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井岡山時期的革命歌曲是中國革命歌曲創作與演唱發展歷程所不可忽視的起點。該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風格是多個維度共同作用而構成的,因此,對其演唱風格的探究需要明確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具體來源,并依托于井岡山所在江西地區的地方文化、民間音樂等資源對該時期革命歌曲的旋律風格、語言音調以及演唱形式進行分析。因此,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風格分析是多維度、多重性的,無法用一個相對統一、一致的總結性特征概括所有的革命歌曲作品。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演唱風格的多樣,同樣為后續各個時期革命歌曲的創作與演唱構建了優秀的范式。
[關鍵詞] 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演唱風格;江西民歌
[中圖分類號] J61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012-03
一、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題材與情感表達
井岡山時期是中國紅軍革命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時期,該時期的紅色音樂創作被稱為是中國紅色音樂的發源。[1]縱觀井岡山時期的革命歌曲創作與演唱,其深刻反映了中國紅軍戰士和工農群眾相互聯結、共同奮斗的深厚情感,同時,這種濃郁的軍民情則基本在歌曲的題材之中以最為直接且強烈的反映。
根據歷史考察與諸多研究的結合考證,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來源一般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如廣為流傳的《國際歌》等革命歌曲;其二,如《楊如軒帶花潛逃》《七溪嶺戰斗歌》等歌曲則是創作于井岡山時期歷次反“進剿”與反“圍剿”的過程中,大多為群眾慶祝勝利或積極面對困難而自發創作與傳唱;其三,如《雇農苦》《過新年》《土地革命歌》《勞苦工農慶翻身》等歌曲則是伴隨著土地革命的深入與紅軍在井岡山地區的建設發展,當地民眾感于新生活的喜悅而創作與傳唱。[2]那么,從以上三大來源來看,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研究或許應更多聚焦于后兩者,即創作于井岡山時期且直接反映該時期的革命生活的歌曲。
如以上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來源分析中的示例所見,井岡山時期的革命歌曲在其標題之中即以最直接、簡潔的方式反映出歌曲所需表達的題材與主題。綜合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反映紅軍革命目標與紀律的歌曲。紅軍傳唱歌曲的題材主要分為明確紅軍革命目標以及紅軍部隊紀律兩大方面,前者以《工農兵聯合起來》為主,[3]以簡單明了且較為規整的曲調與歌詞反映了紅軍革命是為了消滅剝削、反對外來侵略、反對軍閥壓迫等歷史目標。后者則以“三大紀律,六項注意”①為主而譜寫的《紅軍紀律歌》為代表,②主要為紅軍戰士明確軍紀、嚴肅紀律而作。
第二,反映封建地主階級壓迫境遇下人民苦難生活的歌曲。如《雇農苦》《倒苦水》《訴苦情》等歌曲,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廣大工農群眾在封建地主的壓迫下所歷經的悲慘遭遇,進而引起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革命團結意識。
第三,反映紅軍土地革命與根據地建設的歌曲。這些歌曲與前者反映苦難的歌曲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直接表現了紅軍到來以后當地人民群眾迎來了新生活。如歌曲《三灣降了北斗星》[4]等。
第四,反映井岡山時期紅軍戰斗的歌曲。如前述《楊如軒帶花潛逃》《七溪嶺戰斗歌》以及《二羊大敗七溪嶺》《打垮江西兩只羊》等,另外在針對敵軍俘虜的思想工作中,也創作了《勸白軍兄弟們》等歌曲,以表述民眾遭受階級壓迫的現實與紅軍革命的宗旨。
因此,綜合以上對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來源與題材類型的分析,可以見得井岡山革命歌曲的情感表達亦是多重、多樣的。在演唱井岡山革命歌曲的時候則要緊扣不同的主題而構建不同的情感表達,如反映壓迫主題的歌曲,需要抱有對壓迫階級的憎恨情感,或訴苦或憤怒;而反映土地革命與根據地建設的歌曲,則多以歡快的情感為主,以歌聲感慨人民生活境遇的轉變,歌頌中國紅軍革命政策的人民性。以多重、多樣的情感進行革命歌曲的演繹,才能夠真正地貼切歌曲所表達的、所需要的演唱風格,才能準確把握歌曲所傳遞的核心內容。
二、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演唱的旋律特征
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演唱的旋律特征也如其來源與題材一般是較為多樣的,但大體上可以依照地域風格劃分為江西地區風格與其他地方風格,“井岡山時期歌曲的旋律除了少部分引用的是中國古曲、文人歌曲及學堂樂歌的元素外,大部分采用的是本地及鄰縣人民群眾熟悉的民間曲調,如山歌、小調、蓮花落、采茶戲等”[5]筆者則主要以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與江西地方音樂之間的關聯為主,以部分代表性歌曲與代表性地方音樂為例,進行歌曲演唱旋律的相關分析。
