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1895-1990),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一生都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史學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錢穆作為江南錢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其學術成就與家族教育傳統密不可分。
家學淵源:祖輩父輩的傳承
1895年的夏天,江蘇無錫的七房橋村誕下一名男嬰,他的父親為其取名“恩繰”,第二年他的哥哥替他改名為“錢穆”。
錢氏家族是江南名門望族,始終秉持“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育人理念,有著“崇文重教、經世致用”的家族傳統。錢穆的祖父錢鞠如是一位老秀才。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珍藏的《五經》遭蟲蛀,心疼不已,決定重新親手抄一套《五經》。《五經》卷帙浩繁,而錢鞠如年事已高,本該安享天倫之樂,卻給自己攬下如此艱巨的任務,當時家人并不支持。祖父并不認為這是苦差事,他希望通過此舉為子孫樹立求知求學的榜樣。當時,錢鞠如每天在油燈下,用毛筆蘸著朱砂紅墨水,一絲不茍地在宣紙上抄寫,每抄完一本,便會仔細地用黃綢包扎好,鎖進木箱內。直到臨終前,他才鄭重地將木箱搬出來,對當時年僅7歲的錢穆囑咐道:“這本書是我用心血寫的,以后只傳給你。”小小的錢穆深受震撼,他意識到這不僅是祖父對書籍的珍視,更是對他的殷切期望。
錢穆的父親錢承沛,16歲考中秀才第一名,轟動無錫,不過鄉試時因為身體過于孱弱暈倒在考場,此后他放棄了科舉,當起了鄉村教師。錢承沛對于教育有有教無類、教育公平的認識。當時有不少富紳想重金請錢承沛給自己的孩子開小灶,但被他拒絕了,他用八字回應他們:“教當公平,豈可私厚?”臨終前,錢承沛告誡兒子錢穆,別學求功名,要學真本事。
父親去世后,大錢穆15歲的大哥錢恩弟(后改名錢摯)兄代父職,嚴格教育弟弟。在學習《孟子》時,錢穆將“曾益其所不能”的“曾”(zēng)念成了céng,大哥一聽,臉色立刻陰沉下來,抽出戒尺對著錢穆手心連打三下。在批改錢穆的作文時,哥哥發現錢穆寫得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為了避免錢穆陷入俗套,有一天指著門口的老槐樹說:“你來寫這棵老槐樹。但是不能用俗詞。”錢穆輾轉來回,始終寫不出滿意的句子,一直憋到半夜,終于迸發靈感,寫下了“風過如揖客,月來欲贈詩”,大哥這才舒展眉頭,露出笑容。
教育革新:“養正”教育思想
1919年秋,錢穆就任泰伯市立第一初等小學校長。當時的學校,剛從私塾轉為新式學校,但也僅僅是課程的改變,學校的許多管理方法、教育手段都還是舊學的一套。錢穆先生到任后,提出了“課程規章生活化,學生生活亦課程規章化”的教育改革,并主張“廢止體罰”。錢穆認為,必須廢止體罰,學生才不會誤以為學校的規章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束縛,才能自覺地審視自己的行為,修煉自己的品行。
“養正”是我國傳統教育的歷來主張。秉承養正思想,錢穆提出“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更貴能融為一體”的主張,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在教育方法上,他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從做人開始,有錯必糾,哪怕是一些小節,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自覺檢點自己的行為。在養正思想的影響下,學校培育出了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將軍詩人朱增泉、醫學權威鄒壽南、蠶絲專家鄒景衡等一批知名校友。
在教學上,錢穆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他教導學生“讀一部書,該要進一步了解此書的作者……我們必須了解到每一書的作者,才懂得這一書中所蘊含的一種活的精神”。他在講授時,也并非一課接著一課、一書接著一書講,而是依據教學情況,進行適當停頓和總結。他說:“我想我們該再回頭來重看一下,此是做學問一很重要方法。像走路,不能兩眼只看著腳下一步步往前,走到某一階段,要抬起頭看看四面。又像爬山,不能一路往上爬,總要爬一段回頭來四面望一下。跑到山頂,當然不看腳下,要看四面。上了一峰又一峰,每上一峰必該一望,這是必然的。”他在教學生作文時,常常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融入山林,觀察生活,開闊視野,讓“讀書猶如游山玩水,興味無窮”。
文化堅守:培養學生的“溫情與敬意”
錢穆主張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強調教育的內容需以民族文化傳承為根基,借以國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溫情與敬意”。
在錢穆眼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便是“要這一國家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來認識他們自己的傳統。正像教一個人都要能認識他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其他便都不必說了”。因此,教育要為民族服務,實際上就是為民族傳統文化服務。而要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通過教育。錢穆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時,提出“新亞學規”,首三條是:1.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更貴能融通合一。2.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3.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點。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向往目標。1986年,91歲的錢穆,為博士班學生上最后一課。錢穆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不要一筆抹殺自己的文化。”
錢穆先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研究,早在20歲就撰寫了《論語文解》一書。后來,他撰寫《論語要略》和《孟子要略》,對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說進行了深入注解,兩書均被上海商務印書館收入《四書釋義》中。錢穆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包括“仁”“禮”等核心價值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理念,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于人格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最寶貴的內容,應當被納入并實踐在教育當中。《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錢穆的又一部巨著,指出明清思想源自宋學,論述了自晚明以來諸大思想家的學術思想。后著述的《國史大綱》,則是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對中國歷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錢穆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影響深遠,不僅為學生點亮了知識的明燈,更為民族的未來筑牢了文化根基。
陳捷:上海大學文學院創意寫作專業在讀研究生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