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山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研究”(2023W187);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蘊含的價值主線\"(2023zsszsx10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25)06-012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進行創新發展的理論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積極探索將新質生產力理論融人教學內容體系,不斷提升育人實效。對此,高校思政課要遵循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將新質生產力講深、講透、講活,著力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型高素質人才。
一、遵循歷史邏輯,講深新質生產力時代意義
高校思政課要以生產力發展為線索,梳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困境及其根源,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生產力發展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一)追溯近代中國的滄桑沉浮,講清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
19世紀,帝國主義國家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實現了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由此形成對傳統農業國家的壓倒性優勢。在資本邏輯支配下,先進的生產力異化為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實施壓迫的物質力量。此時的清政府長期奉行閉關鎖國政策,直至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才驚覺自身與世界發展的巨大差距。正如馬克思所言:“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2]60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在生產力層面有“質”的不同,這正是清政府雖然坐擁豐厚財富卻在對外戰爭中屢屢敗退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受“重農抑商”觀念束縛,統治者忽視科技發展和手工業技術的創新,導致中國封建社會始終保持小農經濟模式,難以實現新的變革。
高校思政課要從歷史角度梳理近代以來中西方發展的差異,圍繞生產力發展這一邏輯線索歸納傳統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質態差異,引導學生了解生產力變革對社會發展的推進作用。與此同時,以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促使其認識到生產力落后會對國家和民族帶來沉痛災難,進而理解新質生產力對搶奪發展先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
(二)梳理砥礪奮進的百年黨史,講清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性
砥礪奮進的百年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恢宏歷史。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生產力水平提升和社會發展進步,引領中國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革命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一個新的生產關系,而在于發展生產\"3J82。這一論斷在堅持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明確了中國革命的目的。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指出:“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4I130-13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中把握的核心邏輯關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要優于資本主義,它的生產發展速度應該高于資本主義。\"532這一論斷從社會主義優勢角度指出發展生產力的具體要求。江澤民指出,要“努力學習、掌握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在技術發展跨越的基礎上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跨越,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262。胡錦濤指出:“在國際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加快實現現代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7]67這一時期,黨中央深刻認識到科技發展對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重要作用,圍繞把握發展機遇、推進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作出重大戰略安排。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81192023 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以來黨對我國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和戰略研判,為持續提升生產力發展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動力支撐。
高校思政課要梳理黨史發展脈絡,把握生產力發展線索,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角度深刻理解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征程。在這一過程中,一是增進學生對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系統認知;二是讓學生體會黨的領導既是中國社會擺脫落后、走向富強的重要保障,也是引領新時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三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在尖端科技領域實現創新突破,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二、把握理論邏輯,講透新質生產力的意蘊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成果,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高校思政課要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透徹解析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
(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闡釋新質生產力的意蘊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是發展的實質。“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新質”的形成標志著事物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絕不是簡單的量化增加,而是在充分運用科技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生產力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及發展超越了人類歷史演進中的“手推磨”和“蒸汽磨”時代,這種“新\"和“質\"表現為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遵循\"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實踐原則,這一原則深刻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其中,“立”與“破”的對立統一關系,“先”與“后\"的實踐展開順序,蘊含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辯證邏輯;“因地制宜”的方法原則強調運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情況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校思政課要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解讀新質生產力。一是以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為理論根基,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在內涵上的“新\"與本質上的“質\"變。新質生產力的產生,依托于新時代我國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長期發展積累下的質變成果。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將發展新質生產力放置在推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場域中加以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迫切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二)從馬克思生產力理論角度審視新質生產 力的意蘊內涵
馬克思將科學、技術、管理、自然等要素納入生產力理論分析框架,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發展與各要素間的密切聯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成果創新,這要求勞動者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此外,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互動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同步構建與之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
高校思政課要圍繞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結合實踐發展講清楚生產力及生產要素在新時代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91207。思政課教師通過展示科技創新成果,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系統呈現新時代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顯著成效,引導學生認識到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在生產環節的具體應用,有助于促進資源加速流動、優化要素配置組合,增強生產勞動的系統性與協同性,進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出發,引導學生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變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提供保障。
(三)從社會主義本質角度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意蘊內涵
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0373。理解新質生產力要結合社會主義本質,把握其理論旨趣。作為新時代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價值旨歸,突破了資本邏輯主導下追求剩余價值的局限,致力于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打破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關系,貫徹新發展理念,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有機統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人強勁動能。
高校思政課要從社會主義本質高度闡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旨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究其根源在于我們形成了推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制度優勢。思政課教師要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本質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在要求,透徹解析我國制度優勢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障,教育引導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聚焦實踐邏輯,講活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前景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集中體現,天然契合社會主義“為人民謀幸福”的生產目的。高校思政課應立足于實踐,引導學生明確新質生產力的現實意義及其對新時代青年的要求。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在于不斷滿足人類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I5。進人新時代,人民生活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相比過去單一的物質追求,更傾向于綜合性、高品質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2]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緊扣新時代生產發展與人民需求的辯證統一關系,聚焦現階段人民生活需要,推動生產力實現質態革新。
高校思政課要通過設置相關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體會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發展成果帶來的社會變化,深刻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實踐指向。通過剖析新時代社會發展趨勢與人民生活需求的系統性轉變,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現全方位、多層次、高標準的特征,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破解這一供需矛盾的關鍵密鑰,能精準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需求,持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時代青年擔當作為
人才是高科技發展的智力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青年人才隊伍。黨的二十大立足全局視野,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謀劃,明確賦予三者“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要定位,強調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新興產業的崛起,新興產業亟需具備多學科知識儲備、跨領域融合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這一趨勢為新時代青年的職業發展與能力塑造指明了方向。未來的青年人才培養需以科技為引領,聚焦先進科學知識學習、高度綜合化職業能力提升、創新思維培育等,方能匹配新質生產力對學科融合、知識交叉、技術集成的多元需求。
高校思政課要在理想信念、創新意識、專業能力等方面對青年學生進行系統培養。一要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使其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二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大國工匠精神,聚焦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提高青年學生的創新思維水平。三要充分融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育人效能,在專業能力培養中深度融人思政元素,實現專業素養提升與思想認識提高的有機統一,為青年人才投身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根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搶占先機迎難而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N].人民日報,2018-05-29(1).
責任編輯:趙春燕兼職編輯:譚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