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經歷了從80年代初紡織、輕工等低附加值領域的“商品出海”到現在的“高端制造與全球價值鏈重構階段”。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打造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的政策要求下,以產權市場為代表的非標市場也在加快向全要素、全資源市場升級轉型,推動國內國際市場互聯互通。
《產權市場優化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功能,助力中國企業出海》(上篇)聚焦產權市場在跨境要素資源流轉中的基礎性功能,剖析了國有企業通過產權市場進行跨境要素資源交易過程中及交易完成后面臨的九大風險及應對之策。本文下篇將繼續聚焦產權市場在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經典案例深入剖析產權市場助力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高質量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所貢獻的重要力量。

跨境要素資源流轉在產權市場中的主要形式、參與主體
一、產權市場跨境要素資源流轉的主要形式
產權交易資本市場跨境要素資源流轉是指在產權市場的助力下,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產權、資本、技術、知識產權等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通過一定的交易規則和流程,實現的跨國境流動與優化配置。目前,產權市場上較為常見的跨境要素資源流轉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同種情況。
1.跨境股權交易
(1)企業國有產(股)權跨境交易:國有企業的跨境股權買賣,這是國有資產在國際間進行配置和優化的重要方式。例如,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通過產權市場交易平臺向境外出售股權或者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以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非國有企業股權跨境交易:除國有企業外,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國有企業之間的跨境股權交易也日益頻繁。比如,一些具有創新技術或獨特商業模式的中小企業,利用產權市場吸引境外資本的投資,通過股權交易獲得資金和資源支持,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
2.跨境資產收購與轉讓
(1)實物資產的跨境交易:涉及機器設備、廠房、土地等實物資產的跨境買賣或轉讓。例如,國內企業向境外企業出售閑置機器設備,或者境外企業將其擁有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國內企業。
(2)無形資產的跨境交易:包括知識產權(如專利、商標、版權等)、品牌、技術秘密等無形資產的跨境轉移。比如,企業通過產權市場交易平臺購買境外的專利技術,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或者借助產權市場將自己的品牌推廣到國際市場,通過品牌授權等方式實現無形資產的價值增值。
3.跨境企業并購重組
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跨境并購其他國家的企業,實現業務擴張、資源整合、技術引進等戰略目標,或者通過產權市場進行跨境資產重組活動,對資產進行重新配置和優化。
4.跨境合資合作
企業與境外企業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進行合作。這種形式可以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二、產權市場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的境內主要參與主體
1.企業
作為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的核心主體,企業出于戰略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引入戰略投資者、市場拓展等目的參與其中,既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2.產權交易機構
如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北京產權交易所等,為跨境要素資源交易提供平臺服務。
3.中介服務機構
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咨詢和合規服務,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分別提供財務審計和評估服務,財務顧問等金融機構提供融資、并購顧問等服務。
4.政府監管部門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對涉及國有資產的跨境交易進行監管和指導,確保國有資產在交易過程中不流失,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家外匯管理局監管跨境資金流動;商務部和發改委審批企業海外投資、制定跨境交易政策等。
跨境要素資源交易在我國產權市場的發展歷程
產權市場中跨境要素資源的流轉歷經政策驅動與市場創新,已從單一資產流轉發展為多要素、全鏈條的國際化交易體系,在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依托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與制度型開放,跨境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顯著提升,逐漸成為雙循環格局下產權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產權市場在助力企業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戰略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外資參與案例。像雪津啤酒、煙臺張裕、漯河雙匯等企業,在產權市場的推動下,順利引入外資,實現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
根據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的統計,2024年產權市場共完成服務境外國有產權交易業務36宗,成交金額達106.02億元,其中服務境外產權轉讓項目的交易額達103.51億元,服務境外資產轉讓項目的交易額達2.51億元。產權市場在實現跨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境外國有企業加強風險防范、協助國資監管機構進一步提升跨境國有資產交易監管效能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跨境要素資源交易在我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如下。
