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琴作為一件歷史悠久、音色優美的民族樂器,在當代音樂舞臺上不斷展現出新的活力。由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聯合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主辦的“雙竹飛舞傳竹韻" " 錢潮盛京奏華章——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與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揚琴專業交流會”于2024年12月13日在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本場揚琴專業交流音樂會,匯聚了眾多優秀曲目,演繹出風格各異的現代揚琴音樂作品,既有展現傳統音韻的曲目,又有融合現代音樂元素,如爵士、搖滾風格等,展現時代氣息的創新之作,為我們研究現代揚琴的創作與演奏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本場音樂會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對現代揚琴藝術發展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探索。
音樂會所選曲目大部分為新作品,其中青年作曲家王云飛創作的有五部:《炫動江南》《山哈》《十里紅妝》《太極》《銘心》。這些作品在創作上呈現出兩大鮮明特征,一是題材的多元化拓展,取材廣泛延伸至地域文化、傳統習俗以及哲學思想等領域,賦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情感魅力;另一方面則是技法的融合創新,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技法交織,并大膽地融入多種風格的音樂元素,極大地豐富了揚琴的音樂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引領我們進一步探尋其在揚琴藝術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也為后續深入探討民族器樂創作與演奏的發展趨勢奠定了基石。
一、題材類型的多元化
在當代音樂文化蓬勃發展的浪潮下,現代揚琴作品的創作領域展現出了多元拓展態勢。創作者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創作范疇,而是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文化感知力,深入挖掘各類文化寶藏,將其巧妙地融入揚琴作品的題材之中。
1.地域文化的呈現
浙江音樂學院于海英教授攜浙江音樂學院炫動揚琴樂團為觀眾奏響詩畫江南,訴說江南風情。音樂會以一曲《炫動江南》拉開序幕。該作品以江南地區為背景,通過音樂描繪出江南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將江南的婉約與現代的活力相結合。宿英先生所屬的東北揚琴流派受到東北地區民間藝術的影響,尤其是遼南地區的皮影戲和東北民歌。其在改編《漁翁》時,也融入了這些地域文化的元素,使得樂曲不僅在技術上具有東北特色,也在情感上貼近東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以上皆體現出地域文化在揚琴創作中的運用。這種地域文化題材的選擇,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能夠喚起聽眾對特定地域的情感共鳴,同時也豐富了揚琴作品的文化內涵。
2.民族特色的挖掘
《山哈》以“畬歌”為主要素材貫穿全曲創作之中,該作品的節奏律動極富動感,通過節拍的變換讓音樂跳動、活躍,鏗鏘有力又不失靈動,生動刻畫了畬族人民勇敢、樂觀的性格特點,從不同視角展現畬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借助揚琴的演奏,畬族文化在音樂會的舞臺上得以精彩呈現,既豐富了揚琴作品的文化內涵,又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同樣具有民族特色的《十里紅妝》以浙江寧波婚嫁習俗為主題,展現了傳統習俗中的文化元素。作品通過對婚嫁場景和待嫁女子情感的細膩刻畫,傳承和弘揚了傳統文化,讓聽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傳統習俗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揚琴創作注入了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3.哲學思想的滲透
傳統哲學思想亦成為揚琴創作的重要題材來源,《太極》便是典型代表。該作品以南宋理學家朱熹為人物對象,將“太極”作為凝練朱熹理學主旨的核心元素,用音樂去詮釋太極理念下的天地萬物所蘊含的包羅萬象的極致對比、平衡、融合、相生等辯證的哲學觀,以小見大的傳遞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揚琴這一載體,將抽象的哲學思想轉化為具體的音樂形象,體現了揚琴創作在文化深度上的探索,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
這些不同題材的作品,巧妙地將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哲學思想等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之中,豐富了作品的內涵,打破了以往的創作局限,使得揚琴在音樂會中體現出多元文化魅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使揚琴這件樂器在現代音樂舞臺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創作技法與風格
1.傳統與現代技法的結合
在音樂會的曲目中,我們可以看到揚琴傳統技法與現代技法的有機融合,如《山哈》,該作品是一首將傳統音樂元素、傳統音樂創作技法與現代音樂元素、現代音樂創作技法相結合的作品。在創作技法上,傳統技法如倚音、琶音等在引子部分營造出靜謐自然的畬族農耕生活景象,輪音用于塑造幸福生活美景,撥弦、反竹增強音色表現力,這些傳統技法在現代音樂語境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力。例如,通過巧妙安排各聲部間的配合,展現出復調式音樂效果,體現傳統技法與現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同時,運用現代音樂中演奏力度變化控制音色、增強音樂張力等手段,讓傳統技法更好地適應現代音樂的表現需求。在調式上,傳統的畬族山歌調式是作品的根基,運用浙江民歌特有曲調,如貫穿始終的云和調及色彩轉換的瑞安調,多種宮調式相互轉換,充分展現畬族音樂特色。而現代音樂元素的融入,如在節奏上,以畬族山歌節奏為基礎,以獨特的一字一音均勻快速節奏為基礎,采用多種混合復拍交替出現,十六分音符旋律多次變奏,通過不同節拍、速度和音區對比,展現出現代音樂節奏的豐富性與多變性,使作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呈現出現代感,實現了傳統與現代音樂風格的結合。這種結合既保留了揚琴傳統的藝術特色,又賦予了作品現代感,滿足了當代聽眾對音樂作品突破創新的渴求。
