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30日晚間8點整,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音樂學院與藝術研究院聯合承辦的“金鐘和鳴——2025羊角鈕鐘主題新年音樂會” 于辭舊迎新之夜隆重奏響。此次音樂會是在青年作曲家覃鋒達副教授的創意引領與號召下,來自全國各地的13位中青年作曲家齊聚南寧,他們共同為歷史悠久的羊角鈕鐘創作15部音樂作品。這場演出也使這件靜置于廣西藝術學院音博館展廳的古老樂器重新煥發生機,同時也是羊角鈕鐘第一次以此種形式呈現于世人面前,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義。在兩小時的全情投入演出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越時空、觸動心靈的音樂盛宴。羊角鈕鐘與各類樂器的完美融合,實現了古老與現代的交相輝映以及傳統與創新的無縫對接。本場音樂會演繹了從遠古時期的神秘,到秦漢時期的雄渾壯麗,再到唐宋時期的風韻雅致,以及明清時期的精致細膩,每部作品都在舞臺上得到了精彩呈現。在光影的交織下,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絢爛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令觀眾仿佛置身于那悠長的歲月長河之中,共同感受著時光的流轉與文明的傳承。
廣西藝術學院以民族文化根基為立足點,秉持樂器活態化傳承的理念,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全力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音樂會的主角羊角鈕鐘,是戰國至西漢時期盛行于我國南方及越南北部的古老青銅樂器,常與銅鼓搭配使用,堪稱嶺南地區文化瑰寶。其外形呈半截橄欖形,上窄下寬,頂部裝飾有羊角狀鋬鈕,鐘體或為素面或鑄有精美紋飾。作為打擊樂器,它音色清脆明亮,在古代常用于祭祀、宴飲等場合,兼具音樂與禮器的雙重功能,象征著權力與財富。現存于廣西藝術學院的羊角鈕編鐘是全國首套研制品,2014年由我校陳坤鵬教授與其團隊共同研制而成。此套鐘選擇了具有廣西民族鮮明特色的樂音體系,并以“牛馬豬羊雞鴨魚”這七個和壯族農耕文化密切相關的古壯字,作為樂器音名的銘文,擁有32面銅鐘,49個音高,音色圓潤,磅礴大氣。
音樂會上演了15部作品,按照朝代的先后進行排序,形式別出心裁。可以看出項目負責人覃鋒達副教授在作品選擇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指揮家與羊角鈕鐘演奏家以及其他演職人員都不辱使命地將每部作品所描繪的朝代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音樂會現場座無虛席,掌聲如雷鳴,在由育新學生交響樂團演奏的 “金鐘迎新年·大地回春”后,音樂會圓滿結束。
一、先秦
三皇五帝,九州肇基,人聚成邑,邑聚成邦。夏商周序,華夏“開端”,生生不息,禪讓稱王。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群賢熙熙,各顯其長。小共大共,下國《駿厖》,縱橫捭闔,從容無疆。
本場音樂會以《羊角鈕鐘主題曲》與《銅鼓與打擊樂》拉開序幕,作曲家覃鋒達與文子洋巧妙地將羊角鈕鐘與各類民族樂器相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音樂語言。羊角鈕鐘的清脆明亮與銅鼓的激昂震撼相互碰撞,開篇的羊角鈕鐘所奏出的C-G-D-E、C-G-C-D仿佛是歷史的回聲與現代的律動在對話,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的長廊,回溯到那個青銅禮器盛行的古老時代。張晉菲、劉銘宇、唐瑭等演奏家們精準地把握著羊角鈕鐘的音色與節奏,每一次敲擊都如同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故事,讓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祭祀大典或是盛大的慶典之中,感受著那份莊嚴肅穆與喜慶祥和的氛圍。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聽覺體驗,在作品營造的意境中感受羊角鈕鐘音色的清脆空靈余韻綿長,是民族樂器與古老的羊角鈕鐘在新時代交融的體現。
