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了幼兒園開展“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實踐情況。該實踐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幼兒的品格與綜合能力。幼幾園地處志愿服務氛圍濃厚的社區,能夠利用周邊豐富的資源,創生課程內容,采用適宜的策略推動課程發展,同時注重實施多元評價?!靶⌒≈驹刚唔椖俊闭n程的實施促進了幼兒學習主動性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品質的養成,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是立德樹人理念在幼兒園教育中的生動體現。
“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以弘揚志愿者精神為核心,通過引導幼兒主動發現問題、持續探究問題以及開展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最終促成具體的項目成果。課程設計注重實踐性與參與性,鼓勵幼幾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和成長。然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幼兒在項目參與中常常表現出淺嘗輒止的態度,缺乏持續深入的探究精神;教師則更傾向于關注課程的形式安排,在支持幼兒進行深入學習方面還有待加強。此外,“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實施尚未形成一套既可行又系統化的操作路徑與策略體系。
針對上述問題,我園開展了深化立德樹人理念下的“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實踐探索。此舉旨在更新教師的課程觀念,進一步推動園本課程體系的優化升級,同時全面促進幼兒在健全人格等多維度上的發展。通過這一實踐探索,我們期望能夠解決當前面臨的挑戰,提升課程質量,更好地助力幼兒的全面成長。
1鏈接周邊資源,奠定項目課程組織實施的基礎
在實施“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時,應摒棄“圍墻式”教育模式,積極挖掘金安社區優秀社區資源,讓幼兒在園內外結合的課程資源中開展活動,從而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與高尚品格。
1.1收集匯總,構建社區資源庫
通過“一公里優秀課程資源搜索”活動,我們形成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地圖。隨后,依據“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目標以及幼兒不同的發展需求,篩選和提煉出有助于課程創生的適宜資源。如圖1所示,這些資源涵蓋人文資源、物力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為后續“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鏈接實踐,制定資源運用指導
① 資源有效融入與運用,鏈接“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實踐。將優秀社區課程資源融入項目課程實踐中,讓幼幾在豐富的社區資源環境中進行項目課程實踐。例如,在社區開展舊物回收志愿活動期間,教師可根據幼兒興趣,生成“‘衣’路同行”項目課程。孩子們參觀并加入活動后,自發組建“舊物回收”項目小組。他們通過繪制宣傳冊、回收舊物、整理打包等方式完成項目,并將舊物郵寄給我園對口幫扶某幼兒園的小伙伴。
② 形成資源運用指引,推進“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實施。在“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實踐中,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及興趣需求,將社區資源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緊密結合,使幼兒在積極的互動及體驗中獲得經驗和成長,并進行總結提煉,形成一套社區資源使用指引,如表1所示。該指引涵蓋資源類型、名稱及內容、發展指標、可能開展的活動以及教育建議等多個方面,不僅能讓社區資源起到積極推進“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實踐的作用,還為教師開展項目課程實踐提供了操作指南。

綜上所述,通過逐步實現“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與社區優秀資源的深度融合,不僅有效推動了幼兒的全面發展,還顯著提升了項目課程的實踐質量。這種融合模式讓幼兒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精神品質和高尚的品格。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課程實踐專業能力與資源運用能力。
2創生課程內容,開辟項目課程內容創生的新路徑
“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秉持兒童為本的理念,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需以創造性思維進行開發與實施,以此激勵師生主動參與到課程的創生與建構之中。為此,我們基于實踐歸納梳理出以下課程內容創生的方式及路徑。
2.1基于園內資源生發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內容
① 在文化資源中的生發。依托我園“愛于心、美于行”的辦園理念,構建了愛美課程體系,該體系涵蓋9個主題月活動。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密切關注幼兒真實發生的事件、提出的問題以及展現出的興趣點,并以此為契機生發“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內容。例如,在五月勞動月期間,孩子們申領了《勞動月獎狀我設計》項目。他們通過采訪,了解、統計了勞動月需頒獎的班級、幼兒人數及對象,并結合自己對勞動的理解,設計了富有寓意和情感的獎狀、徽章等。在勞動月頒獎儀式上,孩子們收到自己設計的獎狀和獎牌,體驗到了作為一名“小小志愿者”的自信與成就感。
② 在活動資源中的生發。教師及時留意幼兒關心的關鍵事件或問題,并進行價值判斷,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能夠為幼兒提供新經驗和新能力的關鍵事件或問題作為項目課程的生發點。例如,幼兒園即將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孩子們紛紛討論起怎樣歡迎家長,有的說要有禮花,有的說要有氣球和邀請函。于是,一場特別的策劃項目就此拉開序幕。
