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的五次“圍剿”和一路圍追堵截帶來的大量兵力消耗,能否有效地動員群眾參加紅軍,擴大紅軍隊伍,成為關系著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首要問題。“動員方式之正確,是迅速完成動員計劃的關鍵。”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利用標語口號,實現了對廣大底層群眾的宣傳動員,對“擴紅”運動的有效開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總結土地革命時期標語口號宣傳的歷史經驗,對于增強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和引領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內容策略:利益動員與精準傳播相結合
中共注重標語口號內容的統一,但并不意味著標語口號的內容是千篇一律、空洞抽象的,而是特別注意受眾對象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力求做到精準傳播。
1.針對群眾利益訴求。美國政治學家西達·斯考切波(ThedaSkocpol)在探討中國革命時指出,中共對農民利益訴求的回應和滿足,是農民支持中共革命的重要原因。中央蘇區所在的贛南、閩西地區,存在嚴重的土地分配不均問題,農民生活狀況惡劣。“革命”對于文化水平較低、階級意識淡薄的中下層農民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利益就是能改善生活、獲得土地。中共意識到,“大多數貧民對糧食要求非常迫切,所以分谷子這個口號能發動了千千萬萬的廣大群眾起來”,提出了“土豪的谷不要錢,打到贛州去,徹底分配土地。打到贛州去,擴大工農武裝”“沒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分給貧困農民”等貼近貧苦農民實際的標語口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階級斗爭、土地革命、擴大紅軍與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聯系起來,啟發農民的階級意識,讓農民從理解、接受革命,到參與和投身革命。
2.充分體現地方特征。紅四軍政治部發布的《紅軍標語》規定:“各縱隊政治部于每到一地工作時,須制定幾個適合當地需要的地方口號。”陳毅曾提到:“比如紅軍標語打倒土豪劣紳這一些的很少,因為太空洞而不具體,我們必須先調查當地某幾個人是群眾最恨的,調查以后則寫標語時就要成為打倒土豪劣紳某某等,這個口號無論如何不浮泛,引起群眾深的認識。”對此,江西省委的指示更加具體:“應該針對著當地群眾的情緒和生活,以及搜集豪紳地主、反動政府機關榨壓群眾的事實一為群眾耳聞目睹身受的事實,一面動員每個同志,在群眾中無時不息的活的種種口頭宣傳,一面多編發通俗淺近的壁報、畫報、歌謠,以及在通衢書寫各種標語。”例如,紅軍長征過貴州時,就創作了“打倒剝削屠殺貴州民眾的軍閥王家烈猶國才”“打倒強收苛捐雜稅的軍閥王家烈猶國才”等標語。這類標語因其與受眾具有地理、空間上的接近性,成功地引起當地群眾的共鳴。
3.精準區分受眾對象。中共很早就注意到了宣傳對象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特征制定宣傳內容。譚冠三就曾在回憶中提到:“打下永新后,我們用石印機印過一部分標語。宣傳內容有對工人的、有對農民的、有對店員的、有對白軍士兵的。”在湘鄂西蘇區,標語宣傳的對象更是被細分為赤色區域、反水區域,城市貧民、船夫、編練隊、道友等。以面向少數民族群眾的宣傳為例,長征時期,紅軍途經十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總政治部要求各部隊深入調查當地少數民族的情況,并以此為依據“發布切合于某個少數民族的宣傳品、布告、傳單、圖畫、標語等等”。例如,1934年11月,紅軍經過貴州黔東南地區時發布《對苗瑤的口號》,提出“實行民族平等,在經濟上政治上苗人與漢人有同樣的權利!”“實行民族自決,苗民的一切事情由苗人自已解決!”“收繳國民黨軍隊及民團的槍械,組織苗族自己的紅軍”等十三條宣傳口號,宣傳黨和紅軍的民族政策,動員了一批苗族青壯年參加紅軍。
二、修辭策略:表達與勸服相結合
標語口號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政治話語,不僅要用簡明的語言傳遞政治信息,還需要借助有效的表達技巧和必要的修辭手段來勸服受眾,達到政治動員的目的。
