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無錫,隨著工商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米碼頭、布碼頭逐漸形成,戲碼頭、書碼頭也逐漸興盛起來。戲館、書場常常設在橋堍、水墩上以便市民們看戲、聽書。二十世紀初,隨著滬寧鐵路的開通,無錫人到上海觀光游覽、觀看各類演出(特別是京劇)越發(fā)方便了。自車站通往無錫城區(qū)的道路逐步形成鬧市,過往的旅客增多,新興的馬路兩側(cè)開設了多家旅館、客棧以及飯店,供市民和旅客娛樂的演出場所也越來越多。二三十年代,書場、戲院、游樂場、電臺等演出場所有的延續(xù)聽書和喝茶的雙重功能;有的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逐步改造擴展,具有了播放電影和舞臺表演的兩種功能;有的應城市各個階層的需求而創(chuàng)建,具備了綜合娛樂的功能。它們共同構成了民國時期無錫城市公共娛樂空間和音樂文化傳播場域,勾勒出了特定時期無錫城市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樣貌。
一、集聽書、喝茶于一體的書場
清道光年間,無錫寺頭鎮(zhèn)的楊廳茶園首先接納說唱藝人演唱,至清咸豐、同治年間,宜興張渚鎮(zhèn)的岳陽樓茶社、無錫城中公園的迎園茶社、江陰城中的二侯書場等先后開業(yè),方始延請藝人進場演出。此后城鄉(xiāng)各茶園相繼仿效,既賣茶又說書,這種茶、書兼營的演出場所,即為茶樓書場。
20世紀20年代,無錫城區(qū)先后開業(yè)的茶樓書場有三十余家;無錫郊區(qū)、江陰、宜興的農(nóng)村集鎮(zhèn)茶館也大多辦起了茶樓書場。這些茶樓書場有藝人就說書,無藝人就賣茶,開歇頻繁,大多不雇職工,以演唱評彈、因果和坐唱灘簧為主。20世紀30年代前后,評彈進入全盛時期,書場發(fā)展較為迅速,幾乎每個集鎮(zhèn)都有書場,業(yè)務甚為興旺,書場開始雇傭職工。據(jù)1935年5月出版的《無錫概覽》記載,1935年無錫城區(qū)有書場二十家,共有座位3072個,雇用職工三十余人。抗戰(zhàn)淪陷期間,無錫城內(nèi)先后開業(yè)的書場僅迎園、蓬萊、同羽春等十余家,江陰和宜興城內(nèi)不到十家,而農(nóng)村集鎮(zhèn)及一些自然村的小茶館則較為興旺,大多延請因果(道情)、坐唱藝人演出。抗戰(zhàn)勝利后,書場業(yè)又開始興旺。1948年無錫城內(nèi)有書場十六家,江陰、宜興城內(nèi)均有書場近十家。
(一)吟春書場
吟春書場位于無錫市中山路389號,于清同治13年(1874)由毛樂惠創(chuàng)辦,是無錫市第一家“百年書場”。吟春書場初名迎園書社,開設于迎迓亭,書、茶兼營,有近百座位,均為木條長凳,并設八仙方桌。1929年其孫毛子俊繼業(yè),移址大市橋青果巷12號,稱迎園書場,專營說書。書場為三間民居客廳,書臺前設“狀元臺”,有一百二十余座位,雇職工一人,演日、夜兩場。1944年1月,著名彈詞演員周玉泉在此彈唱的《文武香球》及《玉蜻蜓》曾轟動一時。1946年遷址(現(xiàn)大世界影城),座位擴至四百余座,雇職工四人。1956年公私合營改名為迎春書場,1961年易名吟春書場,后更名為春雷電影院,1978年6月恢復吟春原名,1982年改建為立體電影院,兼營評彈,1994年因城市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吟春書場原址被拆除并擴建為高層大廈,百年書場至此消失。
(二)清園茶社