1.早期探索階段(1988年—21世紀初)
這一時期,我國產權市場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主要聚焦于國內企業產權的流轉和交易,對于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的探索較少。但部分沿海地區的產權交易機構開始嘗試與境外機構進行一些初步的接觸和交流,為后續的跨境業務發展積累了經驗。例如,一些產權交易機構開始關注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的并購交易,以及國內企業在境外的股權投資等業務,盡管這些業務規模較小,交易模式也相對簡單。
2.逐步發展階段(21世紀初—2010年)
中國加入WTO后,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產權市場逐漸活躍,跨境要素資源交易也開始逐步發展。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大型的產權交易機構開始積極探索跨境業務模式,開展了一系列跨境產權交易項目。同時,國家層面也分別出臺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2年修訂)、《關于鼓勵技術引進和創新,促進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若干意見》(商服貿發〔2006〕13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9號)等鼓勵“引進來”的政策,印發了《關于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事項的規定》(商務部令2004 年第 16 號)、《境外投資項目核準暫行管理辦法》(國家發改委令第 21 號)等鼓勵“走出去”的政策,為跨境業務發展提供政策保障,推動了產權市場跨境要素資源交易逐步走向正軌。
3.加速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產權交易機構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產權交易和跨境投融資等方面的服務。2015年,陜西、甘肅、新疆、寧夏、青海五省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西北五省區產權交易聯盟”,共同推動跨區域資源配置和中亞市場開拓,形成產權市場聯動機制。北京、上海等地搭建國際并購平臺,推動跨國并購,促進國際資本與國內產業對接。此外,產權交易機構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了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例如,區塊鏈技術在產權交易中的應用,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跨境要素資源交易在我國產權市場的發展現狀
1.產權市場服務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伴隨我國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產權市場服務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下文以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聯交所”)、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天津產交所”)和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廣東聯交所”)為例展開介紹。
(1)北京產權交易所:在跨境結算資質①方面,北交所積極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監管機構進行對接,自2004年起陸續取得產權轉讓交易資金出入境、增資擴股交易資金入境及實物資產跨境交易場內結算資質,在暢通國有資產跨境交易場內服務堵點、優化國際營商環境方面取得新成效。特別是2020年8月實物資產跨境交易場內結算資質②的取得,使得北交所成為全國首家實現實物資產跨境交易場內外匯結算和外匯原幣劃轉的交易所,交易效率顯著提升。
(2)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2025年1月,經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批準,上海聯交所獲得開展實物資產、無形資產跨境交易場內結算業務資質③。加上此前已經獲得的產股權跨境交易場內結算業務資質④,上海聯交所成為全國首家同時具備三大跨境交易場內結算業務資質的產權交易機構,要素資源國際化配置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上海聯交所可辦理與境外交易對手之間的外匯資金收付、相關結售匯以及與境內交易方的境內外匯劃轉等場內結算業務,這為跨境交易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規范的結算服務。
(3)天津產權交易中心:2024年12月,天津產交所獲得國家外匯管理局天津市分局批準,正式開展實物資產跨境交易場內結算業務,成為全國第二家具備該資質的產權交易機構。天津產交所在開展實物資產跨境交易時,可與境外交易對手辦理外匯資金收付、相關結售匯以及與境內方的境內外匯劃轉等操作,進一步增強了天津產交所在跨境交易方面的服務能力。
(4)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2024年12月24日,廣東聯交所攜手中國企業 “走出去” 綜合服務基地,打造跨境資源要素流轉與配置服務平臺,建設跨境資源要素信息發布平臺,推出“資源要素 + 優勢產業” 組團出海服務,組建專業服務團隊,為跨境交易提供多方位支持。
2.交易數據呈現增長態勢
例如,上海聯交所作為國內最早獲批產股權跨境交易場內結算業務資質的產權交易機構,已為眾多投資者提供了境內外直接投資業務的資金結算服務。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產權市場產權資源要素配置運行分析報告》顯示,僅2024年一年,通過上海交易集團成交的跨境交易項目就達23宗,交易規模超95億元。
近年來,珠海產權交易中心深挖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優勢,積極探索跨境產權交易業務,截至2023年11月已完成13宗跨境國有產權交易項目,交易金額約25億元。完成的13宗跨境國有產權交易項目,32%為境外國有企業所持境外國有資產交易項目,99%為股權轉讓類項目,46%直接涉及上市公司⑤。
3.國際合作日益緊密
