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25)18-0185-04
Abstract:Themainpurposeof thisresearchistodeeplyanalyzethesetlementproblemsof expressaysubgradeinloes areasandtheircontrol strategies,especiallytheaplicationofdynamiccompactioninsuchproblems.Theresearchcontentcovers adetailedanalysisofthegeologicalstructure,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anddesignandonstructionfactorsinthelosaea aimingtorevealthecausal mechanismof subgradesetlement.Atthesametime,thestudyelaboratedontheconstruction technologyandkeyoperatingpointsofthedynamiccompactionmethod,includingthepreparationworkbeforeconstruction, requiredequipment,materialselectionandconstructionprocessThroughsetlementobservation,foundationbearingcapacity testing,andstabiltyevaluation,thisstudycomprehensivelyevaluatedandcomparedthetreatmentefectsofdynamiccompaction. Researchresultsshowthatdynamic compaction cansignificantlyimprove subgrade setlement,enhancefoundationbearing capacityandoptimizeoverallstabiltyThisstudyprovidesvaluablepracticalguidanceforthetreatmentofhighwaysubgrade settlement under other similar geological conditions.
Keywords: sugrade subsidence;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loess area; expressway
黃土地區高速公路建設遭遇了特有的地質難題,其中路基沉降問題尤為顯著。該區域普遍存在的土壤結構松散,導致路基在承受負荷或者經歷濕度波動時極易發生沉降。這一現象不僅威脅到高速公路的安全運行,還可能帶來昂貴的維護費用、中斷道路運營等風險。沉降的成因復雜,涉及地質條件的固有特性、水文地質的變動、設計與施工過程中的失誤以及后期運營管理的不足。為應對這些挑戰,研究人員嘗試了多種治理技術。在這些技術中,強夯法因其能夠顯著增強地基的承載力而備受矚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統地分析黃土地區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的原因,并評估強夯法在治理中的實際效果,旨在為類似工程提供技術支持。
1 工程概況
黃土地區X高速公路全長 120km ,途經多個黃土高原區域。該公路自2018年起建成通車,設計標準為二級公路,車速限制為 100km/h 。由于黃土地區的特殊地質條件,路基承載力不足,導致部分路段發生沉陷,影響了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在公路建設后的兩年內,路段L15— L20km 處發生了顯著的路基沉陷問題,總面積約為 10000m2 。沉陷最嚴重的區域沉降量達到30cm ,局部甚至達到 45cm 。沉陷主要集中在濕度較高的季節,且沉降速率加快,嚴重影響了道路的平整度以及行車安全性。為解決上述沉陷問題,工程團隊決定使用強夯法進行治理,該方法通過高能量沖擊來加固土壤的技術,適用于松散、飽和的土壤條件。
2黃土地區高速公路路基沉陷原因分析2.1 地質條件
黃土地區的地質條件是高速公路路基沉陷問題的根本因素。黃土主要由細砂、粉土、黏土組成,其顆粒直徑通常小于 0.075mm 這種細粒土壤容易被水分侵人,導致其工程性質不穩定。黃土的松散結構使其具有較低的密度以及承載能力,在未經過處理的情況下,黃土的自重固結作用不足,導致其在荷載作用下容易發生壓縮、沉降。此外,黃土具有較高的壓縮性。加載或水分變化時,黃土會經歷較大的體積變化。例如,初始加載時,黃土可能經歷 5%~15% 的體積壓縮。在濕潤條件下,黃土的濕陷性顯著增加。水分滲入黃土后,會導致土體的體積顯著膨脹或沉降。例如,當黃土含水量增加到臨界含水量時,其體積可能增加 20% ~30% 。
2.2水文地質條件
黃土地區的地下水位受季節性變化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在雨季與干旱季節交替時,其差異尤為顯著。地下水位的波動會改變黃土的濕陷性與壓縮性,進而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過程對黃土的穩定性具有直接作用。若地下水被過度抽取或補給不足,可能導致黃土區域出現干燥或濕潤不均的現象,從而誘發路基沉降。黃土對水分的入滲速率較高,尤其在暴雨或融雪期間,土壤含水量的急劇上升會導致黃土體積顯著膨脹。
2.3 設計與施工因素
在設計階段,若對黃土地基承載力的評估出現偏差,導致設計荷載超出其實際承載限度。在黃土區域,設計承載力往往被設定得過高,而實際承載力卻相對不足。由于未能在設計階段針對黃土的特殊性質采取恰當的地基加固措施,例如預處理、換填或深層加固,路基在荷載作用下容易發生沉陷。此外,在黃土地區進行高速公路建設時,若施工工藝不符合規范,如填土層厚度不一、壓實度不足等,將對路基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填土過程中若松散度過高,將引發沉降問題。
3強夯法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3.1 施工準備
在本項目中,工作人員對沉陷區域進行了深入而詳細的地質勘查工作。施工人員仔細測量并記錄了土壤的密實度、含水量以及顆粒組成等各種重要的物理力學性質。通過這些數據,施工人員能夠準確地計算出在夯實過程中所需的能量與次數,以確保土壤達到預期的密實度。此外,施工人員還對沉陷區域的深度、分布進行了精確的測量,以確定最嚴重的沉降點以及需要進行處理的范圍。在具體實踐中,工作人員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以及沉陷程度,精心設計了合適的夯實能量。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E 代表夯實能量, m 代表夯錘質量, g 代表重力加速度, h 代表夯錘提升高度, Cd 代表土壤密實度因子, Cf 代表夯實頻率因子, da 代表沉陷深度, D 代表處理深度, Ka 代表土壤剪切模量, K0 代表土壤靜止壓力系數。本項目中,工作人員從地質勘查中獲取土壤的物理性質、沉陷深度、夯錘的質量和提升高度等數據,利用上述參數計算夯錘的理論能量。通過實驗分析的方式確定土壤密實度因子以及夯實頻率因子,將所有已知數據代入公式,計算出所需的夯實能量,詳見表1。