清園茶社位于無錫市北門蓮蓉橋堍壇頭弄43號。清光緒24年(1898)由孫志培開設,磚木結構房屋,有五十余座位,書、茶兼營。1930年轉(zhuǎn)讓經(jīng)營,增至一百余座位,雇職工三人。當時壇頭弄與游山船浜一帶商店林立,游客眾多,熱鬧異常,因此生意十分興旺,每日演出評彈日、夜兩場,不說書時即賣茶。著名評彈演員“描王”夏荷生曾在此彈唱《描金鳳》,每場座無虛席。
(三)長樂書場
長樂書場位于無錫市壇頭弄20號,1922年3月開業(yè),有一百余座位,雇職工兩人,場內(nèi)按茶館形式中間設書臺,周圍安放方桌及長凳,供聽眾喝茶聽書。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無錫時,書場被燒毀。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造房復業(yè),樓上為書場,樓下為浴室,有三百個座位,職工增至六人,設備仍保持茶館式樣。50年代,著名揚州評話演員王少堂及其女王麗堂曾先后在此獻藝。1956年公私合營后書場停業(yè),改營旅社。
(四)蓬萊書場
位于無錫觀前街83號的蓬萊書場,于1932年開設,雇有職工兩人,磚木結構房屋,場內(nèi)設備簡陋,有座位兩百三十個,全是長條木凳,每日下午、晚上開書兩場。1956年5月公私合營后遷至公園路福安戲院原址,由政府撥款修葺改建無錫市第一家國營書場,改稱橫云書場。座位擴至五百余座,實行對號入座,江浙滬著名評彈演員都曾來此演出過。1960年10月改為新聞電影院,1961年恢復書場,1965年7月因調(diào)整全市書場布局而停業(yè)。
(五)梁溪書場
梁溪書場由青年作家蔡蘭言、華耀麟等創(chuàng)辦,于1836年大年初一(2月27日),在無錫書院弄南首無錫國貨商場原址開業(yè),能容聽客六七百人,實行憑票入場,可以預售。“說唱時間為每日下午二時至四時,售價為銅元二十枚,并有香茗奉送。”開幕邀請了兩位當時江南一帶的大響檔:以彈詞演唱為主、有“描王”之稱的夏荷生和以評話表演為主、人稱“活關公”的黃兆麟。當時無錫幾家商業(yè)電臺如時和電臺和日新電臺等,反復播送夏荷生灌制的唱片,造足了聲勢。
二、兼有表演和播映兩棲功能的戲院
兩棲型演出場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應市場的需求,從茶樓戲園轉(zhuǎn)向電影經(jīng)營的戲院,如慶升戲院等;另一類則是新建的電影院,兼有演戲的功能,比較突出的有無錫大戲院和中南大戲院。
(一)慶升戲園
民國初期,傳統(tǒng)戲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了新的發(fā)展,觀眾對觀演空間有了更高的要求,舊式表演戲曲的場域從“茶園”轉(zhuǎn)變?yōu)椤皯驁@”“戲院”。 具有代表性的戲院多借鑒國外劇院的設計及服務理念,觀演空間更舒適。以慶升戲園為例,最初慶升戲園是一家專門演出京劇的場所,后來由于電影業(yè)的發(fā)展和京劇票房的逐漸衰退,為了適應市場需要和觀眾需求,慶升戲園在1926年改組為無錫大影戲院,以放電影為業(yè),后應市場的需求又改稱為慶升戲院、大陸戲院、慶升戲園。1936年2月18日,聘麒派做工老生楊寶童受邀在慶升戲院開鑼,2月15日《錫報》四版在慶升戲院當日演出節(jié)目信息中預告了“楊寶童現(xiàn)已來錫靜養(yǎng)兩天,吉日登臺”的字樣。1936年2月28日慶升戲院在原來演出京劇的基礎上,加入美國紐約歌舞團特別節(jié)目,直至當年3月2日結束。
(二)無錫大戲院
