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的勞動歌曲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民族危亡之際,與反法西斯斗爭有著內在聯系,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要歷史節點,回顧分析聶耳勞動歌曲的創作具有深遠意義。作為聶耳以勞動生活為題材創作的經典歌曲《大路歌》猶如一把銳利的藝術手術刀,精準剖析了舊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困境,更以極具感染力的音樂語言與文學表達,奏響了勞動群眾反抗壓迫、追求解放的時代強音。歌曲以筑路工人的艱辛勞作與不屈抗爭為敘事核心,將勞動場景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既深刻展現了革命音樂扎根生活、服務人民的創作理念,又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在壓迫中覺醒、在苦難中抗爭的精神品格。
一、聶耳及其勞動音樂
1.聶耳生平概述
聶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原名聶守信,號子義(或紫藝),中國人民音樂家。上小學時就顯露出對音樂的興趣和才能,1930年來到上海,后考入黎錦暉領導的“聯華歌舞學校”,做了一名樂隊練習生,打開了聶耳的藝術視野,豐富了聶耳的創作生活。1931年,隨著“九·一八”“一·二八”事變接連爆發,他覺悟到不能只沉醉于自己個人的藝術前途,“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的問題開始萌生[1]。1932年先后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聯華影片公司,正式開始為電影或戲劇配樂、插曲等進行音樂創作的生涯[2]。在這兩年多時間,他不但創作了《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民族器樂合奏曲,還創作了《揚子江暴風雨》(含4首插曲),30首話劇、影片主題歌、插曲等共計35首歌曲作品[3],這些以電影戲劇為體裁創作的歌曲,體現了他圍繞抗日救亡題材為重心而寫作的特點,不但塑造了許多鮮明獨特的音樂形象,而且善于民族風格的運用,巧妙汲取民間音樂養分,突破固有音樂表現形式,追求藝術形式的創新,將音樂在抗日救亡中的作用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境界,因此被譽為“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2.聶耳勞動歌曲創作特點
聶耳的歌曲可以以體裁劃分為齊唱群眾歌曲、獨唱抒情歌曲、兒童歌曲三大類[4]。在齊唱群眾歌曲中,又可以根據不同題材劃分為抗日救亡題材、勞動生活題材兩大類。聶耳的勞動歌曲指的就是以中國工農群眾勞動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的齊唱群眾歌曲,代表作有《開礦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打磚歌》《打長江》等。
首先是“民族性”。聶耳的勞動歌曲非常注重民族風格的結合,在創作上力求與群眾息息相關,反映人民的勞動生活,揭示人民的內心世界,例如《大路歌》《打長江》吸取了勞動號子的音調來創作,反映了工農群眾團結斗爭、勇往直前的偉大力量。其次是“創新性”。在勞動歌曲的創作手法上也凸顯了他的別具一格,例如旋律雖然簡潔單一,但是旋律動機貫穿全曲體現統一,《碼頭工人》中“5·6 7”正是如此;再如,為了適應號召性、革命性的創作特點,善于使用非方整性的曲體結構,利用短小樂句、巧用休止符使得音樂富有節奏感和動力,《開路先鋒》中“對準了他轟”“我們,我們是開路的先鋒”就是短句和休止的結合,《開礦歌》更是運用了大量的休止符;又如,為了適于勞動人民傳唱,旋律多用級進,伴有小幅度的跳進,使歌曲既具有流暢性又有一定的起伏變化,這些創作手法使他的勞動作品個性十足。最后是“時代性”,聶耳勞動歌曲的題材內容緊扣社會現實,反映了抗日救亡和抗戰下民眾的生活,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二、《大路歌》創作背景分析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加劇,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救亡圖存成為時代最強音。在電影界,能夠符合新的時代現象,滿足人民群眾真實訴求的左翼電影代表著當時電影發展的最新方向。《大路歌》為左翼電影《大路》主題曲,該電影是中國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描寫工人階級的影片[5],講述了筑路工人為祖國修建公路英勇獻身的故事。
(一)電影創作背景分析
