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跨學科實踐”主題,強調通過多學科融合解決真實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然而,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如何設計兼具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跨學科實踐課程,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以“制作隔音房間模型\"為例,基于STEAM教育理念與項目式學習模式,通過角色分工、工程設計、數據分析等環節,探索初中物理跨學科實踐教學的可行路徑,旨在為一線教學提供參考。
1跨學科實踐與項目式學習的理論融合
跨學科實踐作為初中物理課程的重要一級主題,包含三個二級主題,內容聚焦生活、工程和社會熱點,強調跨學科性與實踐性,旨在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和創新精神[1]。跨學科實踐教學與傳統教學有顯著區別,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變得尤為重要。STEAM教育是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和人文藝術(Art)等學科融合的跨學科教育模式。物理跨學科實踐是將物理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與其他學科領域相結合,以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物理跨學科實踐可以借鑒STEAM教育理念,但更側重物理學知識在其他學科和真實問題情境中的應用,強調物理學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物文章編號:1003-6148(2025)6-0093-4理跨學科實踐是STEAM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跨學科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項目式學習(PBL)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主線,通過項目分析、實施、交流評價、反思改進等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項目式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與物理跨學科實踐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一致。因此,項目式學習為初中物理跨學科實踐教學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實施框架,是推動跨學科實踐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2]。
2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跨學科實踐案例設計與實施
本文以人教版“制作隔音房間模型”為例,基于STEAM教育理念與項目式學習模式展開探討。教學中,教師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組織團隊協作,提升學生溝通協作技巧;開展展示交流,增強其表達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這一系列教學活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其綜合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為一線教師提供跨學科實踐教學的參考范例,助力初中物理教學創新發展。本節課活動線設計如表1所示。
2.1 創設情境,項目提出
活動1:自制隔音箱,串聯古今。
教師展示自制隔音箱,引導學生通過聽覺和分貝儀測量來感知隔音效果。
驅動問題1:箱子里可能隱藏了什么秘密?
驅動問題2:可能使用了哪些隔音材料?
隨后,展示隔音箱內部結構(圖1),介紹古人利用陶甕隔音的歷史背景,激發學生對隔音原理和材料的思考。
設計意圖:創設真實物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用聽覺、視覺等多重感官參與觀察物理現象,深入思考隔音原理及隔音材料的相關知識。其次,教師演示測量分貝值的實驗操作,為學生后續的自主操作提供了示范,發揮了隱性的示范教育作用。
活動2:明確項目任務,角色分工。
從古代隔音需求過渡到現代隔音需求,教師提出制作影院和家居隔音房的任務。學生分組分工進行角色扮演,共同制作隔音房間模型,并撰寫項目計劃書。通過自評、互評雙重評價方式,評選出最優的設計方案,獲得競標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分工與項目競標活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角色代入感的增強有助于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并使其提前適應未來的職業場景,為其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2.2 知識構建,項目分析
在項目式教學中,“項目分析\"環節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是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的關鍵步驟。通過項目分析,學生能夠明確任務目標、梳理知識體系,并為后續的項目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活動3:信息技術助力物理課堂。
驅動問題3:隔音原理有哪些?
驅動問題4:房間隔音的材料需要滿足哪些要求?可以選用哪些材料?
【任務1】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平板電腦上的Kimi智能軟件,自主查閱隔音的原理及材料。隨后,教師總結、梳理,明確隔音原理主要包括反射聲音和吸收聲音兩種機制。
設計意圖: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能夠快速獲取和整理核心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
活動4:師生互動,生生碰撞。
驅動問題5:如何測量房間模型的隔音性能?
驅動問題6:是否隔音性能最好就一定會被客戶選擇?
驅動問題7:如何評價制作的房間模型?
在明確隔音原理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師生互動和生生討論。通過集體研討,師生共同探討出測量隔音性能的方法,并從隔音效果、制作成本、空間利用率、安全環保、整屋美觀等多維角度評價制作的隔音房間模型。
設計意圖:通過互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其深度理解和內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綜合考量的思維方式。
2.3 團隊協作,項目實施
活動5:隔音房間的制作與效果評估。教師為每組準備了固定器材(如紙箱、鬧鈴、分貝儀、刻度尺等)和待選材料(如泡沫塑料、發泡海綿、巖棉、聚酯纖維、透明亞克力板、PVC板、玻璃等),并提供材料說明書和安裝視頻。學生按圖2所示的任務流程圖繼續完成任務2、任務3。
【任務2】結合材料說明書,討論不同材料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根據小組討論結果,采購員負責選擇和領取所需材料。采購員需要考慮材料的性價比和實際需求。設計師在項目書上繪制房間模型的安裝結構圖,明確材料的安裝位置和方式。設計師需要考慮空間利用率和整體結構的合理性。
【任務3】根據設計圖,使用紙箱搭建房間模型,安裝選定的隔音材料。制作完成后到講臺前側固定點使用鬧鈴、分貝儀測量評估房間模型的隔音效果,多次測量并記錄房間內外的分貝差。
設計意圖:通過團隊分工協作,讓學生學會在團隊中發揮各自優勢,培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自主閱讀材料介紹單,提升學生信息提取、分析的能力,培養其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多維度進行決策的能力,為學生未來參與更復雜的工程實踐奠定基礎。多次測量和數據分析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
活動6:隔音房間的綜合評價。
【任務4】完成隔音房間模型后,參照項目書上的自評量化表打分,小組繪制如圖3所示的五維雷達圖,分析產品的優點與側重點,思考產品的改進點。
設計意圖:通過自評量化表和多維雷達圖,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對隔音房間模型進行全面評價,培養其綜合分析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雷達圖直觀地展示數據,便于理解和比較。
2.4 交流展示,反思改進
活動7:交流展示,互評推優。
【任務5項目經理和解說員依次上臺展示并介紹團隊產品,進行小組互評,投票選出影院組和家居組最佳隔音房間設計團隊。教師頒發最佳設計獎。
設計意圖:在展示和互評過程中,培養學生表達與展示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促進知識共享與交流。
活動8:反思拓展,持續改進。
【任務6】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產品、其他團隊的產品及真實房間的隔音措施,思考改進點,并總結生活中真實隔音房間的隔音措施。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不同團隊的隔音房間模型和真實房間的隔音措施,深化學生對隔音原理的理解,激發他們對項目的持續優化意識。
教師回顧課堂,總結升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融合性,激勵他們跨學科思考,培養科學融合學習的意識,樹立為社會科技進步而努力的遠大目標。
3 課堂點評與反思
本課例以STEAM教育理念為依托,將跨學科融合與項目式學習有機結合。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借助圖4所示的跨學科維度框架,將物理知識(如聲音的傳播與反射、材料的隔音性能)與工程設計、數學(如測量、數據分析)藝術(如模型美觀設計)等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體現了跨學科實踐的核心理念。創設真實情境與設計驅動問題,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降低了實踐難度。團隊角色分工明確,學生在協作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提升了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課程采用多維度評價與反思機制,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和知識內化,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有效推動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項目分析、團隊協作和評價方式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未來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加強學科融合的深度,加強對團隊協作的指導,完善和細化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科學融合學習意識,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結論
通過本次“制作隔音房間模型”項目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跨學科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
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的重要價值。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跨學科實踐案例,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推動初中物理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趙中建.STEM教育的全球經驗與本土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欄目編輯 李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