③ 在課程資源中的生發。幼兒園的課程活動內容多元、形式豐富,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在主題課程實踐中,可順應幼兒當下興趣點,在原有主題活動中生成新的小項目;或用項目替換主題活動中的原有板塊,延伸出新的小項目等,讓項目課程更具探究性。例如,在開展自然探秘活動時,孩子們發現樹牌壞掉了,紛紛提出疑問:“樹牌是什么樣子的呢?”“我想設計一款不一樣的樹牌?!苯處煼e極回應孩子們的想法和需求,組織他們分組制作樹牌。由此,“花草身份證”項目課程內容逐步展開。
④ 在環境資源中的生發。幼兒園環境蘊含著豐富的探究素材。我們結合園內外環境資源,積極創生“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內容。在一次戶外游戲時,幼兒對園內的金銀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幼兒認為金銀花太茂盛了,需要修剪;有的幼兒好奇剩下的金銀花可以做什么圍繞這個話題,孩子們了解到金銀花煮水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修剪后晾干,分給教師或同伴。于是,孩子們發起項目申領,鼓勵感興趣的同伴加入,自主申領項目進行探索。
2.2基于社區資源創生“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內容
① 在社區關鍵事件中的生發。社區周邊發生的一些關鍵事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我們可以甄選貼合幼兒實際生活經驗且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以此生發項目課程。12月是金安社區的志愿者服務月,孩子們認領了社區鄭奶奶的微心愿,想要幫助她實現愿望。圍繞這一系列項目驅動性問題,我們根據幼幾的興趣,開展了鄭奶奶的心愿調查、志愿小隊尋訪、電暖爐小調研、資金籌備會等活動,生發并實施了項目課程“鄭奶奶的微心愿”。
② 在與資源的聯動過程中生發。幼兒園周邊社區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幼兒在與這些資源互動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生發“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內容的契機。在一次走進金安小學參觀時,幼兒對小學生活充滿了向往之情,并在幾次采訪及互動過程中認識了一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幼兒萌生了想在自己畢業前送給小學的哥哥姐姐禮物的想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積極策劃并行動起來。
通過研究,我們深入探索了基于園內外資源創生“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內容的不同方式及路徑,并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課程內容的創生不僅需要依托豐富的資源,還需緊密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及興趣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價值判斷,以確保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同時,這也為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元的思路,有助于推動幼兒園課程的高質量發展。
3采用適宜策略,推進項目課程創生發展的進程
3.1聚焦環境,歸納特點與形式
環境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資源,課程亦借助環境得以表達與呈現。環境涵蓋人的要素與物的要素。通過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我們發現“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環境應能促進幼兒形成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品質,激發幼幾敢于實踐、勇于挑戰的勇氣,且須具備直觀性、親和性、激勵性、滲透性這四個特征?;谶@些特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能有效支持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創生的環境特點與形式。
① 打造情感環境,激發主動參與。幼兒情感豐富,且逐步具備調節情感的能力。因此,情感環境的營造至關重要。情感環境主要分為可視化情感環境和人文情感環境兩方面。
a.情感環境可視化。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主要通過游戲和日常生活獲取經驗。我們采用情感可視化的方式,如展示幼兒參與活動的照片、邀請家長與幼兒點贊交流等,增強環境的直觀性和親和性,營造出濃厚的“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氛圍。
b.情感環境人文化。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主要依托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的觀察與模仿。我們注重讓每一處情感環境都發揮人文教育功能。例如,組織親子共同參與志愿活動、展示團員教師志愿者活動照片等,營造充滿愛意的人文環境,激發幼兒在項目課程實踐中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與良好品質。
② 打通空間環境,促進深入探索??臻g環境的整合是滿足幼兒項目課程實施需求的關鍵因素。我們通過整合園內現有環境資源,對室內外環境、材料及資源進行合理規劃與運用,為幼兒深入探索創造了有利條件。
a.“1+N”空間環境互通性?!?+N”模式代表一個空間加上多種拓展可能。我們根據“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動態建構特征,要求課程資源環境的開發與利用保持開放、動態的狀態,具有互補、組合和彈性調整等功能。例如,在班級自然角開展“小小志愿者項目”活動時,若班級自然角的空間無法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幼兒可以將班級自然角與小菜地進行功能互補,實現探索活動的延續與深入。
