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學科加強思政教育是強化學生國家認同、推進學科價值實現的關鍵路徑。本文主要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思政內容以及思政教育功能的雙元性、靈活性和時代性特點進行梳理和歸納。在此基礎上,針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顯性思政、隱性思政、實踐思政及試題思政等內容提出相應教學實現策略,為地理教師落實課程思政提供新視角與思路。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材;思政教育;教學實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8-0070-0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人才培養體系[1]。這一綱領性文件為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對各學科教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近代教育家、出版家陸費逵先生就曾指出:“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2] 。教材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是各學科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地理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為課程思政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育人資源。本文在梳理和分析地理教材蘊含的思政內容及其教育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落實地理思政教學的策略,以期為教師開展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思路與路徑。
一、高中地理教材思政內容的梳理
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的編寫均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依據,充分體現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突出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在湘教版教材的前言、正文、閱讀及探究等板塊均有思政內容的體現。
1.教材“前言”的思政內容特點
前言作為教材的導引部分,兼具啟發性、概括性和導向性功能。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為例,將前言內容劃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和諧三大類,系統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
(1)自然地理類教材前言
①特點分析:自然地理類教材主要包括必修一和選擇性必修1,這類前言不僅蘊含著各自然地理要素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更通過優美的語言展現出自然地理的獨特美學價值。通過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并塑造美好心靈,潛移默化地實現美育功能,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統一。
②內容劃分:自然類知識涉及宇宙、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各項自然地理要素,內容復雜豐富、綜合性較強,學生易混淆。這類前言對各章節涉及的自然地理知識進行了高度提煉和概括,形成邏輯清晰的內容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起各自然地理要素間的聯系。
③思政價值:自然地理類教材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政價值,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和批判思維發展,從而落實地理學科獨特性及共通性的育人要求。例如,必修一前言“太空浩瀚,星河燦爛,探索宇宙的道路漫長而又曲折”,體現出對科學探索精神的滲透;選擇性必修1前言“低緯環流帶來奇妙的貿易風,氣壓帶和風帶孕育不同的氣候,進而造就各種神奇的地理景觀”,將科學辯證法和系統論融入地理學習之中。
(2)人文地理類教材前言
①特點分析:人文地理類教材集中于必修二,其前言以點、線、面的結構將涉及的人文地理要素依次展開敘述,描繪了從個人生存到世界發展的美好藍圖,引導學生關注真實情境下社會問題的解決。此外,該類教材前言的語言表述具有激情和號召力,能促進學生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激發學習的熱情與動力。
②內容劃分:人口、城鄉、產業、海洋權益和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均為人文地理所涉及的知識點,需要學生從多維度深入學習。這類前言將涉及的諸多領域知識進行整體梳理和解讀,由微觀至宏觀,使零散的內容系統化,幫助學生構建起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使學生對知識內容間的關系形成直觀認識,便于后期理解學習。
③思政價值:人文地理類前沿思政價值意蘊豐富,通過描述不同領域的人文現象,關注人口、城鎮、國家、社會等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必修二前言“城鎮的規劃建設,需要望山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們恰逢一個偉大的時代,泱泱大國生機蓬勃,強國之夢逐漸成為現實”,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地理知識促進認知城鄉、國土合理規劃,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和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3)人地協調類教材前言
①特點分析:人地協調類教材主要包括選擇性必修2和選擇性必修3,涉及區域發展和資源、環境、國家安全。該類前言著重描述人地關系的內容,將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融會貫通,為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提供思路和見解。此外,該部分前言也注重關注學生發展、學科價值和社會需求,聚焦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與安全問題,發揮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
②內容劃分:人地協調類知識內容融合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雙重視角,因而這類前言是前幾冊內容的深度融合,能幫助學生系統理解“地對人、人對地的影響及人地協調策略”,學會從自然、人文綜合視角全面分析,培養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
③思政價值:人地協調類前言通過不同空間尺度的地理現象和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深度剖析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養成。例如,選擇性必修3前言“自然保護區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使之福澤子孫后代,可謂意義深遠”,這一理念體現了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與人地協調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此外,該類前言鼓勵學生投身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地理實踐之中,將育人藍圖變為現實。例如,選擇性必修2前言“一帶一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動各國互尊互信,共享發展成果,建設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共同體,讓人類文明更加絢爛多彩”,提倡共同繁榮發展,展現大國風采,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
2.教材“主體”的思政內容特點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學科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跁r代新人的培養要求,本文通過梳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發現涉及觀念類、意識類、道德類、精神類、思想類和法規類六大思政角度,不同思政角度在細化原則方面各有所側重(表1)。
二、高中地理教材的思政教育功能特點
1.雙元性
地理學兼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因而地理教材的內容在學科思政上也具有典型的雙元特征。其既注重理性精神的養成,又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凸顯了地理學科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的獨特功能。通過這種雙元模式的培養與融合,地理教學不僅傳授地理學科知識,更致力于培養具有理性精神與人文底蘊的全面發展的人。
自然地理部分教材內容主要包含地球表層系統各自然要素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規律以及動態演變過程的內容。自然地理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在于引導學生認知自然規律,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3]。通過自然地理課程思政教學,促使學生確立生態文明理念,掌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方法論,側重培養科學精神、全球意識、環境道德與批判性思維等。
