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沒有悲情濾鏡,卻浸透著普通人的溫情接力。
2025年夏天,有個年薪百萬的95后男孩火了。高中時,男孩父母雙亡,居無定所,為了生活,只能輟學去澡堂打工,住進了孤兒院。他通過努力學習考入名校,逆襲成為互聯網行業年薪百萬的頂尖人才。
他的故事沒有悲情濾鏡,卻浸透著普通人的溫情接力。那些和他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用一碗熱湯、一件舊衣、一句“你的任務是學習”,為這個曾經在凄風苦雨中飄搖的少年,撐起了一把擋風遮雨的傘。
高三那年,他徹底淪為孤兒
都說人的命運是由無數個關鍵的分水嶺組成的。誰也不知道這些如同岔路口般的節點,會給人生帶來什么樣的改變。1995年,秦歡出生在黑龍江七臺河市,6歲那年父母感情不和的分水嶺,讓他原本溫馨快樂的童年,徹底消失不見。
6歲之前,秦歡的父親在井下工作,母親在小鎮上開著一家小賣部。家里不僅有寬敞的房子,還有那個年代少有的摩托車。生活雖平淡,但回憶起來卻滿是溫馨與快樂。秦歡6歲那年,父母的感情出了問題,兩人的爭吵聲代替了家中原有的歡聲笑語。屬于秦歡的快樂童年,就此終結。
原本性格溫和的父親開始酗酒,酒后性情大變,不僅會砸毀家中物品,還經常對妻兒拳腳相加。為了躲避父親的暴力,母親開始帶著秦歡到處去親友家借宿。因此,秦歡和母親的每一位親友都熟悉起來。那些親友們,也對他照顧有加。
與此同時,家里的財務狀況也在急劇惡化。父親工作不再穩定,一年只上一個月的班,僅僅兩三千元的收入,根本無法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母親經營的小賣鋪,也因她心力交瘁、無力打理,只能勉強維系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在秦歡6歲以后的記憶中,家里的生活總是很窘迫,他經常穿著別人送的舊衣服。
有一次,秦歡穿著母親給的喇叭褲去上學,到班里后才得知這是女款。可想著家里也沒有其他褲子可以穿,他只能忍受同學們的嘲笑。秦歡上初中時,母親為了多些收入,找了份月薪900元的清潔工工作。父親依舊是四處喝酒,經常找不到人。
長期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和繁重的生活壓力,讓秦歡母親的身體日漸虛弱。她不舍得花錢去醫院檢查,只在疼得受不了時,才去路邊的小診所打止痛針來緩解病痛。當病情嚴重到不得不去大醫院檢查時,已經到了癌癥晚期。因為經濟困難,母親沒住院治療過一天。
秦歡學著母親照顧自己的樣子,細心地為她梳頭,給她唱朝鮮族民歌《祝媽媽長壽》,希望媽媽能像歌詞中唱的那樣,健康地看著自己長大。可惜,母親還是在他高二那年離世了。母親去世那天,父親不知去哪兒喝酒了。秦歡在親友的幫助下,才辦完母親的后事。
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高三那年,正在上課的秦歡接到了鄰居的電話,被告知家里發生了火災,父親去世了。站在被燒成一片廢墟的家里,他不敢相信父親已經不在了。辦完父親的喪事,秦歡徹底成了一個無處可去的孤兒。
媽媽的朋友,把輟學打工的他拽回校園
父母雙亡,居住的房子被燒毀,才上高三的秦歡面臨一個最關鍵的生存問題——無人可依,無處可去。為了維持生活,他只能沿著街邊商鋪一家家詢問:“你這里能讓我打工嗎?”一家澡堂接收了他,讓他做搓澡工。
以為從此人生就這樣了的秦歡,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才工作一天,就被母親的朋友王阿姨夫妻倆找到。秦歡被拽出澡堂,來到王阿姨家。
夫妻倆告訴秦歡:“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沒錢了,我們給你。”可秦歡清楚,王阿姨家的經濟并不寬裕。他不想拖累王阿姨一家,但王阿姨讓自己兒子放學后去秦歡班級門口堵他,拉他回家吃飯。
看出秦歡心思的鄰居奶奶,主動找到秦歡,勸他去孤兒院生活。秦歡一開始自卑于孤兒的身份,不想去孤兒院給自己再貼上可憐的標簽。但聽到奶奶說孤兒院會給他交學費,并讓他在寒暑假有個住宿的地方后,馬上答應了。在鄰居奶奶的幫助下,秦歡住進了七臺河兒童福利院。
即便秦歡每個月都能領取國家發放的生活津貼,但牽掛他的王阿姨還是會給予他額外的幫助。盡管王阿姨的月薪只有2000元,但還是雷打不動地在暑假給秦歡200元,在寒假給他500元。即使秦歡屢次婉拒這份善意,王阿姨仍會在街上追著他跑出好遠,將錢強行塞給他。
善意是一顆種子,在愛的澆灌下蓬勃生長
在孤兒院里,秦歡的生活有了保障。因為正在讀高三,他還有了單獨的房間,以便能全力備戰高考。秦歡鉚足了勁兒學習,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他的成績就從年級第90名沖到第25名。2012年,秦歡成功考上北京理工大學。
報到那天,因為內向敏感,不想讓同學們知道自己的情況,秦歡請求院長假扮成他的媽媽,陪他去學校。體貼的院長二話不說就陪他一起去報到。
大學期間,秦歡拿著國家補貼的生活費,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憑借優異的成績,他成功被保研到中國科學院大學。之后進入AI自動駕駛算法賽道,成為互聯網精英,年薪百萬。
如今,秦歡已經踏過荊棘,在這一路的成長中找到了內心的平靜。他覺得,如果能回到過去,憑他現在的閱歷,一定會讓爸媽生活得更好。可惜,已經自立的他,無法逆轉時空。
秦歡說:“現在只希望,能讓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當初幫助過自己的“家人們”:他在放假時會回到家鄉,像久別重逢的家人一樣,陪王阿姨一家和孤兒院院長吃飯;他像當初王阿姨給自己塞錢一樣,給王阿姨轉賬;在被王阿姨數次拒絕后,他只能用王阿姨沒辦法拒收的、讓快遞送貨上門的方式,給王阿姨一家買了泡腳桶、洗衣機、掃地機器人……
對于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孤兒院,秦歡除了捐錢,還主動參與科技扶貧,為孤兒院的孩子們開設了編程課。
能夠走出人生的困局,秦歡坦言并不是自己有多優秀,而是遇到了好時代,剛好趕上AI的風口。
秦歡開設了個人賬號,分享了自己對100多位高收入者的訪談,希望能讓更多人打破信息壁壘,為更多的職場人搭建交流的平臺。秦歡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變得不普通。
其實,在秦歡的人生軌跡中,幫助他改變命運的好心人,又何嘗不是這些看似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呢?善意,是一顆種子,會在愛的澆灌下蓬勃生長,然后結出更多愛的果實,隨著歲月的流逝,擴散到天涯海角。
一如秦歡至親離世后,這些好心人為他重筑“家”的雛形;當他功成名就,這份恩情就化作傳承善念的感恩。人性的微光從不是單行道,它會在裂縫中折射,最終照亮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