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推動就業市場結構性變化,并促使高等教育育人模式革新。該研究針對人工智能環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就業促進問題,采用實驗方法,探究AI賦能的培養模式對提升就業能力的作用。研究選取某高校學生為樣本,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接受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創業課程,對照組則繼續常規教學。通過問卷調查和行為實驗,收集兩組在創新創業知識、技能、態度和就業競爭力方面的數據,并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為高校優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就業促進;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4-0032-03
0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愈發明顯。這一技術正在重塑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AI技術的深度融入引發了雙重變革效應:一方面,它促進了新興職業形態的出現;另一方面,它對現有的職業體系造成了顛覆性的沖擊[1]。根據麥肯錫的研究數據,預計到2030年,全球近30%的工作崗位將經歷智能化重構。這場技術革命浪潮迫使高等教育系統進行教育供給側的改革。復合型素質不僅是個人成長與職業前景的基礎支撐,更是驅動技術革新、產業升級與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培養21世紀技能至關重要。它能夠激發青年的創造力,增強他們適應快速變化世界的能力。然而,現有的教學范式在智能化浪潮中逐漸顯現育人效能的局限性[3]。在此背景下,構建人工智能環境下青年創新者的能力發展模型,已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中育人機制創新的關鍵。這一突破方向對于適應智能化時代的教育改革至關重要。
1理論研究
智能技術的變革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環境,既帶來了數字孿生技術的機遇,也提出了教育主體適應性轉型的挑戰。這種變革迫使教育體系進行系統性重構,以培育智能素養和跨域創新能力,從而與智能經濟時代的需求保持一致[4]。研究表明,AI技術的運用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揭示了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優化空間。
本研究專注于探討人工智能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及促進其就業的方法。采用實驗研究方法,旨在分析AI賦能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影響,填補該領域的學術空白。研究成果將為高等教育機構提供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的科學依據和操作指導,以增強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進而促進就業率的提高。
1.1人工智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關系
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當下,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理論基礎變得尤為關鍵。眾多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發現人工智能,如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的應用,為教育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創新[5]。這些技術的應用為創新和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基于數據的個性化學習模式有助于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教學效果,并為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要素包括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市場洞察力[6]。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這些能力的培養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識別學生的興趣和潛力,從而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案[7]。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則可以模擬真實的創業環境,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人工智能在創新和創業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智能教學平臺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個性特點,調整教學資源和難度;數據挖掘技術幫助學生分析市場趨勢,增強商業決策能力[8];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創意表達和商業計劃書編寫上給予支持;機器學習算法則用于評估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提出改進建議。作為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類的思維和認知模式,對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著積極作用[9]。
1.2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促進就業的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其就業競爭力產生顯著影響[10]。
研究表明,具備這一能力的大學生不僅能在就業市場中更具優勢,還能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新創業能力體現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涵蓋專業知識應用、創新思維、風險評估、市場洞察、團隊合作和領導力等多個方面[11]。通過創新創業實踐,大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顯著提升求職時的競爭力[12]。此外,這種能力有助于大學生快速適應職場變化,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增強其在招聘市場上的吸引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還能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能力[13]。參與創新創業項目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有目標地規劃職業生涯,從而加速職業成長,提高就業品質。同時,創新創業活動有助于學生構建廣泛的社會關系網,這些聯系可能轉化為就業機會。
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就業準備。通過參與真實或模擬的商業項目,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企業運營和市場動態,提升職業素養,使他們在就業時展現出更高的成熟度和專業性。因此,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僅是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2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200名大三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隨機分為兩個班。實驗班采用人工智能輔助的創新課程,對照班則繼續常規教學。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問卷內容涵蓋學生基本信息、創新創業能力自評、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情況等。數據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實驗過程如下。
首先,進行基線調查,向兩班學生發放問卷,收集初始狀態數據,包括基本信息、創新創業能力自評、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情況。其次,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實驗教學。實驗班學習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創新創業理念與方法、實踐項目;對照組則保持傳統教學。期間,定期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信息。
最后,進行實驗評估與數據分析。課程結束后,評估兩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人工智能技術掌握水平和就業競爭力變化。對數據進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以探究人工智能技術與創新創業能力的關系,識別關鍵影響因素,并評價人工智能在能力培養方面的效果。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研究報告和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優化建議。