在確認施工團隊具備堅實的技術能力之后,施工人員開始著手進行場地的準備工作,仔細檢查施工區域,確保地面平整,沒有高低不平的地方,以便于后續施工的順利進行。同時,他們還徹底清理了場地上的各種雜物,例如樹根、石塊以及其他可能影響施工的障礙物。此外,施工人員還在施工區域內設置了明顯的交通標志、安全警告標識,以提醒所有施工人員、設備操作人員注意安全,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3.2 施工設備與材料
強夯機是一種專門用于產生高能量沖擊的重型機械設備。在進行強夯作業時,必須選擇與工程要求相匹配的夯錘。強夯機的夯錘質量以及提升高度必須滿足設計規范,以確保能夠達到所需的夯實能量。通常情況下,夯錘的重量范圍在 15~30t 之間,具體選擇時應根據工程的具體需求來決定合適的夯錘重量。在強夯施工開始之前,需要對土壤進行適當的處理,即對土壤進行平整、壓實等預處理措施,以確保夯實作業能夠順利進行。此外,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以及工程要求,有時需要在土壤中添加適量的填料,如砂、碎石等,以進一步優化夯實效果,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與穩定性。通過這些細致的準備工作,可以確保強夯作業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而為工程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施工工藝流程
在沉陷區域內,按照 5m 的間隔精確地標定出夯實點,并在這些點上做好明顯的標記。工作人員將夯錘提升至預定的高度,這個高度通常介于 10~20m 。在這些已經標定好的點上進行首次夯實作業。為了確保達到設計要求,每個夯實點需要進行3次夯實。在完成首次夯實作業后,必須仔細檢查夯實效果。如果發現沉降量有所減少,并且土壤的密實度也有所提高,那么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夯實作業。如果經過檢查發現還需要進一步夯實,那么就需要調整夯錘的高度,以確保達到更好的夯實效果。按照設計要求,重復進行夯實操作,確保每個點的夯實次數達到3次。在所有夯實作業完成后,對整個施工區域進行初步的平整處理,以消除夯實過程中造成的表面變形、不平整現象,如圖1所示。
置了多個觀測點,以監測沉陷情況(詳見表2)。

強夯法施工完成后,工程團隊繼續在相同觀測點進行監測,以評估沉降改善效果(詳見表3)。

通過詳細分析表2與表3中的數據,可以觀察到,在施工前,各個觀測點的沉降量持續上升,并且在2020年達到了一個峰值。具體來說,施工前的沉降量在各個觀測點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2020年,這一數值達到了最大值。然而,在施工后,沉降量顯著減少,最高沉降量降低到了 7cm 。這一結果充分表明,采用強夯法對改善沉降情況具有顯著的效果。進一步分析沉降速率,發現在施工前,特別是在濕度較高的季節,沉降速率有所加快。尤其是在2018—2020年,各個觀測點的沉降幅度顯著增加,顯示出沉降速率在這一時間段內尤為明顯。然而,在施工后,沉降速率明顯減緩,各個觀測點的沉降量增長變得緩慢,整體上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進一步證明了強夯法在控制沉降速率方面的有效性。
4.2地基承載力檢測
在黃土地區X高速公路L15— ?L20km 處的路基沉陷問題處理后,為了評估強夯法的效果,工作人員對地基承載力進行詳細檢測以及橫向比較(詳見表4)。