江西由于其相對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對外溝通便利的水系條件,依托當地文化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諸多類型的地方民間音樂類型,具體而言有山歌、小調、道情、漁鼓、蓮花落等,總體而言其音樂旋律相對簡練優美,便于民間口口相傳,具有中國民間歌曲的共性特征。在長期的地域文化熏陶下,這些民間音樂大多承載著顯著的地方特征,而至井岡山時期,隨著革命歌曲對江西民間音樂旋律元素的汲取,進一步基于民間歌曲構建了紅色革命歌曲類型及風格,因此,江西民間歌曲與井岡山革命歌曲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其一,小調與《無錢人享太平》。《無錢人享太平》一歌創作于井岡山時期紅軍建立遂川縣工農兵政府后,由當地人民群眾自發創作,所用為江西小調“十罵妹調”。[6]從江西小調的產生來看,其一方面產生于日常生產與勞作之余,作為勞累后與閑暇之余的生活調節,以豐富、活躍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來自民間娛樂、風俗節日場合中,并形成了一些職業、半職業的小調藝人。無論從何角度來看,江西小調音樂的曲調民間性都體現在其旋律的簡潔方面,進而少見超越五度以上的音程跨度,并以同句式的往復進行不同歌詞的配唱。《無錢人享太平》便是如此,其歌詞:“國民黨,如虎狼,士兵苦,怎安身?一條路,投紅軍,當紅軍,多光榮。”即可看出以極富節奏感的三字句形式、較短的篇幅直接表現了以往生活的苦與投身紅軍的光榮,在表達時代變遷的同時,保留著江西小調短小精悍的特征。
其二,采茶燈與《分田歌》。采茶民歌出現于中國各個產茶地區,各地采茶歌又因地域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旋律特征。江西采茶歌同樣源自采茶勞動過程中民眾之間的歌唱,一方面具有民歌的娛樂性質,另一方面則帶有勞動號子的集體勞作屬性。隨著茶文化的發展,采茶歌與花燈民俗相互聯結,進而構成了現今所見之江西采茶燈。《分田歌》流行于江西吉安、吉水等地,該歌曲的創作便沿用了江西采茶燈的曲調,以活潑跳躍、具有較強舞蹈節奏的特性表現農民分田到戶的喜悅。[7]從旋律上看,《分田歌》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音程多為級進或小跳,極少出現大跳音程,如“先前無米煮喲”一句,便以兩小節的時長形成音節的級進上行與下行,形成婉轉流暢的線條。另外,該歌曲大量使用倚音、滑音、波音等裝飾音,增強音樂的靈動性和鄉土氣息。如在歌曲開頭“分田樂呀”或結尾“分田笑呵呵”處,加入上倚音或下滑音,模仿采茶時的自然動作或山歌的吟唱感。
其三,蓮花落與《共產黨成功萬萬歲》。蓮花落,又稱蓮花鬧、落子等,其在中國的流傳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不同于其他民間歌曲,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用的曲調,其便于傳唱與敘事結合的特征,對于紅軍的思想、政策宣傳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共產黨成功萬萬歲》流傳于江西永新、寧岡、遂川一帶。從旋律層面來看,體現了江西蓮花落音樂的三大特征,第一,由于蓮花落為說唱結合的形式,因此《共產黨萬萬歲》的旋律曲調較為平緩,尤其是上句未有出現三度以上的旋律跳進;第二,該首歌曲保留了江西蓮花落的節奏變化特征,如“如今世界大作亂”一句,前半部分“如今世界”的旋律節奏為二四拍,而后半部分“大作亂”三字為三四拍;第三,每個上句結束都會加以“羅嘿,蓮花落,羅嘿”的襯句結尾,下半句結束后會添加“喲,蓮花落”的襯句結尾,結構對稱,極為工整。
當然,經由江西民間音樂改編創作而來的革命歌曲還有很多,如由江西新干民間小調而來的《歌唱中國共產黨》,由毛澤覃、何長工同志根據遂川民歌創作的《過新年》等。豐富的民間曲調旋律給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創作帶來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對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也提出了契合民間音樂旋律風格的需求。精準地把握不同歌曲所選用的不同曲調,才能夠盡可能地還原與表達歌曲的音樂內涵。
三、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語言特征
與現今普通話的普及不同,井岡山時期的音樂創作不僅要兼顧題材與旋律的簡單、易懂,還要考慮到當地民眾的語言風格與音調特征。對于民間歌曲或其他歌唱性音樂而言,旋律的創作同樣要考慮到方言音韻的表現,因此,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亦要注意對江西各地區民歌所用方言特征的把握。總體來看,井岡山及江西地區的方言以及其在歌唱時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方言的豐富性。江西位于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進程造就了豐富多樣的方言體系。井岡山作為江西境內的重要山脈和紅色革命根據地,其所在區域的方言更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從江西內部來看,其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境內有鄱陽湖平原、贛南山地、贛西丘陵等不同的地理單元。這種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江西方言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主要分為贛語、客家話、江淮官話等幾大方言區。贛語是江西最主要的方言,分布范圍最廣,包括全省大部分地區,如南昌、吉安、撫州等地。客家話主要分布在贛南的贛州、瑞金、龍南等地,是客家人遷徙到江西后形成的方言。江淮官話則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的九江、景德鎮等地,受北方方言的影響較大。
