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吉林省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例如,2024年4月7日召開的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平臺和機會,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吉林省還通過建立政企“直通車”機制、出臺《金融助力民營企業行動方案》等方式,解決企業融資、用地、用工等問題,增強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顯著提升了民營企業的滿意度和信心。
一、吉林省民營企業發展現狀
(一)企業數量與經濟貢獻不斷攀升
吉林省民營經濟在汽車、醫藥、紡織、人參、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強大的集群效應和發展潛力,同時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民營企業在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吉林省民營經濟經營主體累計達291.2萬戶,占比 95.9% ,實繳稅金占全省稅收收入的 41.9% 。民營企業在吉林省經濟中的貢獻確實顯著,其稅收和進出口表現突出,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吉林省經濟支柱的地位。
(二)創新能力賦能,產業升級進展顯著
近年來,吉林省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推動民營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激發創新潛能[1]。
吉林省進一步明確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提升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并提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具體措施,通過“百戶重點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等項目,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此外,吉林省強調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民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汽車、農產品加工、軌道交通等支柱產業,同時扶持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事實上,吉林省民營企業在創新能力和產業升級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壯大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隊伍。截至2024年底,吉林省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17家,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8家。
(三)市場表現出色,行業亮點頻現
吉林省民營企業在多個行業表現出色。吉林省依托其獨特的地理和產業優勢,形成了多個產業集群。例如,遼源市被譽為“中國襪業名城”,其棉襪年產量達35億雙,暢銷國內外;長春市則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形成了集群效應。此外,汽車產業作為吉林工業的龍頭,表現尤為突出。
(四)優化金融政策,營造良好融資環境
吉林省通過構建法治化金融政策體系,為民營企業破解融資難題提供堅實保障。吉林省以《關于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為綱領性文件,將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明確金融機構在服務民營企業中的責任與義務,規范融資市場秩序。吉林省還通過優化授權、授信、盡職免責等政策,提升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能力,推動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使眾多民營企業受益。[2]
二、吉林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民營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融資難、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弱、政策落實不到位以及營商環境有待優化等方面。
(一)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
吉林省整體經濟環境和金融體系的不完善是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原因。全省民營經濟總量偏小且質量不高,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且缺少大型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擔保企業,使得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吉林省的金融環境尚未完全契合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加之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有限,信貸政策落實不到位,進一步限制了企業融資的便利性。
(二)創新能力不足
吉林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缺乏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許多企業仍停留在傳統制造業和低附加值產業中,產品創新和技術含量較低,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因素都制約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三)市場競爭力較弱
吉林省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單一,高耗能、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占比較高,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市場份額有限,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同時,行業集群覆蓋范圍狹窄,企業間協作不足,進一步限制了市場擴展能力。
(四)外部環境面臨多重挑戰
吉林省民營企業還面臨外部環境的多重挑戰,包括生態環保壓力大、金融風險增加及人員老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對企業及區域經濟長遠發展構成威脅[3]。
三、法治保障視角下吉林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法治保障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全鏈條,需構建系統性、協同性的制度體系,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民營企業發展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完善立法保障體系,夯實制度基礎
1.健全法規政策體系
立足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實際,修訂《吉林省民營經濟促進條例X吉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明確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定權利。細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動態清理機制,破除行業壁壘和隱性限制,確保民營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將所有制中立原則貫穿政策制定全過程,從源頭上消除歧視性條款。
2.強化重點領域立法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創新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加快制定《吉林省民營企業融資促進條例》《吉林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專項法規。通過立法規范金融機構服務標準,明確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職責,建立多元化融資支持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商業秘密、技術專利等核心創新成果的法律保護,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二)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1.創新執法監管模式
推行包容審慎監管,細化涉企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基準,對企業首次、輕微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違法行為,實行“首違不罰”“輕微不罰”清單管理。依托數字化平臺構建“互聯網 + 執法”體系,實現執法信息公開透明、執法過程全程留痕,減少人為干預和執法隨意性。建立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避免多頭檢查、重復執法,降低企業合規成本。
2.深化信用法治建設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地方性法規,明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使用的邊界和程序。將信用評價結果與行政審批、政府采購、融資授信等掛鉤,對守信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對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建立信用修復制度,為企業提供信用異議處理、信用修復指導等服務,激勵企業誠信經營。
(三)強化司法服務保障,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1.構建高效司法保護機制
深化涉企案件“綠色通道”建設,優化立案、審判、執行全流程服務,運用在線訴訟平臺實現案件“網上辦、指尖辦”。建立民營企業司法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在產權保護、合同糾紛化解等領域的協作,形成司法保護合力。
2.提升專業司法服務能力
設立金融、知識產權等專業化審判團隊,加強司法能力建設,提高涉企案件審判質效。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評估機制,加大對惡意侵權、重復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推廣“示范判決 + 訴前調解”模式,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高效化解群體性、行業性糾紛。
(四)推動企業合規經營,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1.引導建立合規管理體系
制定《吉林省民營企業合規指引》,明確合規管理組織架構、制度流程和風險防控要點。鼓勵企業引入第三方合規服務機構,開展合規風險評估和體系建設。對通過國際標準或行業標準合規認證的企業,在項目申報、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2.加強法治宣傳與人才培養
實施“法治護航民企”行動,組織法官、檢察官、律師進企業開展法律宣講和“法治體檢”。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建立民營企業法治人才培訓基地,培養既懂經營管理又熟悉法律實務的復合型人才。推動企業建立法務部門或聘請法律顧問,提升依法經營能力。
結語
吉林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路徑體現了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治理優化的有機結合。通過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強化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監督、引導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及參與重大戰略,吉林省為民營企業營造了更加公平、透明的發展環境,推動了吉林省經濟的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成金,李緒茂,謝永順,等.新時代下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路徑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0(07):35-37
[2]沈國兵.知識產權保護與上海引領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Ⅲ.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59.
[3]楊暢,白雪潔,趙洋.營商法治環境、融資歧視與債務“期限悼論”: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0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