1931年2月14日由《錫報》主編吳觀蠡出資建造的新型電影院“無錫大戲院”在無錫公花園(今城中公園)落成,有座位七百多張,舞臺比較寬敞,通風設備也不錯。落成當天由明星公司的女星蝴蝶親臨主持開幕式,并播映了她主演的電影《一個紅蛋》以討口彩。無錫大戲院實力較強,與當時的明星、聯(lián)美電影公司簽訂合同播放最新電影,所播映的《紅蓮寺》《荒江女俠》等影片轟動一時。除了國產(chǎn)片,無錫大戲院還放映外國電影,如范朋克的《蕩寇》、卓別林的《馬戲》等。另外無錫大戲院還曾請了張冶兒、易方朔等滑稽文明戲劇團和歌舞團前來無錫演出。
(三)中南大戲院
中南大戲院是無錫第一家按放映電影、演出戲劇兩用要求建筑的戲院,位于無錫映山河口。中南大戲院于1931年創(chuàng)辦,有座位一千多個,擁有新型的寬大銀幕,設備完善,設有樓座,舞臺兩側(cè)上方設有包廂。中南大戲院的舞臺是大型的電動旋轉(zhuǎn)舞臺,后臺空間較大,適合當時上海盛行的京劇機關布景連臺本戲。沒有戲劇表演的時候,就以播放電影為主。中南大戲院也是當時無錫檔次最高的電影院,與聯(lián)華、天一等電影公司簽訂有合同,經(jīng)常播放最新國產(chǎn)片;進口電影則與派拉蒙、福克斯等公司簽訂合同,專放有聲電影。中南大戲院除演出京劇和放映電影外,評劇紅角白玉霜也來此演出過。白玉霜的演唱委婉動聽,深受無錫觀眾的歡迎,賣座也非常不錯。
除了上述影戲院外,還有新光大戲院、光明劇院、中央大戲院等劇院在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辦,傳播了電影和戲曲藝術,豐富了錫城市民的娛樂生活。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無錫淪陷。中南大戲院被燒毀,慶升戲園停業(yè),無錫大戲院偶有京劇演出,光復門外東新路新開的中東大戲院有京劇演出。其他如中央大戲院、泰山戲院、南京大戲院、金城戲院、三星戲院等主要演出常錫文戲和滑稽戲。抗戰(zhàn)勝利后,主要以表演常錫文戲和滑稽戲為主。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大戲院恢復戲曲表演。
三、 容納多種音樂表演類型的游樂場
民國時期無錫比較著名的綜合性演出場所有開設于東新路口的大世界游樂場,坐落在通運橋南堍通運路和東梁溪路的拐彎處的新世界游樂場以及火車站西通勤路口的大新世界。其中最有影響的游樂場是1916年3月開業(yè)的“新世界游樂場”。
(一)新世界游樂場
新世界游樂場是一幢由上海德和洋行設計建造的五層洋房,其中二、三層分設十多個小劇場,同時演出的有申曲、蘇灘、滑稽、文明戲、魔術、甬灘、常錫文戲、歌舞等,其中以京劇演出最多。各劇種中一些名角如申曲演員筱文濱、蘇灘演員王美玉、滑稽戲名角張冶兒、易方朔等都來此演出過。京劇名角來的最多,有“東皇”孟小冬、金鳳仙、筱春寶、筱云甫、吳蓮英、吳金壽、小劉鴻聲等。新世界游樂場四、五層為茶室和旅館,頂層為屋頂花園,可賞景、喝咖啡,設有影劇院、書場、露天劇場,并備有升降電梯。可以說新世界游樂場是當時無錫城內(nèi)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和娛樂場所。1937年,新世界游樂場毀于日軍戰(zhàn)火。
著名京劇老生孟小冬曾前后三次來錫獻藝,并在錫唱紅,前兩次均在新世界屋頂花園唱響。第一次于1919年3月至5月期間,其時孟小冬只有12歲,共演出了68個夜場,演出劇目有《空城計》《逍遙津》《托兆碰碑》等,一炮打響;同年7月孟小冬二度來錫,雖然適逢錫城遭遇“虎疫”,但絲毫不影響觀眾的熱情,在長達110天的演出中,新世界屋頂花園照樣天天滿座,熱鬧非凡。
另外著名京劇老生周信芳(藝名“麒麟童”)于1919年5月15日至6月13日也曾在新世界屋頂花園演出。“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于1922年1月,以“白牡丹”的藝名在無錫新世界屋頂花園演助賑戲兩天,表演劇目有《天女散花》《麻姑獻壽》等。
