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多元主體協同下的流動人口治理機理及推進機制研究\"(16CSH075)。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25)06-0060-04
一、問題的提出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并對社會系統的基本結構和核心價值規范造成嚴重威脅13的各類危機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件、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具有不確定性,不僅在孕育、萌芽階段難以對其進行預判,而且在演變、發展階段也難對其進行控制,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多重挑戰。與普通社區不同,民族互嵌型社區是各民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打破原有民族交往格局,從而形成的經濟上共生互補、社會關系上和諧共處、文化上包容兼收的區域共同體2。該類型社區具有居民民族多樣、文化習俗各異、宗教信仰多元等特點。在社區生活中,居民通過密切交往和深入交流,可以有效預防并及時化解民族矛盾等常規性風險,但對于突發事件引起的安全隱患及社會恐慌等非常規性風險,則難以構建有效的預警機制。一方面,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對潛在風險預估不足,難以對風險源頭與危機征兆等重要信息進行預警。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難以在第一時間全面確認危機狀況、啟動應急預案,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民族互嵌型社區對各民族成員的危機意識與責任意識培育不足,致使居民普遍缺乏“防患于未然”的危機認知,在應對突發事件時過度依賴個人的主觀經驗,而非標準化、體系化的應急知識,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自救能力、協同能力以及對次生風險的防范能力不足。
以上種種,導致民族互嵌型社區精準研判危機發展態勢、重構應急管理體系、整合社區資源以有效應對各類系統性風險的難度更大。因而,能否在關鍵治理周期內形成精準化應急施策機制、構建適配民族互嵌特征的突發事件應急治理體系,成為此類社區治理能力建設的核心命題。韌性治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從“應急處置”向“風險研判\"與“應急處置”并重轉變,以及時控制風險、化解危機為導向,通過持續提升社區整體抗逆力,構建更具彈性的新型治理范式,為民族互嵌型社區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二、突發事件中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內涵與特征
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是涵蓋抑制風險擴散、提升自我調適能力等在內的系統工程,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特征。
(一)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內涵
“韌性”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物理學領域,主要用來形容物質材料在受到外力擠壓后不易變形和折斷、遭受沖擊也能迅速恢復到最初狀態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彈性與恢復力。伴隨技術、資本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多變,風險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系統如何應對難以控制的外部環境,在危機中增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及主動借助外力進行變革以形成新的穩定狀態成為熱點議題,“韌性”這一概念逐漸進入社會科學領域,成為社會治理中最常見的話語表達。社區作為社會治理最基本的單元,越來越把韌性治理作為應急治理的基本目標。如前所述,民族互嵌型社區治理涉及民族、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面對的是一個具有較強異質性與不確定性的治理環境。因而,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是指社區在遭受外在沖擊或危機時,通過社區多元治理主體的共同參與,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縱橫交錯的治理網絡,迅速整合社區內外資源,有效抵御外部環境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從危機中快速恢復并能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動態治理形態。
(二)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特征
第一,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重點在于準確回應各民族居民的公共服務需求。傳統的“被動式治理”側重于做好“善后”工作,在及時識別、回應個體需求層面暴露出\"能力赤字\"4。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強調準確了解并滿足各民族成員的多樣化需求。在突發事件的不同階段,少數民族成員具有與漢族成員的共性需求,如吃、住、行等方面的生存性需求以及健康保障方面的安全性需求、信息支持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的發展性需求。同時,各少數民族成員又有自己的特殊需求,主要包括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等精神性需求與飲食習慣等尊重性需求。韌性治理的價值取向恰好在于通過治理理念與治理方式的轉變,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從而為多民族成員提供針對性服務,最終實現社區居民服務需求和政府服務供給的有效銜接[5]。
