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博物院的“翰墨丹青”展廳里,展覽著一幅《西園雅集圖》,畫面豐富精彩,還原了古代文人的趣事,這幅畫出自清代畫家王云之手。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關于這幅畫的故事吧!
王云是江蘇高郵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畫筆一直是他最親密的伙伴。在他生活的清代,畫壇非常熱鬧,有的畫家堅持傳統(tǒng)風格,有的畫家則大膽嘗試新風格。王云十分聰明,他結合自己學習的不同繪畫技巧,形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他畫的山水,會讓每個賞畫人都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仙境一樣,他畫的人物,也是活靈活現(xiàn)。
因為宋犖(luò,清代的一位官員)的推薦,王云在康熙年間進入了宮廷畫院,一待就是17 年。據記載,和碩康親王有一幅畫不小心損壞了,他讓許多畫家來補畫,其中只有王云的畫讓他滿意。康熙皇帝一直想給王云封個官職,可王云就是不肯接受,康熙皇帝因此說他“真是個清癡”。從那以后,王云就用“清癡”作為自己的別號了。后來王云年紀大了,想回老家,康熙皇帝還特地派人護送他。擅長篆刻的和碩康親王更是十分重視這位畫家,親自刻了一枚“竹里館書畫印”的玉章送給這位不追求名利的純粹的藝術家。

繪畫技術高超的王云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西園雅集圖》。“西園雅集”這個主題在古代繪畫界可是個“熱門選題”,許多畫家都喜歡以它來創(chuàng)作。那什么是西園雅集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西園。它是北宋駙馬都尉王詵(shēn)的大宅子。王詵不僅家財萬貫,還特別喜歡和文人墨客交朋友,所以當時很多有名的文人都愛去他家聚會,這個聚會就叫作“西園雅集”。后來,許多畫家都覺得這個聚會太有趣了,就紛紛把它畫進了自己的作品里。
在清代康熙年間,社會比較穩(wěn)定,經濟也日趨繁榮。人們物質生活富足,逐漸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繪畫這門藝術也越來越受歡迎。王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盡情地展示他的繪畫才華,創(chuàng)作了《西園雅集圖》,讓我們今天還有幸能看到古人的風雅生活。

來看看這幅畫吧,它可是畫在絹布上的!
畫面講述的是北宋時,王詵喊來蘇軾、黃庭堅等一幫文人雅士在西園聚會的場景。整幅畫長181厘米,寬52.2 厘米。畫面里有高低起伏的山巒,有小橋流水,湖邊擺放的石頭東一塊西一塊,錯落有致,樹木和花草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地點綴其間。
畫里一共有20 多個人,姿態(tài)各異,有的站得筆直,有的悠閑地坐著,有的在揮筆寫字,有的在優(yōu)雅地彈琴,有的在認真讀書,還有的在熱烈討論學問。
畫面上方,戴著黑色帽子、穿著亮色衣服的人是書法家米芾,他正昂首挺胸地在石壁上題字,一個小童乖乖地幫他捧著硯臺。旁邊一個戴藍色頭巾的人袖著手,仰頭欣賞。
畫面中部有個生動的小場景,正在書案前作畫、頭戴藍色帽子的人是畫家李公麟。他的對面坐著一個身穿素衣、右手放在膝蓋上的人,此人正低頭看畫。在書案一側,有兩個身穿深色衣服的人,他們身體前傾,看向書案上的畫。其中,那個頭戴黑色帽子的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他的右手搭在了另一個人的肩上,而那個人正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lěi),兩個人的關系看起來非常好。
畫面右下方有一棵盤根錯節(jié)的松樹,上面還纏著藤蔓。旁邊的石桌上擺著青銅器和古琴,周圍還有芭蕉樹映襯。在松樹下方的石頭旁有兩個人,一個人戴著帽子穿著長袍,右手拿著書卷,在認真看書,這是蘇轍;另一個人右手拿著芭蕉扇,左手捋著胡須,像是在思考什么,這是黃庭堅。

《西園雅集圖》原本是宋代畫家李公麟創(chuàng)作的,歷代畫家多有仿本。我們欣賞的這幅畫上面有“王云之印”“漢藻(王云字漢藻)”兩個方印,由此可知這是王云創(chuàng)作的仿本。
這幅畫整體畫面舒適愜意,看畫時,人們仿佛能聽到小溪里嘩啦啦的流水聲、風吹動竹葉的沙沙聲,好像能聞到花草散發(fā)出的陣陣芬芳。畫里的人物個個都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超凡脫俗。后人看這幅畫,不光能欣賞到美麗的園林景色,還能感受到畫里人物的獨特風采。
畫家對生活觀察得十分仔細,想象力也很豐富,把每個人的動作和表情都刻畫得很細膩,整個畫面營造出一種特別平和的氛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繁榮,人們過著安穩(wěn)、舒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