接下來的為夏商周時期所作的《開端》更是將觀眾帶入了華夏文明的源頭。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文子洋以羊角鈕鐘為核心,搭配塤、牛角號、笙、琵琶、古箏、中阮、二胡等傳統樂器,營造出一種遠古洪荒的神秘意境。音樂響起,羊角鈕鐘的音色如同從遠古傳來的呼喚,引領著其他樂器一同奏響生命的贊歌。塤的低沉、牛角號的雄渾、笙的悠揚、琵琶的靈動、古箏的清脆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讓人仿佛看到了先民們在廣袤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的場景,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特邀馬骨胡演奏家陳坤鵬的加入,更是為音樂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民族風情,他以精湛的馬骨胡演奏成為了矚目的焦點,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贊譽,同時也讓整首作品更加豐富多彩,令人回味無窮。
為春秋戰國時期所創作的《駿庬》則展現了那個思想碰撞、文化繁榮的輝煌時期。作曲家張澤藝副教授,她巧妙地將編鐘音樂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以“駿庬”為題,傳達出春秋時期宏大而淳厚的文化特質。音樂中,羊角鈕鐘的清脆與羊角鈕鐘的明亮交相輝映,如同那個時代眾多學派爭鳴的聲音在空中回蕩,儒、道、墨、法等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天空。音樂結構嚴謹,民族特色鮮明,竹笛、簫、笙等樂器的加入,更是為音樂增添了一份靈動與詩意,展現了作曲家對音樂材料的精心處理和對作品整體構思的把控。同時張澤藝也成功地將《詩經》中的儒家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現給了當代的聽眾,讓人仿佛看到了諸子百家在講壇上揮斥方遒、辯論不休的場景,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知識的渴求與對真理的探索。


二、秦漢與三國
后至秦時,長城埋骨,秦川往復,催馬戰鼓。《三秦天下》,兼收并蓄,文化一統,定鼎千古。《海路之形》,舟楫耕海,漢代絲路,遣使南航。秋風蕭瑟,白云飛散,《秋風辭》兮,歲月何堪!三國鼎立,高城危坐,《隆中小酌》,對酒當歌。
《三秦·天下》以秦腔為創作素材,將秦地的風土人情與華夏文明的基石完美融合。作曲家白超副教授巧妙地運用竹笛、笙等樂器,搭配羊角鈕鐘與打擊樂,展現出秦人秦調秦風的獨特魅力,讓人聯想到八百里秦川往復、大略宏圖。在音樂開始部分與中間部分都出現的羊角鈕鐘獨奏更是給觀眾無限遐想,竹笛的高亢激昂如同秦軍戰馬的嘶鳴,笙的悠揚婉轉則如同秦地人民的歌聲,而羊角鈕鐘的清脆明亮則如同秦朝統一六國的號角,響徹云霄。整首作品氣勢磅礴、震撼人心,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統一的帝國,感受到了秦朝的強大與輝煌,以及秦地人民對于民族氣節的堅守與傳承。
漢朝的篇章分為兩個部分,《海路之形》與《秋風辭》。《海路之形》以海上絲綢之路為創作背景,作曲家陳威巧妙地將古樸的旋律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描繪出漢代古海上絲路的繁榮景象。音色與音響的現代技法處理又極具可聽性,主題處理構思精妙,環環相扣,使聽眾仿佛置身于古絲路港口。音樂中,簫的悠揚如同海風輕拂,琵琶的靈動則如同海浪拍打著船舷,而羊角鈕鐘的清脆明亮則如同遠方的燈塔,指引著航船前行。特邀古琴演奏家艾鵬飛的加入,更是為音樂增添了一份古典的韻味,讓人仿佛看到了漢武帝時期海上交通的繁忙與繁榮,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與智慧。《秋風辭》則是根據西漢武帝劉徹的同名詩詞創作而成。作曲家朱慧副教授以倒序的方式,將詩中的情景逐一帶入音樂之中,分別是悲嘆歲月流逝、歌舞盛宴、擊鼓奏樂、飲宴汾河四部分。音樂起始,竹笛的凄婉如同秋風蕭瑟,古箏的清冷則如同鴻雁南歸,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氛圍。隨后,音樂逐漸變得激昂,大阮的渾厚與打擊樂的震撼如同樓船中的歌舞盛宴,展現了漢武帝的豪邁與壯志。打擊樂與竹笛的聲音巧妙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聽覺體驗。
《隆中小酌》以三國時期諸葛亮隱居隆中的生活為靈感,作曲家倪辰康博士后巧妙地將羊角鈕鐘、竹笛、琵琶、古箏等樂器相結合,營造出一種恬淡閑適的田園氛圍。音樂開始時的深藍色燈光營造一種古樸幽遠的氛圍,琵琶頗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而后羊角鈕鐘的清脆如同山間清泉,竹笛的悠揚則如同林間鳥鳴,而羊角鈕鐘與竹笛以及古箏的合奏則如同與友人對酌時的歡聲笑語,表現一種超越時空觸及靈魂的純凈之音。整首作品意境深遠、韻味悠長,讓人仿佛看到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的生活,感受到了他淡泊名利、胸懷天下的哲人氣質,以及那個時代文人雅士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三、隋唐與宋明