(二)大世界游樂場
20世紀30年代較為突出的是東新路口的大世界游樂場,1936年6月21日開業(yè)。該游樂場由鷓鴣廳、鳳凰廳等組成、各個廳同時演出的文藝類型有京劇、蘇灘、歌舞、雜技、滑稽戲、電影等等。其中鷓鴣廳最為宏偉壯觀,備名花清唱;鳳凰廳備美少女歌舞團歌舞,亦佳。該游藝場附設五六個點心店及飲冰室等。京劇場即在慶升戲園舊址,與大世界開通相連。
除了以上的演出場所外,還有喜春街老戲館弄開設的景先戲園,周山浜的暢園戲館,通惠路的中國大戲院,萬巷上的泰山大戲院,長康里的金城大戲院,中正路的南京大戲院,光復門內(nèi)圓通路口的新光鐸記舞臺。
四、空中劇場:廣播電臺
抗戰(zhàn)之前,無錫的廣播事業(yè)頗為發(fā)達。1932年勝利教育學院廣播電臺成立,后有國泰、日新、時和、世富等五家電臺陸續(xù)成立。這些電臺紛紛聘請上海、蘇州的彈詞、滬劇、歌舞、平劇等名家到電臺演唱。如據(jù)《錫報》1936年3月7日“小播音臺”欄目記載:北平電臺每晚十時起播送平劇“周波940”,該晚節(jié)目是中和園程硯秋、王少樓、程繼先、俞振飛、侯喜瑞等合演的《青霜劍》,時和電臺因與北平電臺周波相似,晚十時后停送原有節(jié)目,以便戲迷收聽平劇。1936年10月3、4日時和電臺轉(zhuǎn)播北平電臺播送吉祥戲院全國名伶合演的義務戲會串,劇目有李多奎的《長壽星》,劉宗楊《夜奔》,荀慧生《文章會》,尚小云與小翠花的《得意緣》《下山》,梅蘭芳《女起解》,程硯秋與譚富英的《武家坡》,以及楊小樓、梅蘭芳、郝壽臣的《長坂坡》。電臺播送的名伶演唱以及名伶?zhèn)兊綗o錫的表演,極大提高了無錫市民的京劇欣賞水平,培養(yǎng)了大批水準較高的京劇票友,為京劇在無錫以及江南一帶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述這些無錫的電臺,一類是非營利性質(zhì)的,如無錫教育學院創(chuàng)辦的電臺主要以民眾教育、經(jīng)濟節(jié)目為主。一類是由商業(yè)機構支持創(chuàng)辦的營利性質(zhì)電臺,設備較好,以娛樂節(jié)目為主。
綜上所述,近代隨著無錫工商業(yè)的繁榮,評彈、戲曲、電影等演出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城市市民審美需求的變化,書場、戲院、游樂場、廣播電臺等演藝場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近代城市娛樂空間的擴張、競爭和興替的過程,為城市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反映了特定時期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樣貌。
本文系江南大學第二批通識教育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音樂文化與美育(一):中國音樂的審美與鑒賞”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梁溪書場將開幕》,《錫報》1936年1月20日,第4版。
[2]《時和今晚轉(zhuǎn)播平劇》,《錫報》1936年10月3日,第4版。
李曉春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徐晟冕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