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整個新聞制作過程中,并重塑新聞生產、消費和分發模式,也重構了人機之間的關系,從最初的機器輔助人類轉向人機協作,并逐漸朝著人類引導機器的方向發展。筆者在梳理新聞實踐中人機關系歷史的基礎上,思考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培養方向。
一、從協作到引導:人機關系演進與新聞生產
新聞傳播領域的機器使用經歷了從最初機器只是人類的輔助工具,到如今機器獨立進行新聞采編和發送,人機之間的關系也隨之改變,從機器輔助人類轉向人機協作,并逐漸轉向人類引導機器。
1.以人為中心的機器輔助新聞生產。新聞業使用計算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1952年,美國總統大選報道中就曾使用計算機預測結果制作新聞。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記者邁耶以計算機輔助調查的方式報道了1967年底特律騷亂事件,這次報道是記者首次嘗試通過計算機采寫新聞的實踐。計算機作為數據來源在20世紀80年代被廣泛應用于調查性報道。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以數據新聞為導向的新聞實踐大幅增加,數據驅動的新聞業利用大量數據集和數據可視化來講述故事,取代了之前使用的“計算機輔助報道”概念。
2.人類與機器協作生產新聞。人機協作最早可追溯到
2001年谷歌成功編寫能夠進行新聞選編和推薦的算法程序,標志著新聞生產部分自動化,如機器新聞寫作依賴預設的規則和模板,通過抓取和分析數據,以算法將結構化數據轉換為文本和音視頻故事,自動生成新聞稿件。隨著AI尤其是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新聞寫作應運而生。它利用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不僅能夠理解新聞內容,還能生成更加個性化的新聞稿件。
此時,記者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創造者和傳播者,而是與機器合作。自動化不僅改變了工作流程,也重新定義了機器在新聞業中的角色。機器作為捕捉、撰寫新聞的助手,從輔助者變為任務的執行者、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之一。人機共創內容標志著人機共同成為傳播者。
3.人類引導機器生產新聞。ChatGPT和Sora因其卓越的語言理解和內容生成能力而迅速被用于新聞傳播領域。ChatGPT能夠快速生成新聞稿,提供智能化問答服務。Sora則能夠根據文本指令快速生成逼真的高清圖像或解釋性視頻,從而提供可以模擬現實的環境和場景,使記者能夠通過具有吸引力的視頻方式來傳達復雜的故事。
ChatGPT和Sora為我們提供了反思人機關系的契機。目前學界大都將人機關系視為人機協作或人機共融共生,筆者認為兩者關系不僅是人機協作,還是人類對于人工智能機器的引導。ChatGPT和Sora作為人機溝通的界面和平臺,在新聞傳播領域,通過提示詞能夠幫助記者快速定位新聞焦點、引導讀者深入了解特定事件或話題。同時,在智能新聞推薦系統中,提示詞還能優化推薦算法,確保用戶獲得更具個性化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提示詞還引導著新聞價值觀,產生特定的價值判斷和傾向。首先,提示詞作為用戶與ChatGPT和Sora交互的起點,直接決定了模型生成文本的方向和主題。如果用戶輸入的提示詞帶有特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傾向,那么ChatGPT和Sora很可能也會反映出這些傾向。其次,如果ChatGPT和Sora訓練數據中存在某種特定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偏見,那么這種偏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ChatGPT和Sora生成的新聞內容。正是人類提示詞的選擇和模型訓練數據的來源和質量決定了它的價值觀、主觀色彩和意識形態偏見。在此過程中,人類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ChatGPT和Sora標志著人類引導著機器進行新聞內容的生產。
二、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政策推進與學科實踐
從機器輔助人類生產新聞到人類引導機器自動寫作新聞,面對人機交互的新趨勢,新聞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新聞傳播教育應當如何適應這一變革,以什么樣的理念,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新聞傳播學科的應用性特點使其迅速融入人工智能發展大潮。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隨即教育部于2018年4月和9月相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這是順應人工智能時代媒介環境變化,完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積極應對之舉。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新文科“交叉、融通、協作”等理念為新聞傳播教育跨學科、跨專業、融入AI技術變革明確了定位,指明了發展方向。2024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最新發布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簡介和基本要求中,調整了二級學科的設置,將智能傳播列入二級學科。這一調整標志著智能傳播從學科地位上得以確認和顯著提升。
