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試成績一公布,分數便成了父母和孩子繞不開的話題。人們習慣于比較,與過去的自己比,與同伴比,與同年級比。然而,有比較就難免有傷害。那么,成績背后,父母究竟應該看見什么呢?
“人比人,氣死人”,這話不無道理,因為人們往往比了不該比的東西——分數,卻忽略了該比的東西——習慣。每次考試,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并非比較,也非淘汰,而是一次診斷。它能診斷孩子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當孩子考得好時,應為他們感到高興,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考得不好時,則要慶幸,因為孩子還有提升的空間和機會。
如果要求孩子學業成績始終保持高水平,就像要求天氣永遠“日日晴”,不允許“雨疏風驟”,那孩子必然會感到非常疲憊。這種疲憊既源于父母過高的期待,也來自孩子自身不敢犯錯的壓力。多鼓勵,多寬容,才能激發孩子內驅力,喚醒他們內心對學習的熱愛。比如,有個男生書寫開始變得馬虎,在階段性測試中,考出了班級倒數成績。但老師并沒有責備,而是告訴他:“只要書寫工整,成績自然會好?!眿寢屢矝]有訓斥,而是帶著孩子出去吃了一頓飯:“吃得飽飽的,才有體力讀書?!边@個男孩不再自責,而是把精力放在認真練字、專心讀書上,成績提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教育者需要讀懂分數,讀懂分數背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賦予它過多的功能和使命,因為育人必須有超越分數的價值追求。孩子考得好,就保持學習的慣性;分數一般,就助力孩子主動起來,課堂更專注一些,作業更高效一點,做一些有利于提高思維力的訓練題;成績落后了,就盯一下,督促孩子端正學習態度,哪怕邁出一小步,也能助力孩子慢慢回到正軌。
有時,孩子考試不是計算失誤,就是審題不清,丟了不該丟的分數,他們往往會用“粗心”來為自己找借口。然而,這背后實際上是知識的缺漏,而知識缺漏的背后,恰是孩子行為和技能的缺漏。比如,一道計算題,孩子一眼看去覺得簡單,于是信手寫了一個得數,結果做錯了,這就說明孩子做題的流程出了問題。要知道,流程是一項技能,而非一個意愿。換言之,題目該圈畫的三個關鍵詞,少一個都不行;做計算題該有的步驟,不能隨意跳過。流程技能,正是孩子認真聽課、一步一個腳印按要求去做的體現。可以說,成績背后呈現的是孩子行為和技能的閉環。
有一個“754階梯訓練法”,即7分鐘,5道題,4位數乘以4位數。這并非單純練計算,而是鍛煉孩子嚴謹細致的做題能力,是練心的,看的是孩子能否一步到位把題目做對。如算對“1234×5678=”這一題需要23個步驟,一步出錯就會滿盤皆輸。課堂上,老師會反復強調做題的流程,但有多少孩子能聽老師的話,規規矩矩、不折不扣地按照流程去做呢?“我想學”,關注的是孩子的情緒安全;而“我會學”,則是指導孩子具體的行為和技能流程。一切學習的本質都是自學。
孩子有了情緒安全,產生了學習內驅力,這時,家長或老師要再助孩子一臂之力,對孩子的學習過程進行精細的行為和技能管理。書寫不認真的,練書寫;計算偷工減料的,不得少一個步驟;心不定,先運動一下,情緒調節好再寫作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抓大放小,允許犯錯,允許成績起伏;但對孩子的流程技能不可抓大放小,細節要求要訓練到位,培養“提筆不錯、一遍就對”的能力,這就是流程能力。堅持下去,當孩子“我會學”了,成績提升自然會水到渠成。
張朝虎:江蘇省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教師,南京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