b.多元材料投放的關聯性。我們依據“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需求,科學合理地配置材料,注重增強材料之間的關聯性,以引導幼兒運用多元材料生發新的項目課程。例如,在球球區投放打氣筒這一材料后,引發幼兒創設了小小志愿者打氣站,生發出了新的項目課程。
3.2支持推進,梳理方式及策略
為支持幼兒在“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中開展持續探究,我們基于對幼兒的觀察,敏銳捕捉其中有價值的契機、幼兒的興趣點以及問題所在,并以此為契機進行課程的生發與推進。在此過程中,既幫助幼兒豐富了自身經驗,又引導幼兒將新獲取的經驗繼續運用到項目課程實踐之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① 雙線式指引。在“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實踐中,我們始終秉承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線部分,以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契合幼兒興趣愛好、符合幼兒經驗水平的內容為依托,引導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及活動;暗線方面,關注幼兒在項目課程推進過程中的發展需求,借助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指標,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分析,并據此施以適宜的推動,助力幼兒在項目課程中獲得學習與發展。
② 三主體聯動。靈活聯動家、園、社三方力量,構建三方協同的合作模式。教師基于對幼兒興趣及發展需求的把握,制訂親子志愿者活動內容、走進社區實踐等計劃。同時,通過手冊與徽章機制對各類資源的支持進行反饋評價,從而構建起一個基于項目化課程實踐需求的三主體聯動網絡。
③ 四攻略推進。我們基于項目課程開展的實際需求,整合融入四個關鍵攻略,以推動幼兒深度學習。這些攻略包括地域資源融合、對話生發、互為推進、評價引導等。
通過不斷推進幼兒在“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中的深度學習,助力幼兒良好品格、品質的形成(見圖2)。
總之,幼兒園“小小志愿者項目”活動課程的實施,切實關注并推動了立德樹人這一教育宗旨在教育實踐中的落地。這一氛圍的形成也為大班段幼兒的良好道德品質及完整人格培育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并為幼兒日后綜合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4關注多元評價,助推項目課程階段成果展現
在“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中,我們高度重視多元評價的運用,以全面展現和提升幼兒的階段學習成果。
4.1制定多維度評價指標,全面了解學習效果
“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評價內容緊密圍繞學習目標展開,既注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習得的知識技能和學習品質,也高度重視對項目成果展開客觀、全面的評價。為此,我們制定了包括過程評價(如團隊表現、階段進展、關鍵事件)、產品評價以及項目成果評價在內的多維度評價指標。這些指標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幼兒的學習成效。同時,我們也允許根據某一指標的反饋情況,對預設的項目計劃進行靈活調整。例如,在制作晾衣架的項目中,我們觀察到幼兒初期更傾向于獨立設計,為了促進同伴間的相互合作學習,中后期階段我們調整了評價指標,更加關注小組的分工合作、同伴互助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4.2采用多元化記錄形式,直觀展示評價過程
“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的評價以幼兒的發現、興趣和探究活動為出發點,評價方式融合了預設與生成兩種特性。我們采用多元化的評價記錄形式,如思維導圖式、記錄表式、書寫式、視頻式、作品式等,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在“鄭奶奶的微心愿”項目中,孩子們制定了心愿調查采訪單和電暖爐調研記錄,設計了愛心Logo,并拍攝了志愿宣傳視頻。我們采用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實踐活動評價與區域評價有機融合,使評價與課程緊密相連,有章可循。
4.3匯聚多主體評價信息,共同提升成果質量
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我們根據需要和成果邀請幼兒、教師、家長、社區工作者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評價,以全面了解幼兒的探究進程以及遇到的問題。這一做法不僅有助于幼兒學會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還能促使他們根據各方意見調整項目成果質量。在“送給TA的編織禮物”項目中,孩子們將編織的手鏈、圍幣等送給孤寡老奶奶、園內老師、園長等,并收集了他們對作品成果的評價。根據反饋,孩子們對編織禮物進行了改造,進一步完善了成果。
可見,我們高度重視多元評價,通過制定多維度指標、運用多元化記錄形式以及收集多主體信息等方法,實現了對幼兒的全面、客觀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幼兒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更重視其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立德樹人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目標,而“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實踐證明,幼兒在參與項目課程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并在實踐中增強了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這一課程不僅為幼幾當下的成長提供了支持,更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協同創新”(含幫扶項目)專項課題“幼兒園小小志愿者項目課程創生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xczx22—250。
(作者單位:廈門市新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