其次,方言的聲調特征。以井岡山地區為例,井岡山地區的贛語一般有6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各個聲調的調值與普通話有較大的差異。例如,陰平的調值可能是高平調,陽平的調值可能是中升調,上聲的調值可能是降升調,去聲的調值可能是高降調,陰入的調值可能是低短調,陽入的調值可能是高短調。那么,作為歌曲演唱而言,音調是與旋律共進連續的,因此在連讀時,井岡山方言的聲調會發生變化,這種變調現象在贛語中比較常見。例如,兩個上聲字連讀時,第一個上聲字可能會變為陽平調。
最后,方言語氣詞較為常見。江西方言中,語氣詞的使用非常豐富,不同的語氣詞可以表達不同的語氣和情感。例如,“嘞”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表示肯定或強調;“啵”常用于疑問句末尾,表示疑問或征求意見。具體而言可以從這些歌曲的歌詞之中一窺究竟。如《歌唱中國共產黨》中的第四段歌詞:“臘月盼春風(呀),荷葉盼天亮,窮人(格)要抬頭,全靠(格)共產黨。”再如1928年夏收時節永新縣群眾所唱山歌:“哎呀嘞,天上(里格)太陽暖洋洋,地里(里格)稻谷金晃晃,全靠(里格)毛委員領導好,土地還農喲稻谷香!”[8]從中便可看出江西地區方言中語氣詞分布的頻次是極高的。
實際上,方言在歌詞中的表現是具有多樣性與綜合性的,甚至根據創作者選用民歌的不同在常規名詞方面也有所不同,如井岡山時期寧岡地區傳唱的《朱德來會毛澤東》中:“日頭一出(就)紅又紅”一句,一方面以“就”字貼合語氣詞作為襯字所用,另一方面則在“日頭”一詞中體現了江西方言對“太陽”的地方性表達。因此,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風格不僅要注意旋律與不同民歌的唱法問題,更要兼顧方言表達的特殊性,不能輕視歌詞的語言音韻對歌曲風格表現的影響。
四、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演唱的風格與形式互動
根據前述的分析來看,井岡山時期的革命歌曲基本分為自外向內傳入的歌曲和江西本地民間音樂改編而來的歌曲,對于前者而言,部分音樂曲調來自西方音樂或是城市音樂,如《國際歌》。那么與其歌曲演唱相匹配的形式或許更貼近西方音樂,如合唱、重唱等。而對于形成于井岡山時期,以江西地方民間音樂為基底而創作的革命歌曲而言,由于其所保留的本土文化色彩較為濃郁,因此無論是民間演唱還是舞臺表演,形式的選擇或許更適合于貼近其原始面貌。
江西地方民歌的演唱風格與形式之間的關聯性較為密切,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風格對應一種演唱形式。例如,民歌小調,大多為獨唱形式,能夠充分展現個人的嗓音特色、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能力,比如在贛南地區的民歌,歌手在田野勞作或行走時,常常會即興獨唱,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對生活的感悟、對愛情的向往等。那么形成于江西民歌中的一些革命歌曲,則適合以獨唱的形式展現民歌、革命歌曲、歌手個人的獨特風格。
再者如采茶燈,其前身為采茶歌,是勞作時所唱歌曲,具有民歌和勞動號子的雙重屬性與功能。采茶勞作一般而言是多人共同進行的勞作活動,因此,采茶歌多以合唱的形式進行,人們會采用合唱的形式來統一勞動節奏、鼓舞勞動士氣。此外,在一些大型的民俗活動或文藝演出中,也經常會出現合唱形式的江西民歌,以展現群體的力量和音樂的感染力。如脫胎于江西地區的采茶歌《分田歌》,可以采用合唱的形式,將本來曲調中的豐收的喜悅轉化成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
綜上所述,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風格不應是一概而論的,由于其來源的多樣性、創作素材的豐富性、題材的多角度表達等因素,對于其風格的探究應以具體歌曲的創作與表現來進行具體的分析。根據以上分析來看,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演唱風格不僅關乎地方民間音樂的表現與表達,其進一步與地方民間語言、不同風格曲調的演唱形式等有著密切的關聯,需要從多角度分析與關注,才能在演唱過程中盡可能準確地把握其演唱風格。
參考文獻:
[1] 王莉.井岡山紅色音樂傳播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9.
[2] 葉福林.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創作及傳唱[J].黨史文匯,2013(06):62-64.
[3] 劉云.中央蘇區文化藝術史[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223.
[4] 胡建軍,鄧偉民,傅利民.江西蘇區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84.
[5] 曾琳慧添.井岡山紅色革命歌曲的民族性與演唱研究[D].四川音樂學院,2022:12.
[6] 王莉.井岡山紅色音樂傳播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15.
[7] 夏立生,謝雪文,李紅梅.寓理于歌余音永存——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革命歌曲的歷史佐證[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06):19-23.
[8] 葉福林.井岡山時期革命歌曲的創作及傳唱[J].黨史文匯,2013(06):62-64.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