1.借助修辭手段進行政治宣傳。從語音修辭上來說,標語口號主要用于口頭傳播,因此一定要注重音韻和諧、音節勻稱,平仄交叉使用,聲調更為多樣化,這樣讀起來才有節奏性,朗朗上口。諸如“窮人不打窮人”的口號音節較為對稱,且平仄交替,容易記憶和二次傳播。國民黨新5師第9旅旅長就表示,在這個口號的鼓動下,“士兵一旦覺悟,槍口向著我們可不得了!”,而“當紅軍去”這句口號的成分皆為動詞和名詞,言簡意賅,鏗鏘有力,能夠讓人一聽便知動員的內容。老紅軍吳德華就是在賣柴途中看到了這個標語,加入了紅軍隊伍。從修辭手段上看,紅軍標語廣泛使用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借用符號資源,提升宣傳效果。比喻的使用能使標語內容看起來更生動,更具趣味性。對比則通過對兩個或多個事物的比較和對照,達到強化情感的目的。例如,在對“白軍”士兵的宣傳中,比較常見的標語是對紅白軍進行對比,激發“白軍”士兵的覺醒意識。有些標語運用排比句式,句式連貫、長短相近,能夠增強號召力和感染力,使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廣泛使用的“擴紅”標語往往節奏平仄恰當,格式工整,且使用多種修辭手法(見表1)。
2.利用方言提升話語接受度。在語言表達上,紅軍和各地組織靈活吸納地方語言資源,巧妙地將地方方言、民間俗語與革命話語融合進“擴紅”標語之中。比較典型的有“紅軍是我們干人自己的軍隊”,“干人”是貴州地區對于“窮人”的稱謂,特指當地群眾一窮二白,缺吃少穿的狀況;“全蘇區工農窮人,男女老少,把連武裝,堅決保衛赤區、保衛土地”中的“把連”系川北方言,即“全部”之意;“參加紅軍,把拉夫、估奸的劉湘、李家鈺等川棒老二消滅完”中的“棒老二”在四川方言中為“土匪”的意思。地方方言的運用,使得標語口號的宣傳內容更通俗,更容易被當地群眾接受,提升了宣傳效果。

三、時間策略:戰時宣傳與紀念日宣傳相結合
把握宣傳的時機,是提升宣傳效果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中共十分重視宣傳動員工作的時機,劉少奇曾指出:“各種行動口號,應該恰如其時地提出不可過遲,過遲了,群眾的氣勢會低落。”古田會議決議進一步提出:“依照不同的時間(如秋收與年關,蔣桂戰爭時期與汪蔣戰爭時期)制出不同的宣傳和鼓動口號。”
1.戰時宣傳。在戰爭狀態下,由于形勢的緊迫性,民眾的革命熱情更容易被激發,是開展宣傳工作的重要時機。例如,“九打吉安”中的宣傳口號,就在擴大紅軍、武裝群眾、瓦解“白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持續近一年的“九打吉安”過程中,地方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宣傳口號與標語,并要求“各部隊各政權機關各群眾組織都要立即對工農士兵及其他被壓迫群眾(中小商人及學生)公開提出做廣大宣傳(對工農及城市貧民要在一切墻壁上寫滿對士兵要作為早晚點名呼喚的口號)”。尤其是贛西南特委提出的“攻取吉安”口號,不僅號召了黨的干部,還成功地發動了廣大群眾。在歷次反“圍剿”斗爭中,圍繞軍事部署與戰爭目標,蘇區中央局提出了“擴大紅軍,保衛蘇區”等口號,通過標語、布告、傳單等形式廣泛宣傳,使得蘇區人人皆知、人人參與,配合各地方組織的工作,在短時間內有效擴大了紅軍隊伍規模。
2.紀念日宣傳。1931年4月,中共中央《關于蘇區宣傳鼓動工作決議》強調:“一切紀念節在蘇區都應該是廣大的宣傳鼓動的日子。”紀念活動是中共各級組織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擴紅”宣傳和革命動員的有利時機。標語口號是紀念活動中最常用的宣傳形式之一。每逢“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十月革命”等重要紀念日,各級黨組織都會下發文件,提出宣傳口號,如“紀念紅色五月,創造鐵紅軍”“努力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紀念紅軍成立的八一”“每個工農婦女擴大一個紅軍”,等等。例如,1930年的“六二三”紀念,中共福建省委要求各級黨部和工會擴大對士兵的宣傳工作,提出“革命士兵到紅軍去”“轉白為赤”“實行兵變”等口號,要求“舉行一個涂寫標語的總動員”,并要求各支部在約定時刻同時動作。1933年的“八一”紀念,瑞金開展宣傳競賽,要求全縣組織宣傳鼓動隊372個,刷洗全部老標語,寫新墻壁標語1060條、木板標語1750塊。
在充分肯定戰時宣傳、紀念日宣傳的效果和作用時,黨的基層組織也認識到,擴大紅軍是一項持續性、常態化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對群眾進行普遍深入的宣傳、說服和教育,同樣十分重要。正如楊尚昆所指出:“宣傳鼓動隊,要成為經常的組織,它不只是在紀念日應該動員,而且要有計劃的在廣大群眾中進行經常的工作。”日積月累的宣傳鼓動,在蘇區營造了濃厚的革命氛圍,對群眾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情感策略:正向激勵與反向刺激相結合