國內產權交易平臺與國際投資人、機構等的合作日益加強,通過合作開展跨境交易項目、共享信息資源等方式,不斷提升我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產權市場在服務企業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及經典案例
一、產權市場六大功能助力企業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
產權市場作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通過發揮跨境服務平臺優勢,打通境內和境外兩個市場,促進標準化和非標準化要素資源的整合配置,在企業跨境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權市場發揮跨境服務平臺優勢,與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各類金融市場協同發展,打造全球跨境要素資源集聚地,不斷豐富跨境要素資源交易品種、持續擴大交易規模,在服務企業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市場化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權市場信息集聚與價格發現功能提高企業跨境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產權市場具有的信息集聚功能使其匯聚了大量的跨境要素資源交易信息,包括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產、技術、股權、知識產權、數據資產⑥等各類要素資源的供求信息,降低了境內外企業及投資人等市場主體信息搜尋成本,能夠有效破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另一方面,要素資源的跨境流轉增加了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使得產權市場能夠更有效發揮其價格發現功能,廣泛的市場競爭有效避免了價格扭曲和不合理定價情況的發生。這些都提高了企業跨境要素資源配置的效率。
●案例:重鋼集團澳洲農場資產處置——產權市場跨境盤活與增值
2024 年,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子公司持有的 3 座澳大利亞低效農場資產通過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完成掛牌轉讓。這 3 座農場總占地面積 6786 公頃,租約到期時間均為 2024 年,租金收益較低,但轉讓價值較高。通過國內公開掛牌轉讓,最終盤活變現境外存量資產 1635 萬澳元,約合人民幣 7946 萬元。其中的“格林艾可”農場經過 2 名境外投資人 27 輪網絡報價,以 460 萬澳元成交,溢價 135 萬澳元,溢價率 41.54%,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現金收益。
2.拓展存量資產盤活渠道、提高盤活效率,優化企業資產結構
產權交易平臺的跨境要素資源交易,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潛在投資者,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原本在國內可能難以找到合適受讓方的閑置或低效資產(廠房、設備等),在國際市場上能夠獲得關注,從而大幅提高了存量資產的盤活效率。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通過將低效無效境外存量資產在產權市場上進行剝離,回收資金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和升級,優化了企業的資產結構,使企業能夠專注于自身核心業務的發展。
●案例1:國企境外股權轉讓創新實踐——北部灣產權交易所推動國宏集團盤活資產與賦能東盟金融開放
2022 年 7 月,國宏(柬埔寨)實業有限公司 100%股權轉讓項目在北部灣產權交易所順利成交。國宏(柬埔寨)實業有限公司是廣西國資委監管企業國宏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于 2009 年在柬埔寨注冊成立,主要經營業務為大米加工,掛牌時已處于停產狀態。國宏集團為專注主責主業,根據企業戰略發展規劃及改革行動方案,決定處置該境外子企業。為廣泛征集意向投資人,北部灣產權交易所通過官網、e交易官網及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發布項目公告,使用中、英、柬等多種語言文字進行廣泛宣傳,最終力促該項目順利成交,有效助力企業盤活存量資產。該項目的順利成交凸顯了產權市場在促進跨境要素資源交易、助力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產權市場,有效整合了境內外資源,為國有企業境外資金回流提供了支持,并為廣西要素交易市場的轉型升級、自貿試驗區及面向東盟金融開放門戶建設積累了經驗、夯實了基礎。
●案例2:“閩臺之星”滾裝客船跨境交易——產權市場助力“一帶一路”新實踐
2024年第二季度,中遠海運(廈門)有限公司委托廣州產權交易所處置其運營的滾裝客船“閩臺之星”一艘,掛牌金額3845.85萬元。這一項目不僅涉及大型海運客船的資產盤活,還面臨跨境交易的多重挑戰。廣州產交所接受委托后,聯合廣州航運交易有限公司,面向全球充分發動市場,最終征集到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沙特阿拉伯的海外客戶報名,推動該項目順利成交。該項目在實現國有資產跨境交易保值增值的同時,助力中遠海運(廈門)有限公司成功拓寬客輪處置市場渠道,實現全球航運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這也是產權市場服務中央企業資產交易業務又一次實踐成果,為國有資產跨境交易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3.提供跨境并購與資源整合機會
產權市場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為企業提供了全球化發展的平臺和機遇,企業可以通過產權市場交易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投資并購機會、拓展業務領域,實現企業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同時,企業也借助產權市場引入境外優質資源。例如企業通過引入境外先進技術和研發資源,加強與國際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或者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和商業模式,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這都有助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4.增加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產權市場的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為企業提供了國際化的融資渠道,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全球資本市場,吸引國際資本的投入,增加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升企業資本的流動性和增值能力。