2.爵士音樂元素的融合
音樂會中的部分揚琴作品融合了多種音樂風格元素。如《狂想曲》運用了西方的音樂體裁并以其為標題,并加入了爵士樂的元素。用民族器樂來演奏西方爵士樂素材,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進一步拓寬了揚琴的音樂表現力。該作品摻入爵士樂元素后,使其具備了輕音樂的風格,具有了和聲豐富、節奏復雜、音樂語言多變的特點。《揚琴也瘋狂》將江南音樂元素重構化運用,以當代作曲技法為基石,融合朋克搖滾、爵士等音樂風格,用來表現當代浙江的蓬勃發展與無限活力,展現美麗中國的多彩與魅力。

三、演奏技巧的展示與情感表達
在揚琴藝術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會舞臺無疑是其綻放光彩的重要場所。音樂會中的揚琴演奏特色鮮明且多元,其中最為關鍵的兩個方面當屬技巧精湛與情感詮釋。
1.高難度技巧的展示
音樂會中,演奏者們展現了高超的揚琴演奏技巧。“《狂想曲》主要突出揚琴的演奏技巧為特色,大量運用切分音突出揚琴音樂的顆粒感、節奏感。由于揚琴非常善于表現演奏快速、復雜的音樂,所以在作品中特別創作了兩個炫技性的華彩段落。”[1]在華彩段落處,王丹紅將半音階旋律放在獨奏段落處,使音樂效果聽起來更加豐滿。《狂想曲》最突出的演奏技巧是演奏竹法的改變,傳統揚琴作品中最常用的是“右竹法”,有的作品當中也涉及到“左竹法”。現代音樂比較自由、不規則,必然導致演奏的“竹序”與傳統技法相區別,在該作品中,有許多自由變換竹序的段落,例如左右竹交替、不規則竹法,另外還有雙手不同方向快速彈奏雙音、左手在十六分音符中彈奏旋律音、八度雙音大跳、同音異位、快速雙音等一些較為突出的特點。
2.音樂情感表達
優秀的演奏不僅在于技巧的展示,更在于技巧與音樂情感的融合。演奏者們在音樂會上通過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演奏,細膩地傳達了各種情感。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根據作品的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技巧來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情感。如《漁翁》中的慢板部分,演奏者于海英教授通過巧妙的擊弦,使琴弦發出輕柔、溫潤的音色,仿佛微風拂過湖面,泛起層層漣漪,營造出了一種恬靜雅逸、空靈清幽的意境。這種對音色的控制能力,不僅展現了揚琴在表現細膩情感方面的獨特優勢,更體現出于海英教授作為一位杰出演奏家對音樂深刻的理解,讓聽眾沉浸其中,感受到了揚琴音樂所蘊含的深邃內涵和無盡魅力。
成功的演奏能夠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在這場音樂會中,演奏者們通過對作品情感的深刻詮釋,使觀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無論是對江南風情的向往、對傳統文化的感動,還是對英雄精神的崇敬,都能在演奏者與聽眾之間形成情感的交流與共鳴,增強了揚琴音樂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四、對民族器樂未來發展的思考
通過對這場揚琴音樂會中揚琴創作特點與演奏特色的深入剖析,我們得以管中窺豹,不僅領略到揚琴這一樂器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獨特發展路徑,更可從中汲取靈感與啟示,進而探尋整個民族器樂創作與演奏發展趨勢,展望其在新時代音樂浪潮中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
1.音樂創作的傳承與創新
民族器樂創作在未來發展中傳承與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兩個方面。傳承意味著對傳統音樂元素、技巧和風格的珍視與保護。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學習歷代民族器樂的經典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創作手法以及情感表達。
同時,創新則是民族器樂創作保持活力和吸引力的關鍵。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從歷史故事、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等豐富的文化資源中汲取靈感。在當今多元化的音樂環境中,民族器樂創作還應積極融合現代音樂元素、理念和技術。作曲家可以借鑒其他音樂類型的結構、和聲與節奏特點,為民族器樂注入新的血液。在和聲運用上,可借鑒現代音樂的和聲理論,為傳統旋律增添豐富的色彩層次,使音樂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具現代感;節奏方面,可引入現代流行音樂或爵士音樂的節奏型,增強音樂的動感與活力;曲式結構上,可突破傳統的單一模式,采用多樂章、變奏曲式等現代結構,使作品更具邏輯性和表現力。
此外,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是創新的重要途徑。民族器樂創作可以與世界其他音樂文化相互碰撞、借鑒,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和國際視野的作品。比如將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西方音樂體裁結合,探索新的和聲與旋律,或是將傳統的民族音樂旋律與現代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相結合,營造出新穎而富有感染力的音響效果。為了促進民族器樂創作的傳承與創新,我們還需要加強對青年作曲家的培養,如設立專項的創作基金和獎項,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和探索,為民族器樂創作領域帶來新的思想和作品。
2.演奏技巧的提升
演奏是民族器樂展現魅力的直接方式。未來民族器樂演奏的發展,既需要傳承傳統的演奏技法和風格韻味,又要不斷追求更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力。
