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學科的教學策略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教師逐漸重視通過創設原創試題和富有創意的情境來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本文詳細論述了構建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分析量表的3個關鍵維度:辨別參數、內容參數和裝扮參數。通過這3個維度的綜合考量,教師能夠更精確地設計出既符合考試要求又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試題。在此量表的指導下,本文設計了一組具有代表性的原創試題,并對其命題過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終極目標是提供一種參考模式,以期幫助地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進而促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關鍵詞:高考地理試題;試題情境;量表建構;原創試題設計;命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8-0042-05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中明確指出:試題情境是構建科學測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試題在具體設計上要考慮測試內容、具體任務、試題情境3個重要方面[1]。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以下簡稱“評價體系”)對試題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進行了詳細闡述,明確提出要合理創設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得出新結論,為深化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和試題命制工作提供重要依據[2]。情境是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即試題以情境為載體承載考查內容,實現考查要求。
一、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分析量表的構建
本文基于羅日葉的“情境類型學”模型和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并借鑒高立洋、馬崗麟等關于試題情境的分析成果[3-4],結合地理教學中試題命制及分析的現實需要,對其中部分指標進行改進和優化,得到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分析量表(表1)。
量表的結構分為2個指標維度,一級指標包括“辨別參數”“內容參數”和“裝扮參數”3個維度:①辨別參數主要是指通過外部觀察所得出的情境特征;②內容參數是情境內部所反映的有關學習的參數;③裝扮參數是情境在表述層面和學生感知層面的特征。為凸顯地理學科屬性,二級指標包括情境真實性、類型等共19個條目,為情境試題的命制和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原創試題設計及命題分析
1.試題呈現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材料一:獼猴桃被譽為水果之王,對種植環境較為苛刻,具有喜光怕曬、喜風怕刮、喜濕忌澇的習性,且適宜生長于紫色土壤。四川省蒼溪縣曾是秦巴山區連片扶貧工作重點縣,同時也是世界紅心獼猴桃原產地。為帶動居民脫貧致富,當地政府立足獨特的獼猴桃品種資源,以縣建“產業園”(圖1)、村建“扶貧園”、戶建“自強園”的“三園聯動”為抓手,發展“種植+養殖”“基地+加工”“互聯網+營銷”“農業+旅游”的產業模式,使紅心獼猴桃變成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產業。圖2示意蒼溪縣地理位置。
材料二:2024年8月,為應對高溫干旱天氣,蒼溪縣當地果農連夜澆水為獼猴桃“退燒解渴”。據調查,獼猴桃產量雖受到一定影響,但口味品質保持了高水平。
(1)評價蒼溪縣成為中國紅心獼猴桃之鄉的優勢自然條件。(6分)
(2)從社會經濟角度,分析紅心獼猴桃產業助推蒼溪縣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作用。(6分)
(3)說明當地果農進行“夜灌”的主要原因。(4分)
(4)簡述促進蒼溪縣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6分)
參考答案:(1)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地處山區晝夜溫差大,利于有機質積累;受地形阻擋形成地形雨,由盆地向山地過渡,坡度利于排水;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紫色土廣布。(2)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收入;政策支持下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有利于擴大銷售市場;帶動生產、加工、銷售等發展;為鄉村旅游業帶來發展機遇,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3)夜間氣溫低,水分蒸發弱,節約水資源;補充土壤水分,緩解高溫影響;夜灌能避免植物灼傷?,白天灌溉易損傷植物根部。(4)合理規劃建設優勢產業園,推進產業升級;加快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擴大生產規模;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種植和采摘效率;建設育種基地,培育優良品種;完善水利灌溉設施,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加強品牌建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政策扶持,確保資金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問題。
2.試題分析
(1)辨別參數
該原創試題選取蒼溪縣紅心獼猴桃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為情境,可識別出此情境屬于真實存在的生活實踐情境,體現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教育期待;該情境的空間尺度為中觀尺度,同時融入時間尺度,且情境內容和問題設計緊密圍繞蒼溪縣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要素的綜合,體現了單學科多要素的情境學科觀,即試題突出考查學生將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深入聯系的能力;該情境的視角為區域視角,學生需將該試題的情境置于我國西南地區這一重要區域中去解答問題,體現了命題者培養學生從區域視角看待和解決問題的命題期待;從情境及設問的開放程度來看,情境呈現了問題解答的完整條件信息,但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設問的答案并非完全固定和唯一,因而該試題情境屬于半開放程度。
(2)內容參數