2.“人工智能 + 新聞”的培養模式。在高校層面,多所高校推出了“人工智能 + 新聞”的跨學科培養模式,開啟了將AI技術深度融入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嘗試。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優化、完善教學模式,以新文科思維進行跨學科融合,開設一系列與AI相關的新聞課程,如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分析等,幫助學生熟練運用大數據、AI技術,培養學生跨學科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神經網絡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訓練神經網絡的能力,基本的編程技能,了解數據分析、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學生能夠在新聞采、寫、編、制作等環節借力、融合人工智能技術,以順應AI發展潮流。同時,多所高校跨學院、跨學科、跨行業創辦了多媒體實驗室、融合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平臺,緊隨AI技術的發展。如復旦大學與上海報業集團聯合成立的復旦大學全媒體傳播實踐基地、復旦一上報民情研究融合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的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三、人機融合下新聞傳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在新聞傳播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重構了全新的人機關系的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智能傳播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引導人工智能機器向善、向真、向新,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1.堅持以人為本的新聞人才培養理念。從人機本體論角度,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關鍵本體論分歧在于:一是機器作為人造物,缺乏自主性(按自我意志行動的能力),僅能執行人類指令,不具有人類的自由意志;二是人類可以感受和表達情感,而機器則不能;三是機器復制人腦及創造思想和想象力等能力受到質疑。人機本體論為我們思考新聞傳播教育教授什么樣的知識、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在人工智能沖擊之下,知識生產、傳遞及分工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知識結構面臨著變革與重塑的挑戰。從知識生產角度來看,知識可分為知曉性知識和理解性知識。新聞作為一種知識類型,主要任務是讓受眾知曉“發生了什么事”,即提供事實性知識,記者的核心技能主要是收集和處理信息,從這個方面來說,新聞傳播教育是教授學生如何傳播知曉性知識。隨著AI參與新聞內容生產,知曉性知識的生產逐漸被機器接管,同時,受眾并不僅僅滿足于知曉“發生了什么事”,還需要超越于此的“為什么”的理解性知識,就是在“知曉”基礎上協助讀者“理解”事件,著重將采集的事實和事件建構成一種邏輯和情境意義,這就涉及判斷、分析、解釋和情感智慧。而AI生產的知識從本質上來說是對結構性信息和知識的重新整合和連接,缺少對意義的深度闡釋和創新性生產。但對于新聞的更高追求來說,新聞不僅是對知曉性知識的重新組合和連接,更需要融入價值判斷、意義闡釋和情感維度。而這正是人類自主性、創新性、批判性和情感智慧等區別于機器的高階思維能力的優勢所在,也是人機競爭中確立人類作為知識生產主體性地位的重要抓手。
從知識傳遞的角度,AI機器生產的知識側重于對人類已有知識的改造和連接,其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而人類的主體性地位則賦予其知識創造者的地位。從知識生產的分工來看,人類與智能機器在新聞知識的生產和傳遞中既相互協作又相互競爭。在人機競爭中,知曉性的知識生產將進一步被智能機器取代,新聞傳播教育不僅面臨著AI機器作為內容生產者、知識傳播者的競爭與挑戰,更需要從本體論維度重新分配、探索人類與機器各自的獨特性及優勢,確立人類的主體性地位,實現人機間互惠式增強的差異化競爭關系。因此,培養能夠在人機協作中發揮人類獨有優勢的人才至關重要。未來,搜索、處理、分析信息和數據等重復性、機械性工作可交由人工智能,將培養機器所不具備和難以替代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如創新思維、批判性意識等人才作為重中之重,以充分發揮人類特有的優勢。
因此,新聞傳播教育應從教育學生正確理解人機關系的本質開始,著力引領學生正確定位人工智能時代人類角色的特殊性,始終彰顯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類視為機器的主導者、監督者和引導者,提供機器無法替代的情感、價值判斷力和創新力,提升學生數智素養,保持批判性思維,警惕機器的左右和反噬,變“人機協作”為“人引領機器”。