第二,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前提在于構建多民族有序聯動的應急體系。民族互嵌型社區是多民族居民共同生活的場所,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需因地制宜利用各民族的人力資源形成解決危機的應急屏障。然而,在現實中,各民族居民雖日常接觸頻繁,但深度交流不足,雖已初步形成居住共同體,但社區共同體意識還較為薄弱,難以形成治理合力。同時,部分民族群眾對潛在風險缺乏科學、系統的認知,風險防范與災后自救能力欠缺,容易產生恐慌心理,既影響了應急救援的進度與成效,也加大了社區治理的難度。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前提在于扎根于民族互嵌的社情之中,根據各民族成員在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點,依托各民族成員的力量,建立具有組織性、規范性、標準性的民族互嵌型社區應急體系及有序聯動的社區治理模式。
第三,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核心在于運用現代技術識別非常規性風險。突發事件具有成因復雜、波及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民族互嵌型社區在突發事件演變的各個階段能否識別潛在風險,推動居民個體行動與社區集體行動之間實現良性互動,以構建起相對穩定的共同體關乎風險應對成效。其原因在于,突發事件發生后,由于民族多樣、異質性強且利益關系復雜,如果不能及時對各種風險進行預測和監控,那么很有可能會產生民族沖突、宗教矛盾等次生風險,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韌性治理強調發揮技術在社區風險治理中的支撐作用,運用現代技術對各種顯性風險與隱性風險進行識別與評估來預判公共危機的發展走向,從而為風險預防和風險阻斷指引方向。現代技術嵌入民族互嵌型社區治理,通過“人一技共治\"能夠實時監測社區異常情形以及可能存在的民族矛盾,為民族互嵌型社區提升治理效能奠定了基礎。
第四,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目標在于形成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動機制。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民族互嵌型社區可能受到各類災害事件及其次生風險的沖擊。在面對不確定的復合型災害風險時,由于對未知風險缺乏適應性準備以及危機狀態下的應急響應不足,社區生產活動、居民生活品質都會受到較大影響。韌性治理從保障社區安全出發,基于“與風險共處”的理念,建立起具有能動性的風險防控體系和應急治理體系,強調在社區內部主動培育能夠適應外部環境、抵御外在干擾的力量。如此一來,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民族互嵌型社區便能根據危機防范、應急處置、事后恢復等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迅速調整應對策略,充分發揮居民的主體能動性,將外部風險對社區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三、突發事件中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的作用機制
現代社會,各類風險交織疊加,風險常態化已成為社會發展趨勢。突發事件衍生的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對民族互嵌型社區的應急能力帶來考驗。在常態化風險治理框架下,民族互嵌型社區加強韌性治理,需構建全鏈條風險防控機制,使其在風險預警、資源整合、應急處置等關鍵環節持續發揮效能。
(一)利益多元化與共生關系網絡的構建
在民族互嵌型社區,不同民族成員的需求復雜多樣,因而會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體。在突發事件發生以前,社區各民族成員的多樣化利益訴求是分散的,對于社區的制度設計以及政策走向的影響較小。突發事件的發生使社區具有不同利益訴求的各民族成員不斷走向聯合,物資、信息等在社區網絡中有序流動,不斷形成顯性的、具有強大政策影響力的“利益束\"。這種多元的\"利益束”的產生是基于社區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以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利益束\"影響下,社區各民族成員命運相連,彼此之間的共生關系越來越明顯。
共生原是生物科學的常用概念,在民族關系研究領域,學者們常用它來解釋不同民族之間和諧共存、互利共贏、協調發展的關系。在突發事件的不同階段,社區各民族成員通過利益整合的方式將具有不同利益的各方力量吸納進來推動共生關系網絡的形成,以更好應對突發事件。這是各民族成員回應突發事件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潛在風險而激發出來的一種適應和改變能力,反映了他們在特殊形勢下既注重自身利益又兼顧社區大局的價值取向。在同舟共濟中,各民族成員相互依賴、相互信任,借助基于共生關系而建立的內部發展機制不斷優化整合,從而減少在突發事件中可能出現的耗損。
(二)社會系統的脆弱性與社區公共精神的塑造
不同民族成員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社會關系,在這種穩定的社會關系中,日常積累的經驗與方法可以應對一般性風險。但是突發事件導致風險快速擴散使社會系統正常運行受阻進而偏離預期目標,并同時造成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等更大范圍的功能失調。當多個系統出現功能失調時,如果社區凝聚力弱,居民缺乏一致行動,那么他們便很難再按照原有的原則和范式行動,對突發事件造成的各種風險缺乏整體性評估,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特征、危害等情況未能形成科學的認識,對人、財、物、信息等資源難以進行統籌協調與科學配置,導致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區治理的內生性風險。