4強夯法施工治理效果評價
4.1 沉降觀測
在強夯法施工作業之前,工程團隊在沉陷區域設
通過比較前后的數據可以發現,L15區域的承載力從 120kPa 增加到 220kPa ,增加了 100kPa ,增幅達到了 83.33% 。同樣,L17區域的承載力從 110kPa 提高到 210kPa ,增加了 100kPa ,增幅為 90.91%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實施強夯法后,各個區域的地基承載力都顯著提高。這一效果在不同區域之間雖然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表現為承載力的增加量在 90~100kPa 增幅在 72%~91% 。這說明強夯法成功地增強了土壤的承載能力,解決了之前因承載力不足導致的沉陷問題。
盡管不同區域的原始承載力有所不同,但強夯法的實施效果相對均勻。所有檢測區域的承載力都有顯著提升,沒有出現某些區域改善效果特別差的情況。這種均勻性說明了強夯法的可靠性。實施強夯法后,不僅承載力提高,而且地基的穩定性得到顯著改善。這對防止未來的沉陷問題、提高道路的平整度都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黃土高原地區這樣地質條件特殊的區域,強夯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

4.3 整體穩定性評價
為全面評價強夯法實施后的項目整體穩定性,工作人員對采用強夯法前后的多個關鍵穩定性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詳見表5)。

強夯法實施前,L15— ?L20km 路段的最大沉降量達到了 45cm ,這種嚴重的沉降不僅影響了道路的使用,還可能對行車安全造成威脅。實施強夯法后,最大沉降量顯著降低到 5cm ,減少了 40cm 。這一變化表明,強夯法在加固土壤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了路基的穩定性,減少了沉降的程度,從而顯著改善了道路的整體穩定性。平均沉降量由實施前的 15cm 減少至實施后的 2m ,減少了 13cm 。較小的沉降量意味著路基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更加穩定,減少了對道路結構的損壞。在強夯法實施前,路面平整度為 70mm ,這表明路面存在明顯的不平整情況,影響了行車安全。實施強夯法后,路面平整度改善至 10mm ,改善幅度達到60mm 。這表明強夯法不僅有效地減少了沉降,還改善了道路的表面平整度,提高了整體道路的行車體驗。強夯法實施前地基承載力為 115kPa ,而實施后地基承載力增加到 205kPa ,增加了 90kPa 。這說明強夯法有效地提高了地基的承載能力,使得地基能夠更好地支撐道路荷載,減少了由于地基不足導致的沉陷風險。沉降速率從實施前的 2.5cm/ 月降低到實施后的0.1cm/ 月,減少了 2.4cm/ 月。這一變化顯示了強夯法在加固土壤后的長期穩定性顯著提高。
5結論
強夯法作為一種有效的地基加固技術,在解決黃土地區路基沉陷問題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成效。通過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實施強夯法,L15— ?L20km 路段的沉降量大幅減少,這一改善不僅解決了原有的沉陷問題,還有效提高了路基的穩定性以及道路的平整度,確保了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2)強夯法實施后,地基承載力提升了 90kPa 。這一變化說明強夯法有效增強了土壤的承載能力,使得地基能夠更好地支撐道路荷載,從而減少了沉陷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董立山,李文強,劉志勝.考慮黃土長期蠕變效應的路基沉降預測方法[J].公路,2022,67(8):1-7.
[2]楊曉華,張建偉,張莎莎,等.黃土地區高速公路地基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2(1):16-32.
[3]宋陳雨,霍繼煒,高宇甲,等.三門峽黃土結構性對土水特征曲線的影響[J].中外公路,2020,40(5):245-248.
[4]李洋,雷勝友,李夢莎,等.高鐵路基下長短樁處理的濕陷性黃土地基沉降分析[J].中國科技論文,2015,10(7):794-797.
[5]張志清,張興友,胡光艷.濕陷性黃土公路路基病害類型及成因分析[J].路基工程,2007(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