后至隋唐,流光玉壺,千官肅事,萬國朝宗。鐘靈毓秀,水窮《云起》,詩酒年華,自知獨往。汴京一夢,鳳管鸞笙,才子佳人,層出不窮。《雪景寒林》,漱冰濯雪,行之《入畫》,天地共鳴。幾度王朝,崇麗威靈,翰林風骨,再續新章。朝代更迭,容古納今,韜光逐藪,未曜含章。
代表隋唐時期的《云起圖》以田園詩人王維的詩作“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為創意來源。作曲家張智軍副教授巧妙地將西安鼓樂的旋律與唐大曲的漸變韻律結構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詩意盎然的音樂意境。作品擷西安鼓樂之旋律韻片進行展衍,融“散-慢-中-快-散”之唐大曲漸變韻律結構全篇,調器樂韻腔之器質。竹笛的悠揚如同行云流水,笙則如同云起時的變幻莫測,而羊角鈕鐘的清脆明亮則如同詩人在水窮處的豁然開朗。二胡與中阮的加入,更是為音樂增添了一份古典的韻味,讓人仿佛置身于唐代的田園之中,感受著那份寧靜與詩意,以及那個時代文人對于自然與人生的感悟。
《雪景寒林圖》則是根據宋代畫家范寬的同名畫作創作而成。作曲家張瑩副教授以音樂為媒介,巧妙地融合技術與藝術、理性與感性、動與靜,每個音符的起伏與節奏的轉換,展現了民族樂器獨特的韻味。并試圖用揚琴奏出細膩、多變、明暗相交的音響,用以描繪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板橋寒泉,揚琴的清脆如同雪花飄落,細膩的音色則如同寒林中的枝葉,明暗相交、層次分明。整首作品意境幽遠、寧靜致遠,讓人仿佛看到了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的壯麗景象,感受到了那份靜謐、寒寂的意境,以及宋代文人對于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與深刻感悟。

《入畫》以簡約的創作理念,讓音樂在靜謐中產生新的生長動力,贊美“真、善、美”的美好存在。作曲家張昕副教授巧妙地將羊角鈕鐘與古箏、打擊樂等樂器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音樂意境,整首作品跌宕起伏,有著豐富的變化。古箏的悠揚如同畫卷中的山水,羊角鈕鐘的清脆明亮則如同畫卷中的點睛之筆,而打擊樂的節奏則如同畫卷中的生動氣韻。特邀古箏演奏家劉樂的加入,更是為音樂增添了一份專業的藝術魅力,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壯美的畫卷之中,感受著那份跌宕起伏、壯美又平凡的畫中人生,以及明代文人對于藝術與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四、清與當代
但觀今之盛世,可游肆間,《柵欄》熙攘,百貨駢闐,煙火人間;可會良朋,高山流水,《長亭古道,芳草新》矣;可游天地,林泉響韻,《窈窕山水》,遠黛千里;《鐘鼓樂升平》,氣勢磅礴,為盛世之音。今時序更替,萬象更新,陽和啟蟄,品物皆春。斗轉星移,萬物乾坤,金聲玉振,《大地回春》。
《大柵欄》以清朝中期北京大柵欄街區的繁華景象為創作背景。北京土話雜糅了北方卷舌音,時常有“吃字”“吞音”“變調”等特征,民間口耳相傳地將大柵欄這個地名讀作“大石濫兒”充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韻。作曲家王亞明博士巧妙地將羊角鈕鐘與管子、大阮、板鼓等樂器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市井生活的熱鬧氛圍。音樂中,管子的悠揚如同叫賣聲,大阮的渾厚則如同車水馬龍的喧囂,而板鼓的節奏則如同人們的腳步聲。特邀三弦演奏家劉俊男的加入,更是為音樂增添了一份京味兒,讓人仿佛置身于大柵欄街區,感受著那份繁華與煙火氣息,以及清代京城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當代”篇章分為兩個部分,《長亭古道芳草新》與《鐘鼓樂升平》。《長亭古道芳草新》以江南絲竹傳統曲目《老六板》和美國作曲家約翰·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主題音調為創作素材。作曲家邱玉蘭副教授巧妙地將這兩首具有歷史年代印記的音樂主題融合在一起,折射出那個歷史時期獨特的文化氛圍,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西方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作品分為四個主要部分,以“起承轉合”結構原則進行發展。前奏中時隱時現的“送別”主題,試圖打開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第一部分“起”表現民國時期江南地域的風骨滄桑和詩意浪漫;第二部分“承”以編鐘的碰撞表現歷史的年輪急促向前翻滾碾壓而過的踏步聲,弦樂四重奏的和聲進行象征著新民主主義思想脈搏的跳動;第三部分“轉”以快速流動且強而有力的音型表達自強不息、頑強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第四部分“合”是樂曲的尾聲,再現“送別”主題音調,象征歷史的輪軸將繼續向前翻滾,離別這個時代走向下一個勝利輝煌的年代。
