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演員吳越的一段采訪,她說:“我愛自己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不要志在必得。我會失敗,差不多就得了。我跟我爸爸求了一幅字,就是‘差不多就得了’。”差不多就得了,確實是善待自己的方式。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是,人要有決心有毅力,做事應有志在必得的魄力。“好強”這個詞,也被看作是非常美好的品質。一個人積極上進,的確是好品質,但凡事應該有度,人如果過于爭強好勝,就會背負沉重的枷鎖,如果太在意某件事,太在意某種結果,就會被一種無形的繩索束縛,無法輕松。
記得我初涉職場時,也曾經有志在必得的雄心,凡事都想去爭。可是時間久了,我發現,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到滿分。每個人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短板,有些事即使很努力,結果也可能不盡如人意,過于苛責自己,容易讓自己陷入挫敗感之中。后來我學著給自己松綁,不再把志在必得當成口號,遇事盡力而為,做事效果反而比以前更好。因為不再志在必得,狀態放松了,工作也變得有了樂趣。有樂趣的工作,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常常會有驚喜出現。
志在必得是一種執念,要放下這種執念,需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其實人的多半煩惱,來自野心大于能力,志向大于實力。有人認為“差不多就得了”是不思進取,是碌碌無為的中庸之道。其實不然,“志在必得”關注的是結果,對結果過于在乎,就無法享受到過程的美好。我喜歡一句話:“見過花開就好,何必在意花落誰家。”放下執念得自在,松綁人生更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