從情境與教材內容的對應來看,本組試題考查了蒼溪縣的氣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還考查了學生對當地農業發展歷史、政策導向等人文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基于自然和人文地理綜合分析蒼溪縣“三園聯動”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獼猴桃產業化適宜采取的應對措施,與教材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內容相對應;從核心素養維度來看,要求學生根據當地氣候特征提出種植業發展的適宜措施,體現了試題對人地協調觀的滲透。試題要求學生結合示意圖所給信息,從社會經濟角度,分析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當地脫貧攻堅的作用,體現了對綜合思維的培養和考查。明確蒼溪縣的區域特征是正確分析農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及當地自然特征的重要前提,體現了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情境涉及的關鍵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及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即學生具備正確且完整地從試題材料和圖表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解答第一問和第二問的基礎,第三問和第四問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對地理事物的原因和措施進行描述和闡釋;情境為學生展示了蒼溪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當地帶來的積極影響和人類合理改造自然的范例,滲透了核心價值中的人地協調,同時,材料明確提出“紅心獼猴桃變成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產業”,這向學生展示了近年來我國鄉村振興的成果以及農村樣貌的巨變,能厚植學生的民族自信和家國情懷;從情境與設問的關聯度以及情境與試題答案的關聯性來看,二者都具有高度的相互關聯性,設問、試題答案的高度關聯要求學生能從情境中獲取相關信息,也從側面反映試題情境的重要地位;本組試題設計的4個問題在命題目標和考查知識上存在明顯區別,呈弱關聯或彼此獨立,凸顯了在同一情境下對知識全面考查的現實需要;從情境與測試內容要素的對應關系來看,該組試題要求學生掌握蒼溪縣的氣候、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的特征,這也是分析蒼溪縣能夠發展獼猴桃產業的重要依據及分析產業園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體現了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最后,從試題情境任務的類別來看,該原創試題情境的主要任務為“領會”“運用”“分析”,要求學生具備對情境內容和所學知識建立正確的聯系,對地理現象具備科學分析的能力。
(3)裝扮參數
本組原創試題的情境以“文本+圖像”的方式呈現,文本和地圖的組合使得情境呈現更加詳細化和立體性,進一步彰顯了圖表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更落實了“無圖不命題”的地理試題命制要求;本組試題的回答無需對已知條件進行改變,這是由試題情境特征、命題目標和試題難度要求等多種因素決定;該原創試題選取具有典型區域特征的案例為素材,以此進行情境創設和試題命制,新穎性和時代性特征顯著,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試題測試與改進
通過對樣本學生的模擬測試,呈現出以下作答情況。
第1題:大部分學生能夠列出蒼溪縣光照、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但缺乏對地理條件與獼猴桃生長習性的具體聯系,部分學生忽視了獼猴桃“喜光怕曬”的特性,僅強調了光照充足。設問改進:結合獼猴桃的生長習性,分析蒼溪縣成為中國紅心獼猴桃之鄉的優勢自然條件。引導學生將獼猴桃的生長習性與蒼溪縣自然條件相聯系,更準確地評價其優勢。
第2題:學生能夠指出獼猴桃產業對經濟、就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但缺乏邏輯性,部分學生忽視了獼猴桃產業對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設問改進:從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分析獼猴桃產業如何助推蒼溪縣實現脫貧致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獼猴桃產業的積極作用,并強調其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第3題:學生能認識到高溫干旱對獼猴桃生長的影響,但缺乏對“夜灌”具體機制的理解,部分學生僅從降溫角度考慮,該小題與主情境契合度欠佳,偏向于農業技術的范疇。設問改進:與歷史上傳統農業相比,指出當前蒼溪縣農業發展的特點。改進后的設問更能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特征。
第4題:學生能列出促進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但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部分學生只從產量和品質角度考量,忽視了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等。設問改進:結合當地獼猴桃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并說明預期效果。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系統思考促進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并關聯措施的針對性和創新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實踐力和問題解決力。
三、試題設計下的命題思考
1.以科學理論為命題依據,增強情境化原創試題的科學性
科學性是試題命制的生命線,并貫穿于試題設計全過程,新課標及評價體系為情境化地理原創試題的命制提供了重要依據。然而,在實際命題過程中,新課標及評價體系的要求顯得較為籠統,對具體試題命制的指導有限。本文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建構的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分析量表為試題命制提供了具體且可量化的指標,為命題者厘清了命題方向和內容。如地理試題尤為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實現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原創試題的科學性才能得到保證,試題服務教學的功能才能進一步實現。
2.以學情為命題基礎,提高情境化原創試題的針對性
學情是進行情境化試題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應把握學生在解決情境化地理試題和面對不同地理情境時存在的不足,即以學生基礎、學段特點和需求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展開訓練。例如,多數學生對時事新聞關注較少,缺乏用地理眼光去看待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基于此,筆者依托生活實踐情境設計了一組試題,為發揮原創試題的教學引導作用提供借鑒。