在社區共同體中,不同成員因交往交流而在一定范圍內基于“認同一信任\"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社會關系網絡,在這種親密且相互依存的關系網絡中,往往能夠滋養出“休戚與共、同甘共苦\"的社區共同體意識。這種意識是現代社區進行風險應對與構建危機治理體系的重要前提,它通過精神引導及制度化規范能有效避免處于各類危機中的個體或群體發生沖突,通過統一的規范和價值讓共同體成員保持行動上的一致以維持各個系統的穩定性,并促進各個系統之間實現功能性互補。社區公共精神孕育于社區共同體意識之中,是以維護全體社區居民的生存發展和追求公共利益為依歸的一種價值取向8。對于文化背景多元、民族成分多樣的民族互嵌型社區而言,作為凝聚社區力量的內核,社區公共精神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所承載的意義重大。一方面,在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遭受破壞后,在緊張、無序的危機情境下,社區公共精神為社區各民族成員提供了行動方向,各民族成員將具有差異性的意見暫時擱置,形成一種愿意共同承擔義務、維系社群穩定的群體性意見以及共同應對社會風險的群體性力量,這正是有效解決由突發事件造成的社會系統功能失調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危機情境下,各民族成員都被賦予同樣的社會職責,既有保護自己的權利,又有維護社區穩定性的義務,在一定的行動框架中形成了權利與義務相互作用的關系結構,以凝聚治理合力為行動目標及行為標尺,在短時間內有效整合與配置社區資源,降低危機對經濟、政治、社會系統造成的消極影響,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想目標。
(三)風險的疊變性與多元治理主體的嵌入
民族互嵌型社區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場所,在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相互影響下,突發事件在孕育、擴散、演變等不同時期蘊藏的風險更加復雜。集體行動的資源和策略不足弱化了民族群眾抵抗風險的能力,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往往表現出迷茫無助、行動混亂,尋求安全的社區環境成為各民族成員的根本性需求。倘若各民族成員處于一種無序的互動狀態,以原子化的組織形式表達各自的利益訴求,則無法形成集體性的利益表達行動,缺乏社會聯結的個體或群體便會成為風險的承接主體,由此帶來的災難便會波及整個社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行為動機促使各民族成員尋找良性的社會聯結方式。這種新型聯結方式的本質在于,在厘清不同治理主體利益關系的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涵蓋政府、各民族居民、社區社會組織等的多元開放、權責明確的治理模式,在多元治理主體合作行動中形成治理合力,提高對風險的認知能力以及決策能力,以便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演變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在多元治理主體的合作行動中,政府承擔著重要職責,除了通過行政手段維持社區秩序之外,在下放權力、調動社區資源時,應著重考慮民族互嵌型社區中的民族意識和組織結構特征[0],充分尊重民族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調動社區不同民族居民以及民族性社會組織參與風險治理的積極性。除了政府這一重要主體之外,還要將社區中少數民族團體、同鄉會等資源納入風險治理體系,并以其為載體開展社會動員,激發各民族群眾參與風險治理行動的熱情,共同度過危機。
四、結語與討論
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社區已然成為應急治理與風險防控的關鍵場域,民族互嵌型社區往往存在應急機制不完善、統籌協調不足、動員能力薄弱等問題,而韌性治理正是通過緩解不同民族文化差異與多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張力],實現社區秩序的動態平衡。由此可見,韌性治理是民族互嵌型社區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必然選擇,其核心在于各民族居民在互助互惠的基礎上,構筑彼此責任共負、風險共擔的社區韌性治理網絡。在制度層面,需構建制度、空間、技術融合的組織化結構體系;在精神層面,需建設各民族居民“心理互融”“情感共融\"的社區公共精神,從而增強各民族居民對社區共同體的地緣情結與價值認可,實現社區規則體系與價值理念的耦合。
值得思考的是,民族互嵌型社區韌性治理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依賴各民族成員在風險排查、危機決策、事態控制等環節的緊密協作,也需要在交往互動中培育共生共榮的社區生態。既要提升各民族居民的風險識別與防范能力,也要創新社會團結機制,凝聚多元支持資源,從而塑造具有彈性與韌性的社會有機體[2],形成應對突發事件的強大合力。這一過程不僅是韌性治理成效的直觀體現,更是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生動實踐。
參考文獻:
[1]閃存昌,薛瀾.應急管理概論一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葛燕林.民族互嵌型社區的形成邏輯與運作機制——以E市X社區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21(6).
[3]劉晉“社會風險—公共危機”演化邏輯下的應急管理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3(6).
[4]劉海龍,何修良.精準治理:內涵界定、基本特征與運行模式[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1(1).
[5] 徐增陽,張磊.公共服務精準化:城市社區治理機制創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4).
[6]劉瑩,楊桓.從“嵌入\"到\"融入”:空間視域中的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9(4).
[7]翟紹果,劉入銘.風險疊變、社會重構與韌性治理:網絡社會的治理生態、行動困境與治理變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2).
[8]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9]鄒英,向德平.風險理論視域下原子化社會的個體危機及其化解途徑[J].新視野,2016(6).
[10]周大鳴.社會建設視野中的城市社區治理和多民族參與[J].思想戰線,2012,38(5).
[11]高文勇,尹奎杰.民族互嵌社區精準治理:理論內涵·構成要素·保障條件[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3).
[12]鄭洲.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共同體的系統審視與建構路徑——以云南省洱源縣鄭家莊為考察中心[J]民族學刊,2023,14(3).
責任編輯:趙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