對于傳統技法的傳承,演奏者應當刻苦鉆研,深入理解每種樂器獨特的演奏技巧和表現手法。通過長期的練習和實踐,將傳統技法熟練掌握。同時,演奏者在詮釋作品時,還要注重對作品情感和內涵的理解,通過細膩的情感表達、精準的技巧運用和獨特的風格把握,將作品中的文化底蘊傳遞給觀眾,讓傳統文化在現代音樂演繹中煥發出新的魅力。在追求更高技巧的道路上,演奏者應不斷挑戰自我,嘗試突破傳統的演奏極限。例如,在速度、力度、音準等方面達到更高的精準度和控制力。此外,演奏者還應積極拓展新的演奏方式和表演形式,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如舞蹈、戲劇等,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和多元的視聽體驗。
3.教育推廣的加強
民族器樂的未來發展離不開教育推廣的有力支持。為了培養適應現代藝術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民族器樂的教育體系需不斷完善。
在學校教育上,首先,我們應將民族器樂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小學開始設置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對民族器樂的興趣和基礎認知。在教材編寫方面,應注重科學性、趣味性和系統性,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民族器樂知識和技能。在教學內容上,增加現代音樂理論、創作技法、演奏實踐等方面的課程設置;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單獨輔導、小組教學、大師班、學術講座等,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此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通過培訓和進修,提高現有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吸引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投身民族器樂教育事業,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我校為了讓此次音樂交流活動更具深度和廣度,讓觀眾能夠全方位地領略揚琴藝術的魅力與精髓,特別邀請了作曲家王云飛教授和揚琴演奏家于海英教授開展學術講座,而這一切理論講解與實踐示范最終都匯聚于一場精心籌備的音樂會之中。通過音樂會的舞臺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讓聽眾們在欣賞美妙音樂的同時,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王云飛教授和于海英教授所傳授的觀點和技巧。這一統籌設計充分體現了我院民族器樂系在推動揚琴藝術發展方面的良苦用心。它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音樂交流活動,更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教學實踐探索,為民族器樂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也為廣大音樂愛好者開啟了一扇深入了解民族器樂藝術的大門。
除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也是推廣民族器樂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舉辦各類音樂講座、音樂會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民族器樂。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制作優質的音樂教學視頻、音頻節目,傳播民族器樂作品和演奏技巧,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揚琴學習和欣賞中來,為揚琴藝術的發展培養更廣泛的受眾基礎。在教育推廣中,還應注重與社區、文化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共同舉辦音樂活動,開展民族器樂文化傳承項目,為民族器樂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此次揚琴專業交流音樂會為觀眾們呈現了現代揚琴創作與演奏的豐碩成果,這場扣人心弦的音樂盛宴讓現場的每一位觀眾深入地領略到揚琴這一古老樂器所蘊含的獨特魅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從音樂會中可以看出,現代揚琴在創作題材、技法融合、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未來,民族器樂工作者應繼續秉持創新精神,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積極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不斷探索創作與演奏的新路徑,加強教育與推廣工作,使民族器樂在現代音樂文化的舞臺上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此次揚琴專業交流會的成功舉辦既為新時代魯藝民樂傳人繼承魯藝傳統、弘揚魯藝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教學實踐成果,還為沈陽音樂學院與浙江音樂學院這兩所在音樂教育領域各擅勝場的學府搭建起了一座溝通與學習的優質平臺。通過這樣一場高水準的音樂交流盛會,兩院的師生們得以匯聚一堂,相互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分享經驗,共同探索揚琴藝術的無限可能以及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之路。
注釋:
[1]宋冰:《揚琴協奏曲〈狂想曲〉的本體分析》,《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第1期。
參考文獻:
[1]劉明月:《揚琴獨奏曲〈山哈〉的創作特色與藝術價值》,《黑河學院學報》2023年第10期。
[2]王云飛:《民族管弦樂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彈撥樂組的分析與探討》,《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
[3]徐治:《當代揚琴作品創作中的傳統音樂元素運用》,《當代音樂》2020年第8期。
[4]宋冰:《揚琴協奏曲〈狂想曲〉的本體分析》,《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5]魏敏:《東北揚琴曲〈漁翁〉淺析》,《教育觀察》(上旬刊)2015年第6期。
李璐璐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副教授
周蓓雷 沈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