情感具有信息傳遞功能和行為調節功能,能夠鞏固或改變個體的認知和行為。農民之所以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利益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情感的力量也不容忽視。裴宜理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實現革命目標的過程中高度依賴“情感工作”,有效的情感動員讓人們“衷心地想要投入一種高度情感化的正義事業中去”。因此,訴諸情感是一種重要的宣傳策略。
1.正向激勵。1931年底,中華蘇維埃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規定紅軍戰士及其家屬應得到土地、勞作、捐稅、撫恤等方面的優待。隨后,中共中央和蘇維埃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優待紅軍及家屬的條例,如《關于優待紅軍家屬的決定》《優待紅軍家屬禮拜六條例》等。與之相配合的,各級政府和群眾組織充分發掘情感因素,運用標語口號對優紅優屬政策進行宣傳。例如,“紅軍是中國工農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要擁護紅軍,應該做草鞋,送食品,當看護去慰勞紅軍,幫助紅軍家屬工作,優待紅軍,優待紅軍家屬”“發清兵士欠餉,撫恤救濟死傷兵士之家屬”,等等。這些標語,既有助于打消群眾參軍的后顧之憂,同時又能提升紅軍和家屬的尊嚴感、榮譽感,對群眾加入紅軍起到激勵作用。“經過宣傳鼓動之后,群眾異常自覺自動的報名當紅軍,感覺到當紅軍是光榮的,有人優待他的家屬,又有人歡迎他和歡送他,還有很多群眾慰勞他。”在正面情感營造的輿論氛圍中,蘇區一度出現了妻送夫、母送子參加紅軍的熱烈場面。
2.反向刺激。在歸隊工作中,對于從部隊逃跑“開小差”回來的人,各級政府組織紅軍家屬宣傳隊,如開小差者的妻子、母親開茶話會,進行反復宣傳和規勸,使“開小差”的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早日歸隊。例如,瑞金下肖區官山鄉有33人“開小差”,當地政府發動婦女做丈夫的工作,提出“開小差最可恥!”“反對老公不歸隊!”等口號,以此影響和帶動戰士歸隊。
3.對敵宣傳。“白軍”士兵一直是“擴紅”宣傳的重要對象,中共中央和各級黨組織、蘇維埃政府就此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例如,紅四軍政治部制定的《宣傳須知》提出對敵宣傳內容應該反映“白軍士兵及下級官長的生活情形,上級官長壓迫士兵的各種事實,指示其出路及方法”。1930年11月,紅一方面軍前敵委員會提出十二個對“白軍”的宣傳口號,如“白軍弟兄暴動起來,殺盡壓迫你們的官長”“白軍士兵要發清欠餉只有暴動起來”等,并動員群眾和紅軍人人動手寫。長征期間,總政治部下發《關于瓦解貴州白軍的指示》,針對貴州“白軍”的特點提出了“反對國民黨軍閥王家烈強迫苗瑤民族當兵!”等宣傳口號。這些口號喚起了“白軍”士兵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爭取“白軍”產生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唐娟系貴州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張煥煥貴州大學傳媒學院)
本文系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的標語口號與黨的宣傳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1GZYB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G].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3]川滇黔邊紅色武裝文化史料選編[G].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4]張摯,張玉龍.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柯華.中央蘇區宣傳工作史料選編[G].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8.
【編輯: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