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擁有千年歷史的西安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人們更便捷地了解絲綢之路的過去和現在。隨著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加速推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帶一路”航線覆蓋27個國家54個城市。2025年2月底,伴隨著煥然一新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投入使用,機場內的西部機場博物館也正式開館。這座總面積約6400平方米、全球首個設置在機場內的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館,通過眾多形態各異的文物,向過往旅客訴說著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絲路故事。
在起飛降落間觸摸歷史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關鍵航空樞紐,肩負著繁重的航空運輸使命。隨著航空業的迅猛發展,其原有的航站樓難以應對日益增長的旅客流量。基于此,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展開了三期擴建工程。有人說,陜西“遍地是文物”,這句話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上再一次得到了“驗證”。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同步進行的還有為期兩年多的考古工作。期間,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共發掘各類古代文化遺跡6848處,其中古代墓葬4093座,陶窯、灰坑、圍溝、道路等古遺址2755處,出土文物22000余件(組),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讓“機場擴建秒變考古現場”的話題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表示:“這里都能建一個博物館了。”
網友的留言在西部機場博物館負責人陳瑤看來無疑是“金點子”。陳瑤表示,“機場 + 博物館”的構想經歷了從概念到落地的探索過程。“2016年機場三期規劃時便提出‘人文機場’板塊,旨在依托西安豐厚的資源打造特色項目。2021年2月,‘西安機場工地秒變考古現場’的新聞引發熱議,大量民眾留言呼呼建設博物館。我們將其納入研究課題,經過了四年的努力,最終實現了在機場內展示出土文物,供旅客參觀的目標。”陳瑤說。
而西部機場博物館的建成,靠的不僅僅是這兩年多的考古成果,更得益于真正厚實的“家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所在的位置是《詩經》中記載的“涇渭分明”之地。西周時期,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所在地被稱為“畢原”,是周文王、武王及周公的安葬之地。漢代時,因五位西漢皇帝建陵于此并設有陵邑,故稱“五陵原”。隋唐時期,這里被稱為“洪瀆原”,是長安附近眾多達官貴胄的安息地。
自20世紀5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持續對洪瀆原西部機場博物館內的唐代文物陶十二生肖俑視覺中國供圖
開展考古發掘。截至2025年2月,考古人員在洪瀆原探查到墓葬近萬組,其中發掘戰國至明清古墓葬3800多座,這些墓葬時代延續時間長達2200余年,無論是發掘墓葬數量、墓葬等級還是墓葬延續時間,在中國考古史上都堪稱絕無僅有。陳瑤感慨道:“一座洪瀆原,半部中國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所在的洪瀆原,承載著從先秦至明清的完整歷史序列。而機場巨大的客流量給博物館提供了良好的游客基礎。”
到機場里看“國寶”
2025年2月20日,隨著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正式投運,西部機場博物館也正式揭牌亮相。6天后,博物館正式開館,與觀眾見面。
西部機場博物館位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核心區域,整體采用仿唐式建筑風格,總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設有四方館、珍寶館以及文創旗艦店等多個功能區域,采用“基本陳列展覽+專題陳列展覽+臨時陳列展覽”的展示模式,展出文物涵蓋先秦至明清的中國古代多個歷史時期文物,是西部機場博物館的“硬實力”。珍寶館首展上重磅推出的國家一級文物、春秋時期青銅禮器的瑰寶一 秦公,是一種古老的大型打擊樂器,在樂隊中主要用于指揮節奏,其出土讓史書里關于秦人開拓精神的記載立體豐富了起來;獸首、人身、身著寬袖長袍的陶十二生肖俑,在主人的墓穴中面向十二個不同的方向,分時段來保衛主人的安全;而來自北周保定元年的東羅馬金幣,則是絲綢之路上的流通貨幣,通過商人或者使節攜帶進入長安,也是北周、隋唐貴族喜愛的域外藝術品,見證了絲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繁榮興盛…柔和的燈光下,這些承載著文明印記的文物靜靜仁立,將這片土地上的古老故事悄然喚醒。
由于博物館對場館內溫濕度、安防等要求極高,西部機場博物館項目團隊邀請了專家團隊制定多層級防護方案。例如,結合機場半封閉環境,博物館在外圍安裝防爆設施,配備紅外線監控;在獨立展柜內設置溫濕度監控儀;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建立定期巡展機制,確保文物安全。
為了將機場這一交通樞紐打造為“可閱讀的歷史空間”,博物館還策劃推出了“15分鐘文化體驗”,通過獨立展匣,呈現文物故事,適配觀眾快節奏瀏覽。在互動影像技術的“加持”下,絲路貿易場景、唐代長安盛景得以再現,頗有沉浸感。
西部機場博物館講解員張子璇表示,為了解碼“機場下的古長安”,基本陳列展覽(四方館)設置了“洪瀆千載事”“絲路貫通途”“長安盡繁華”三個單元,通過向人們講述先秦至明清的文物,實證洪瀆原的歷史過往;以出土胡人俑、貿易器物,展現多元文明交融;以唐代建筑構件、生活器物,還原盛世氣象。
“以正在展出的彩繪陶載絲駱駝為例,這件2023年5月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油庫項目施工時發現的珍貴文物,出土于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墓,再現了古絲綢之路上商賈以駱駝運送絲綢的珍貴場景,是當時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張子璇介紹。
開館當天,前來“打卡”的西安外國語大學羅馬尼亞留學生米哈說:“來到這個博物館參觀,真是一次非常震撼的體驗,人們可以在承載著古時長安的輝煌記憶中,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
當交通樞紐成為文化傳播窗口
機場等交通樞紐通常是人們抵達一座城市的“首站”和“末站”,也是人們感知一座城市和回眸一座城市的窗口。而在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看來,當代的機場已經不完全是一個飛機起降停泊的地方,也不完全是一個游客進出港的地方,它還是一個綜合性的旅游消費場景和新型的文化空間。“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說,機場有最為現實、最為基礎的客流量,可以讓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受眾市場。全國很多地方都可以這樣操作,各地無需局限于本地出土文物,可結合特展、非遺等資源進行‘機場 + 博物館’的探索。”戴斌說。
在寸土寸金的機場,拿出6400平方米建設博物館,從商業角度看似乎是“賠本買賣”。對此,陳瑤表示:“博物館所在區域位于出發層的上夾層,并不是旅客出發或到達的主動線區。在此建設博物館不僅為機場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氣質,還能為周邊商業區、文創區引流,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
當下,隨著“文博熱”的持續升溫與人境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博物館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已然成為多地文化旅游版圖中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地標。
當下,隨著“文博熱”的持續升溫與入境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博物館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已然成為多地文化旅游版圖中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地標。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化殿堂,正以其豐富的展覽內容和創新的展陳方式,讓沉睡的文物走出“方寸之間”的展柜,以更加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融入現代生活,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衛紅認為,作為服務公眾的平臺,設立西部機場博物館的嘗試,標志著博物館業正從“坐等觀眾”向“主動抵達”轉變。“設立西部機場博物館或許預示著一個新趨勢:未來的博物館,將不僅是文化容器,更是嵌入城市脈搏的‘敘事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