【試題呈現】2024年5月8日,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成功完成首次海試,并順利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廠碼頭。江南造船廠前身為江南制造局,以虹口租界內的旗記鐵廠為基礎興建而成,后遷至當時的上海郊區高昌廟附近。2008年為配合上海城市規劃,又遷至長興島。圖3為江南造船廠選址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江南造船廠三次選址的主導因素分別是
A. 基礎設施、土地租金、國家政策
B. 基礎設施、國家政策、土地租金
C. 基礎設施、交通便利、國家政策
D. 靠近市場、土地租金、國家政策
2.江南造船廠承擔“福建艦”建造的有利自然條件為
A. 含沙量大,泥沙容易淤積
B. 氣候溫暖,港口無結冰期
C. 廠址較大,利于航母建造
D. 風急浪高,港灣航道較深
3.從產業與區域的角度,江南造船廠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發展工業旅游,展現工業文明成果,完善產業結構" ②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研發中高端產品,推動產業升級" ③借助最新信息技術,發揮數字化優勢,減少資金投入" ④加強與高校、研究所等平臺合作,提高科創技術水平
A. ②③④" " "B. ①②③" " "C. ①②④" " "D. ①③④
【試題分析】新課標要求學生增強對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解釋和欣賞的意識和能力,具備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1]。在本題的設計中,以上海江南造船廠廠址變遷的生產生活實踐情境為素材設計了一組生活化地理試題,綜合了辨識區位因素、分析區位條件、提出發展建議等主干知識,增強了學生基于工業區位選擇的綜合思維培養以及工業生產活動的整體感知,為學生更好地應對此類工業生產情境提供了針對性指導。
3.以系統知識為命題保障,提升情境化原創試題的完備性
命題能力已成為檢驗教師專業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新課標強調試題命制要從測試內容、具體任務、試題情境3個方面進行,這表明命題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系統架構的過程,命題者需仔細研究教材內容和新課標要求,依據評價體系的要求設計具體任務,遵循高考試題的命題邏輯及規律,創設合理及新穎的試題情境。這就要求命題教師具備科學的思維、充足的知識儲備、熟練的制圖能力和嚴謹合理的命題邏輯[5]。以蒼溪縣紅心獼猴桃產業發展這一原創試題為例,筆者在進行情境選擇、文字組織、地圖展現、問題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命題邏輯和教學實際,避免知識點的簡單堆砌和邏輯的支離破碎,著力提升試題設計的完備性。
4.以試題設計活動為路徑,提升地理學科教學的洞察力
試題是設計者教學理念的體現和教學智慧的結晶,科學合理的試題設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創地理試題首先應明確素養立意,深刻領會新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準確把握地理核心素養的水平劃分,能夠科學測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綜合水平,全面反映其發展狀況。從情境創設角度來看,一是情境的選取要體現價值導向,遴選蘊含地理問題的生產生活案例或學術研究素材。二是情境的發生要體現真實性,真實性是教育測評的前提條件,基于客觀地理事象,源于生產生活實際,杜絕呈現主觀想象的地理事件。三是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展規律,避免將過于學術化的情境引入試題材料。四是情境要體現鮮活度,結合時事熱點,聚焦地區、國家和世界動態,反映地理學科前沿發展方向與成就,體現跨學科融合。五是情境信息要具備完整性,情境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片段,完整的信息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命題時不能刻意隱藏關鍵情境信息來加大試題難度。
5.以鮮活的試題情境為載體,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必備知識是新高考地理試題測評的重要載體,試題情境是豐富學生必備知識的基點。結構良好或結構不良的地理情境是學生開展地理學習的起點,任務的有效解決是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核心。第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構建豐富多樣的問題情境,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設計具有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的地理試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地理學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引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通過設計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試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提出自身觀點和見解,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第三,強化地理實踐應用,突出學以致用的目標要求。試題情境融入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實驗、社會調查等實踐內容,通過回答此類試題,學生能夠加深對地理現象的理解,增強地理感知與體驗,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地理學的價值和意義[6]。第四,促進跨學科整合,培養綜合素養。試題情境應嘗試跨學科整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進而培養綜合素養和跨學科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高立洋,姚偉國,樂聲浩.基于情境類型學構建指向核心素養測評的地理情境試題量化分析研究[J].地理教學,2023(16):60-64.
[4] 馬崗麟.基于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分析的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3.
[5] 何宇,吳學雛.情境視角下高考地理試題分析及備考教學策略——以2020—2023年全國高考地理卷為例[J].地理教育,2024(4):40-45.
[6] 沈梓瀅,何亞瓊.高考地理涉及“農業”的選擇題情境設置特點分析與教學建議——以2022年全國甲卷、乙卷4~6題為例[J].地理教育,2023(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