1933年被傳統電影史研究稱為“左翼電影年”,光是明星影片公司在這一年拍攝的“左翼的和在左翼影響下的影片”就有22部之多[6]。1934年由聯華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大路》正產生于左翼電影為中國主流電影的時代。除了電影產量增多,電影技術在此時也產生質的飛躍,即無聲電影開始過渡到有聲電影。導演兼編劇孫瑜抓住時機,借有聲電影為媒介,將孕育多年的《大路》作為描繪勞苦大眾的表達窗口,謳歌勞動者的辛勤,抒發勞動者的情感。結合當時的政治要求和常識,劇本臺詞應避免違禁字樣[7],比如不能出現“日本帝國主義”“抗日救亡”等,為了更貼切地反映主題,需用電影音樂進行暗示。在完成電影劇本之后,導演孫瑜與詞作家孫師毅、安娥共同合作創作歌詞,又邀請左翼電影工作的骨干成員聶耳、任光為電影音樂作曲,還挑選了一批“能歌能演”的名演員配合出演,如金焰、韓蘭根、黎莉莉、陳艷艷等,最終將《大路》攝制成一部反帝抗日配音歌唱片。1935年元旦,在上海全城大戲院首映成功。
(二)曲作者創作背景分析
突出的時代背景和寶貴的個人經歷成就了聶耳的音樂創作。民族危機的殘酷現實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和社會責任感,促使他使用音樂作為武器,喚起民族的覺醒和抗爭意識。更為重要的是,出身貧寒的他對底層人民的苦難有著深刻的同情和體會。他于1930年在上海黃浦江碼頭邊的“云豐申莊”擔任店員,這里從早到晚苦力成群,眼見終日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勞動人民,是他創作《大路歌》的靈感來源。為了真實體會勞工們的艱難困苦,他還去上海江灣筑路工地與工人們一起勞動,實地感受筑路工人的勞動生活。這為歌曲素材的把握提供了真實的創作情境,使得作品在傳唱時更為深入人心,更能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認可,從而成為鼓舞人民斗志的戰斗號角。《大路歌》創作完成后,聶耳便與導演孫瑜、電影主角金焰會面,一同探討試唱,認為唱詞“背起重擔朝前走,自由大路快筑完”處更需“民族味”而稍作改動,其余保持原稿不變。[8]
三、《大路歌》的本體分析
(一)歌詞分析
在歌詞結構上突出兩個特點。首先是“簡單”,《大路歌》歌詞沒有復雜的段落劃分和敘事層次,采用一氣呵成、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表達,這種“簡單”的結構符合大眾口口相傳的需求,便于勞工人民記憶及傳唱。其次是“重復”,其中“大家努力一齊向前”“大家努力一齊作戰”等語句在歌曲中重復出現,起到了強調的作用,體現了勞動者在艱苦環境中不畏困難相互扶持努力向前的精神,具有藝術感染力。
在歌詞內容上生動描繪了筑路工人艱辛的勞動生活。歌詞開篇“哼呀咳嗬咳咳嗬咳”吸取了民間音樂的素材特點,即以勞動號子的形式,擲地有聲地描繪了勞動者的氣魄。“為了活命,哪管日曬筋骨酸”可以看出工人們勞動的危險程度,他們是底層的勞動人們,勞動的目的是為了生存活命,哪怕傷筋動骨也不能停下。“壓平路上的崎嶇,碾碎前面的艱難!我們好比上火線,沒有退后只向前”則體現工人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決心,他們通過自己的血和汗,為開辟道路而努力。歌詞最后“背起重擔朝前走,自由大路快筑完”進一步突出他們的堅毅和英勇,也寓意著他們要戰勝生活中的重重困難,走向充滿自由的慷慨大道。
在歌詞內涵方面,《大路歌》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工人階級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歌詞“為了活命,哪管日曬筋骨酸”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階級矛盾。但即使在如此不公的時代,歌詞反應了團結的重要性,這種團結奮斗的精神不僅是筑路工作的必需品,也是當時全中國人民抵抗外國入侵、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力量,以此激發無產階級革命斗志,對喚起民族覺醒、推動社會變革起到積極作用。
(二)音樂分析
1. 曲式結構分析
《大路歌》的曲式結構為無再現的單二段曲式(圖1),采用了民族五聲調式,羽調式。引子部分與尾奏部分均為八小節,兩者首尾呼應,使得全曲風格統一。引子部分的第一小節直接預示主題動機,在廣板速度的基礎上結合同音反復,奠定了作品穩重、富有力量的基調。A樂段兩個樂句完全相同,a樂句可以看作是“4+2”的組合形式,前四小節中采用螺螄結頂創作手法,后兩小節的材料來源于引子部分。B樂段由b、b'、b''三個樂句組成。b樂句是“2+4”的組合形式,以兩小節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密集型節奏進入,同樣運用了同音反復,在附點節奏襯托下彰顯強有力的推動感,隨后四小節基本上以級進的形式呈現“波浪形”旋律。b'樂句沒有采用b樂句中的兩小節十六分音符密集節奏,只以b樂句中的后四小節為材料作“同頭易尾”的改編。b''樂句也是“2+4”的組合形式,選擇了b樂句的前兩小節和b'樂句的后四小節進行拼湊。