5.產權市場制度規范為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提供了有效保障
產權市場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交易規則和制度,規范了跨境要素資源交易的流程和行為。這些規則包括交易的申請、信息發布、競價方式、結算方式、合同簽訂等各個環節,確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合規性和安全性,有效保障了交易的公平性,促進了跨境要素資源的有序流轉和配置。
6.產權市場積聚的專業服務為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賦能
產權市場集聚了眾多的專業中介機構,如產權經紀、財務顧問、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投資銀行等。這些中介機構可以為跨境要素資源交易提供專業的經紀、咨詢、審計、評估、融資等服務,幫助交易雙方解決交易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專業問題,降低交易風險,提高交易成功率。此外,產權市場交易平臺還為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跨境交易服務,如外匯結算、稅務籌劃、政策咨詢等。這些服務可幫助企業解決跨境交易中的實際困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跨境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近年來,產權市場服務企業跨境要素資源流轉與配置經典案例分享
1.中航集團曼哈頓房產跨境處置,創新交易模式顯成效
2021 年 11 月,北京產權交易所受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委托處置其位于紐約市曼哈頓的一處房產。北交所采用 “境內外同步掛牌 + 境外一站式交易” 的處置模式,在境內外同步披露項目信息,境外合作機構負責境外的項目推廣、交易報名、合同簽約、資金結算、過戶交割等一系列服務。最終該房產以420萬美元成交,溢價率5%。
在中航集團曼哈頓房產跨境處置交易中,北京產權交易所創新交易模式,充分發動國內外兩個市場,同時依托北京 “兩區” 政策⑦及跨境結算資質,破解了跨境交易法律差異、結算復雜、信息不對稱等痛點,境內外同步披露資產信息并由境外機構完成全流程服務,保障了國內進場交易規則與不動產所在地交易慣例的銜接;依托產權市場交易平臺集聚全球投資者資源的優勢,通過市場化競爭實現資產溢價成交;嚴格遵循國資監管政策確保交易合規,為境外國資處置提供示范。該案例是產權市場服務國有資產跨境處置的成功范例,體現了產權市場在服務 “雙循環⑧” 新發展格局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2.產權市場賦能航空資產盤活:南航B737售后回租與跨境結算創新實踐
2022 年 6 月,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 26 架波音 B737 飛機資產包,以售后回租模式實現資產盤活,最終成交金額達 30.72 億元。該項目通過上海聯交所公開掛牌,吸引了多家投資機構參與競價,最終由專業租賃公司摘牌并完成交易。交易標的包括機齡10~18年的老舊飛機,通過售后回租模式⑨,南航股份在保留飛機使用權的同時,實現了資產變現和資金回籠,優化了資產負債結構。
南航集團該次交易的飛機資產,為不同的發動機及機體的 “混搭” 組合,資產特殊性使得項目運營需要較高專業水平及復雜的項目方案設計。上海聯交所為該次交易提供定制化服務方案,采取針對特殊資產“價款提前支付” 的便利化結算方式、創新保證金支付方式、提供跨境交易資金結算、全程線上無紙化的流程,最終幫助南航集團及受讓方順利完成了交易。在該案例中,上海聯交所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屬地化服務優勢及跨境結算資質,推動金融工具與實體資產的高效對接,既服務南航集團戰略轉型(聚焦核心業務),也為上海 “雙循環” 樞紐建設提供實踐樣本,彰顯產權市場在國家戰略中的橋梁作用。
3.跨境資產盤活的創新實踐:天津產交所完成首單跨境資產盤活交易
2022 年 7 月 1 日,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完成首單跨境資產盤活交易,通過創新引入 “產權交易保函對接服務”,助力某跨境資產盤活項目以 9,900 萬元成交。該項目通過天津產交所平臺公開掛牌,針對跨境交易中的資金安全與信用風險問題,天津產交所采用保函作為履約擔保工具,保障交易雙方權益,最終促成境內外投資者順利完成資產轉讓,實現跨境資產的高效盤活與價值釋放。
在上述跨境資產盤活交易中,天津產交所依托平臺集聚境內外投資者資源,通過公開掛牌機制實現資產價值發現,吸引多元化資金參與跨境資產盤活。同時,天津產交所首次通過引入 “產權交易保函對接服務”,創造性地將金融工具(保函)嵌入跨境資產交易流程,有效解決了跨境交易中因信息不對稱、信用風險導致的交易壁壘問題。保函⑩作為第三方擔保,既能保障受讓方資金安全,又可增強轉讓方對交易履約的信心,顯著降低了跨境交易風險。為天津自貿區建設及金融創新提供了實踐樣本。
此案例是產權市場通過創新金融工具、構建跨境資產交易風險防控體系、用市場化手段化解跨境交易中的信用風險、提升市場主體參與意愿的有力證明;彰顯了產權市場積極響應國家 “雙循環” 戰略要求,通過跨境資產的盤活促進國際資本與國內資產的對接,在服務實體經濟與對外開放中的樞紐作用。
在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雙循環金融體系中,產權市場一方面推動落實各類產股權、非標債權、碳金融等多品類交易,打造國內循環的中心節點;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跨境投融資、跨境并購、跨境資產盤活等項目的對接及推介,進一步加速國際投資主體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引進來”和中國企業通過跨境并購、投資、重組的“走出去”,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展望未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深化,隨著產權市場跨境業務深度和廣度的提升,在產權市場的助力下將進一步提高國際國內市場要素資源流動與配置效率,形成集聚輻射全球資源的平臺效應,產權市場將成為境內外資本、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相互流通融合的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