圖式結構形成,后面用來泛指萬物,既指人也指物?!吧弊直玖x為祭祀時使用的完整的牛,祭祀不僅會用到牛,還有用到其他動物,但后面使用其他動物祭祀時人們也會想到這個字,同時也表示家畜,“牲畜”這個圖式結構形成,泛指一切祭祀的動物和食用的家畜。“解”字本義為分解牛,后面用刀分解一切物品,從分解發展到解除再到解釋、理解,把大的部分劃分為小的部分,形成圖式結構,在人們的腦海中分解的詞義不斷強化。
四、結語
《說文解字》“牛”部字涉及農業耕作、交通運輸和祭祀祈福等領域,其運用體現在多方面,體現出漢字因字形的不同而能表示不同方面的內容,也反映了早期人們思維認知具有直觀性。隨著人們認知的加深產生了后面隱喻和轉喻的新意,有了新的指代,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人們的思維水平大大提高,語言邏輯概括能力也大大增強,從而許多專用名稱被具有普遍意義的通用名稱所替代。在認知語言學這門科學正式產生以前,古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并用漢字記錄時,已顯示出我們自身的認知思維模式,這種認識對我們了解漢字,了解歷史產生了深刻影響。
作者簡介:沈悅(2001一),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注釋:
[1]束定芳.隱喻與轉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許家星.解讀《說文·牛部》的文化內涵[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6):113-116.
[3]周雪婷,陳珂.原型范疇理論下同語的語用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26(7):97-99.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2版)[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6]王國華,馬建華.意象圖式術語再認識[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