間奏曲《窈窕山水》作曲家覃鋒達以廣西山水為靈感,用音樂描繪出如畫、如歌、如歲月的廣西山水,試圖呈現出大自然孕育的動與靜,令人向往與陶醉。大提琴與鋼琴的搭配,為音樂增添了一份深情與厚重,作曲家充分利用鋼琴“水”的特點,使碧波蕩漾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靈巧的上下琶音彈奏烘托著大提琴的深沉,大提琴的旋律線也如敘事般娓娓道來,表現出大提琴的歌唱性特征,作曲家在聽眾的眼前精細地刻畫了山水如歌的景色,讓人仿佛置身于廣西的山水之間,呈現出“山深幽徑通仙境,水靜清波映玉宵”的獨特審美情趣,讓聽眾感受著那份寧靜與美好。
《鐘鼓樂升平》則是作曲家劉鵬副教授專為廣西特色打擊樂器羊角鈕鐘與雙管交響樂隊創作的作品。作品融合了現代交響樂的宏偉氣勢與羊角鈕鐘獨特的音色,旨在展現盛世中華下的民族團結與文化自信。羊角鈕鐘音色清脆明亮,節奏分明,承載著廣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未來的祝福。在作品中,羊角鈕鐘與樂隊緊密相融,共同譜寫出氣勢磅礴的旋律,象征著中華大地的繁榮昌盛。作品分為三個逐步推進的部分:第一部分以強勁的鼓樂為引入,展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部分則通過吟誦式的旋律,歌頌人民的勤勞與質樸;第三部分全樂隊以激昂的合奏將氣氛推向高潮,謳歌盛世中華的輝煌與和平,表達對未來的無限期許。
在音樂會的尾聲,“金鐘迎新年·大地回春”作曲家覃鋒達副教授以金鐘鳴響,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人民安康為主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羊角鈕鐘的清脆明亮與交響樂團的激昂震撼相互交織,如同春天的使者,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帶來了生機與希望。這首作品不僅是一次對羊角鈕鐘藝術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精彩碰撞,整首作品氣勢磅礴、震撼人心,讓人在音樂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以及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當整場音樂會結束,余音繞梁,經久不息,仿若那羊角鈕鐘穿越時空的低語仍在回蕩。觀眾們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古老與現代交織的氛圍中,久久不愿離去。此次音樂會不僅讓羊角鈕鐘這一上古樂器重新煥發生機,更成為了一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為古老的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人們深刻感受到音樂跨越時空的魅力,以及先人們智慧結晶的不朽價值。

結語
此次“金鐘和鳴——2025羊角鈕鐘主題新年音樂會”宛如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它不僅讓羊角鈕鐘這一沉睡已久的古老樂器在現代舞臺上重煥生機,更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致敬與創新演繹。音樂會以音樂為筆,勾勒出從先秦到當代的華夏文明畫卷,讓觀眾在音符的流轉中觸摸歷史的脈搏,感受文化的溫度。這不僅是對羊角鈕鐘藝術價值的深度挖掘,更是對文化傳承與創新路徑的積極探索。它啟示我們,古老的文化并非塵封的遺跡,而是可以跨越時空,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的鮮活存在。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思維,去挖掘、傳承和弘揚那些深植于民族血脈中的文化瑰寶,讓它們在歲月的長河中持續閃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的文化動力。
覃廣周 一級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館長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