2.樹立新聞核心價值觀,引領人工智能向善。人引領機器,確保人類在人工智能面前具備自主性,發揮人的主體性作用,關鍵是人類要能夠為人工智能賦予方向和價值觀,使人類成為技術和機器的尺度。由于機器對于信息源的依賴性,依賴于人類記者對數據和事實的投喂、解釋并賦予其意義,而算法蘊含并編碼著人類的價值觀,因此,引導人工智能向善,確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是重要一環。新聞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在與機器合作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利用帶有正確價值觀標簽的新聞數據來訓練模型,以人的自主性駕馭和引導人工智能算法,使其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中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學生頭腦,從訓練模型、輸入數據、駕馭算法等源頭上保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領人工智能。
3.培養批判意識,引導人工智能向真。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尤其需要加強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人工智能背景下,真實變得稀缺。AI帶來的深度偽造技術,可以通過生成器創建偽造照片、文本、視頻等,幾乎達到讓人無法辨別的程度,而且偽造者可以不斷調整生成器,以逃避鑒別器的識別,傳統的事實核查方法在面對深度造假時可能失效。這就對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意識,學生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質疑和批判性反思。作為適應新現實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刻保持對信息的警覺,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不盲目相信機器或算法輸出的結果,培養與虛假信息作斗爭所需的嚴謹常識以及向學生傳授新聞核實知識尤為重要。
目前,國外部分高校新聞專業已重新調整教學計劃,增設事實核查、深度造假識別與防范的相關課程,將事實核查作為現有課程的一部分或模塊納入課程。少數學校設有獨立的事實核查課程或培訓,內容涵蓋了深度造假技術的原理與識別方法,以及事實核查技能,包括區分可靠和不可靠的信息來源,多媒體驗證技能,使用在線工具快速驗證文本、圖片和視頻的能力,追蹤人們的數字足跡等。
4.培養創新思維,引領人工智能向新。人工智能新聞大都是相對枯燥、低創新性的信息資訊類新聞等,但新聞傳播不只是獲取信息,還涉及對事件的深度解讀、人際關系的建立、創意策劃等。前文已闡明,計算機并不像人類那樣具有創造力,雖然它能快速準確地處理和計算信息,但人工智能的“智能”基于數據和算法,而非真正的思考、理解和判斷能力,它沒有能力產生原創性的想法或以真正創新的方式將各種思想融會貫通。而且,ChatGPT和Sora等基于已有知識重新組合和接連而生成的知識具有較低的創造性和思想性。當部分新聞內容生成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后,就意味著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突破傳統的報道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新的報道方式和角度,創作出無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更具深度、更具洞察力和獨特視角的報道,以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另外,人工智能沒有情感,它在處理新聞信息時只能依據事實和數據進行客觀分析,而無法捕捉到人類情感中的微妙變化,這恰恰為新聞專業學生提供了發揮情感化報道、創意性思維和展現獨特的“人類性”特質的空間和重要機遇。因此,AI時代應加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情感洞察力,培養學生能夠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情感化的表達,創作出更富有人情味、感染力和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從而滿足受眾對情感共鳴的需求,也形成與人工智能機器的差異化競爭。
(作者李慧敏系貴州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石磊系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項目“數字時代貴州紅色資源再生產與集體記憶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23XXW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恒軍,張芷汀.機器新聞寫作的倫理風險治理:困境與規制[].新媒體與社會,2021(01).
[2]陳力丹,榮雪燕.從ChatGPT到Sora———生成式AI浪潮下強化新聞專業意識的再思考[].新聞愛好者,2024(04).
[3]王辰瑤.未來新聞的知識形態[].南京社會科學,2013(10).
[4]白紅義.當新聞業遇上人工智能:一個“勞動一知識一權威”的分析框架[I].中國出版,2018(19).
[5]王建峰.從知曉到理解的新聞知識轉向:形態演變、模式生成與發展路徑[]:南京社會科學,2023(10).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