3數據分析與結果
首先,向兩個班級共200名學生分發問卷,并指導他們仔細填寫,最終回收了200份問卷,實現了100%的回收率,基于問卷數據進一步進行分析。
3.1描述性統計結果
本研究通過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回歸分析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對比分析,探討了人工智能(AI)技術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及就業競爭力的影響。以下對各部分數據進行詳細闡述。本研究對實驗參與者的主要特征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性統計,具體數據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性別分布上,男生占比52%,女生占比48%,這種性別比例的均衡有助于減少性別差異對實驗結果的潛在影響,確保結果的普遍適用性。在專業分布上,理工科學生占比60%,文科學生占比40%,這一比例反映了高等教育中理工科學生的普遍比例,與市場對技術人才需求的增長趨勢相符合。在創新創業能力自評方面,學生的平均得分為3.2分(滿分5分),表明學生們對創新創業有一定的認識和實踐基礎,但整體水平仍有提升空間。因此,樣本的性別和專業分布具有代表性,創新創業能力自評結果為進一步分析提供了基線數據。
3.2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本研究通過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使用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技術與創新創業能力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術使用頻次與創新創業能力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r=0.45,P值小于0.01),表明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頻率越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越強。
隨后,本研究通過回歸分析探討了影響創新創業能力的其他重要因素,詳細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AI技術使用頻率(β=0.38,P<0.01)、實踐參與度(β=0.26,P<0.01)和團隊協作能力(β=0.21,P<0.01)是影響創新創業能力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AI技術使用頻率對創新創業能力的解釋力度最強(R2=20%)。因此,AI技術的使用頻率是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因素,同時實踐參與和團隊協作也起到重要作用。
3.3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比分析
本研究比較了實驗組(接受AI輔助教學)和對照組(傳統教學)的創新創業能力評估了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效果,具體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創新思維方面,實驗組得分(輔助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4.1±0.8)顯著高于對照組(3.5±0.9,P<0.01)。,表明在實踐AI能力方面,實驗組得分(3.9±0.7)顯著高于對照組(3.2±0.8,P<0.01),說明AI技術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團隊協作能力方面,實驗組得分(4.0±0.6)顯著高于對照組(3.6±0.7,P<0.01),表明AI輔助教學促進了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因此,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在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方面均顯著優于傳統教學。
3.4就業競爭力分析
本研究探討了創新創業能力對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具體數據見表5。
從表5數據可以看出:在就業競爭力自評方面,實驗組得分(4.3±0.7)顯著高于對照組(3.8±0.8,P<0.01),表明AI輔助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自信心。
在實際就業率方面,實驗組就業率(90%)顯著高于對照組(80%,P<0.01),說明AI輔助教學對實際就業結果有積極影響。因此,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提升的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并轉化為更高的實際就業率。
4結論
本研究證實了人工智能技術在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方面的顯著成效,凸顯了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賦能潛力。結果表明,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進而大幅提升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盡管本研究存在樣本規模限制和觀察周期較短等局限性,但其發現為高校在人工智能時代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強調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創新中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小朱.智能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1):34-39.
[2]吳清華,劉春梅,李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對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的影響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大學,2025(1):192-196.
[3]池晶.就業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與實踐[J].就業與保障,2024(10):127-129.
[4]楊東華.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探究: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J].中國教育學刊,2024(10):144.
[5]林能興.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J].張江科技評論,2024(7):42-44.
[6]王爽,文江峰.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創新與探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4,46(S1):266-268.
[7]項偉,胡衛珍.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應用研究:評《大學生就業的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20):85.
[8]薛雷.大學生創業就業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評《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3):261.
[9]夏青.高校思政教育引領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評《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教育》[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244.
[10]歷建萍.創新創業視角下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研究:評《人力資源管理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5):253.
[11]趙楓,雍飛.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創新實踐:評《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高校科技,2021(12):105.
[12]何梅齡.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融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5):87.
[13]韓芳.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價值及意義:評《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1(6):117.
【通聯編輯: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