作品采用西方單二段曲式結構,但在調式上采用民族五聲調式,體現作品“中西結合”的創作思路。從結構圖中不難看出,作品采用非方整性曲體結構進行創作,而且句式多變,長短不一,體現了聶耳創作手法的獨特性。

2. 旋法分析
從旋法上看,本曲屬于一字一音的音節式旋律,除了個別前八后十六節奏型之外,其余均為一字配一音。采用短小的動機(譜例1)貫穿全曲,通過重復、加花等手法對動機進行發展。作品引子部分具有濃郁的勞動號子風格,以勞工口號“哼呀咳嗬”開門見山,每兩小節就出現同音反復,旋律風格較為單一,具有“宣敘”風格。尾聲部分以相同的旋律織體再次出現,這樣的處理和安排使得作品更具藝術性。整首作品音域跨度為九度,旋律進行以級進為主,沒有出現音程大跳,其中A樂段旋律較為平穩,起伏不大,B樂段旋律呈現先抑后揚的趨勢,如“崎嶇”“上火線”“朝前走”均是上揚旋律,生動表現筑路工人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決心。
譜例1:

3. 節奏分析
除了引子和尾聲以穩定的八分音符為主,音樂主體則運用了大量的附點節奏,以便貼近影片劇情突出筑路情節的動力感和緊迫感,例如“為了活命”“團結一心”中的附點音符,使旋律更具活力。A樂段中螺絲結頂創作手法的運用,使得節奏型“XX X”(小字組fa、sol、la)形成強弱交錯(譜例2),富有巧思。B樂段加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相較A樂段的節奏更為緊湊,在力度、速度上也有所增加,強化了歌曲的激昂情緒。
譜例2:

綜上,這首歌曲是團結和意志的象征,是渴望戰斗和勝利的呼喊。[9]在電影《大路》中,《大路歌》在不同時段響起,均與電影情節相呼應,例如在影片開篇,《大路歌》奠定了影片堅實、悲壯的氛圍基調;在情節發展期間,《大路歌》推動情節向“工人們與敵人斗爭”的方向發展,為公路最終修建完成而工人們壯烈犧牲的結局作出鋪墊。作品生動地塑造了筑路工人的人物群像,拉近了觀影者與影片人物之間的距離,加深了觀影者對筑路工人的認識和理解。
四、《大路歌》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
音樂作品的歷史貢獻在于需要反映時代大眾的靈魂與呼聲,推動音樂發展的進程。《大路歌》其節奏有力、旋律激昂,在民族危機加深之際,如戰斗號角般激發著民眾團結奮進、勇往直前,凝聚起全民族抗戰熱情,為抗戰勝利提供精神支撐。在音樂創作領域,它打破傳統局限,融合西方音樂技法與中國民間音樂元素,形成鮮明民族風格與時代特色,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提供新思路,為推動音樂文化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音樂作品的當代價值在于回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與挑戰,凝聚社會奮進的力量與共識。《大路歌》所體現的勞動人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團結協作、戰勝困難的精神,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它提醒人們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傳承和弘揚勞動精神,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作品所蘊含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能強烈激發當代人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激勵大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拼搏奮進。
注釋:
[1]陳應時、陳玲群:《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頁。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178頁。
[3]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頁。
[4]陳應時、陳玲群:《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頁。
[5]王思思:《左翼電影音樂研究》,上海大學,2019年學位論文。
[6]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203頁。
[7]秦啟明:《“大路”拍攝前后》,《電影藝術》1990 年第5期。
[8]同7。
[9]同5。
成 軍 南通大學教授
章亞南 南通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