人文地理部分教材內容聚焦人類活動以及人地關系,系統闡釋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組織模式及其動態演變機制等。人文地理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因地制宜”的科學方法論,側重培養人口道德、家國意識與人地協調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
2.靈活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通過多元化的編排形式,為課程思政提供了靈活多樣的素材內容。教材創新性地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正文、探究、閱讀及活動等不同版塊,形成立體化的育人格局。表2列舉了部分閱讀、正文、活動版塊的思政案例,體現地理教材思政的靈活性。
3.時代性
地理教材的思政功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圖1)。時代不同,教材內容不同,思政內容也會有所變化,一般而言,地理教材的思政功能具有連續性、傳承性和動態發展的特點。
三、高中地理教材思政教育功能的教學實現策略
目前,中學地理學科思政理論成果雖較為豐富,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教材隱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國情懷等隱性思政內容的挖掘力度不夠;二是對如何進行地理課程思政,采用的方法和有效手段不明了;三是對挖掘、利用和夯實試題思政功能的關注與辨釋力有所欠缺。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推進地理教材思政教育功能實現的教學策略。
1.顯性思政內容的教學策略:重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吨腥A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指出地理教材內容可重點突出的文化思政內容。因此,教師可重點關注教材中易于發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如地域文化、歷史遺跡、傳統民俗等。通過挖掘此類內容,教師可將地理知識與文化認同、家國情懷相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思政教育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二“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節中,閱讀板塊介紹了“徽州文化”“四合院”“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上海石庫門建筑”等內容,活動板塊則以“浙江金華蘭溪市諸葛八卦村”為例,植入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此外,在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合作”一節中的閱讀板塊“絲路文化及旅游”提到,絲綢之路的“長安—天山廊道”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跨國文化遺產之一。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地理教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遺產的深度融合與展示。
2.隱性思政內容的教學策略:發揮教師自身的隱性思政價值
隱性思政內容應避免生硬說教,而要通過學科知識、教學情境、實踐活動等載體自然滲透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價值引導,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接受度。一方面,隱性思政內容需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注重保持學科主體性。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隱性思政內容的隱蔽性和多樣性,教師的主體性在思政內容的挖掘中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學校應提升地理教師團隊的思想政治素養,加強學科思政教育培訓,鼓勵和引導學科教師自覺將學科思政融入日常教學,樹立教師學科思政的典型[4]、加大學科思政宣傳力度。同時,地理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主動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涵,注重教材內容和思政教育的內在邏輯聯系,利用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5]。
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包含農業、工業、服務業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三節內容。教材通過英國農產品供應,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的農業生產;墨西哥北部的工業布局,法國的鋼鐵工業布局,美國東北部工業布局,跨國飛機制造的全球布局;倫敦、北京的商業布局等全球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產業布局規律并培養全球視野與全球意識。教師在教學中也可補充中國的產業布局案例(如南方水稻種植、首鋼搬遷、香港金融中心等),在分析區位因素的同時深化對產業國情的認知,啟迪學生樹立產業報國之志。
3.實踐思政內容的教學策略:踐行鄉土地理研學,強化家國情懷
地理實踐是地理學科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對教材內容學習的延伸。通過鄉土地理研學,不僅能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地理環境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空間感知能力,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地理現象和規律,還能激發其對家鄉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關注與熱愛,培養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師可利用學校春季遠足大城山,組建“行知社”研學小組,設計研學課題(表3),強化山水認知和人文感知,培育學生的鄉土情懷。
4.試題思政內容的教學策略:發揮地理試題的育人導向功能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評價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科學系統……創造性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考試評價過程,以實現高考評價目標與素質教育目標的內在統一,切實將高考打造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6]。高考試題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容,教師可據此進行試題再設計,將其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
以2024年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選擇題13~15題為例,該題組不僅考查了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城市功能分區和城市交通運輸,而且滲透了節能減排思想與人地協調思想。題組中設計了未來新城生活空間的理想發展模式,將新城生活空間和未來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相結合,考查點既源自人文地理教材中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同時,又聯系現實中大多數新城建設趨勢;既考查學生的閱圖、判圖能力,又可拓展思維,提升其環境意識和人地協調意識;既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又可提升其對家園建設的關注度,植入鄉土情懷。
以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綜合題第18題為例,該題組以嫩江流域階地的黑土、黑鈣土現狀為背景,不僅考查了河流階地的形成順序;河流階地地形對土壤發育的影響;土壤的發育環境、形成順序,而且題干中還指出目前嫩江流域土壤所面臨的問題正在影響著國家糧食安全。第三題設問:為落實“藏糧于地”,提出對黑鈣土保護和利用措施。試題設計將最后一問上升為國家安全這一思政問題。
四、結語
教材是教師施教的基本依據,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思維范本,是師生互動的交流媒介,是自主學習的建構工具,更是課程思政的核心載體。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容,為教師利用教材進行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關鍵實施者,其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7]。新時代大思政背景下,地理教師應深入探究學科課程思政“教什么”和“怎樣教”等根本性育人問題,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功能,探討思政教學策略,落實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勇擔國家育人使命。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1).
[2] 劉力波,黃格.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一體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破解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2):187-192.
[3] 李琳,張新.高中地理教學落實課程思政的三個“關鍵點”[J].地理教育,2023(4):74-77.
[4] 肖紅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 [J].試題與研究,2024(34):87-89.
[5] 張妍,歐陽江城.高中地理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5):78-81.
[6]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