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以“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為主題,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中外嘉賓與會,共商合作與發展。作為論壇的東道國,中國也持續通過本次論壇展現對外開放的誠意與信心,使中國改革開放更好地惠及亞洲及世界,不斷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世界繁榮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
中國對外開放提速增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近年來,中國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堅持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同時,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2024年以來,中國圍繞全面開放新格局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涵蓋制度型開放、自貿試驗區升級、跨境貿易創新、金融開放深化等多個領域,展示出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在制度型對外開放方面,2024年9月發布的新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這標志著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外資企業可在汽車、電子、新能源等領域與內資企業平等競爭。同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明確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內外資一致管理。這一政策覆蓋了金融、教育、醫療等120個服務領域,例如允許外資控股職業培訓機構、放寬國際旅行社外資股比限制,推動服務貿易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等。
隨著制度型開放的深入,通過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平臺的制度創新,中國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吸引外資、優化貿易結構、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5年4月,中國已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3個自貿協定,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
博亞洲論壇自2001年成立以來,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不僅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也為凝聚各方共識、深化區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解決亞洲和全球問題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臺。
推動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
博螯亞洲論壇自2001年成立以來,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不僅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也為凝聚各方共識、深化區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解決亞洲和全球問題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臺。
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亞洲要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十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成績斐然。博螯亞洲論壇作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傳播平臺,自成立以來始終以“亞洲共識”為根基,通過機制化對話、政策協調與務實合作,將“命運共同體”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落地為實踐,成為凝聚亞洲價值、推動亞洲一體化的核心樞紐。
亞洲各國山水相連,人文相親,中華文化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有著強烈的共鳴與相似的文化基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全球化發展新趨勢背景下,隨著東盟等亞洲次區域一體化的推進,亞洲國家的整體發展與互通合作,以及世界格局的變遷重塑及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等,推動亞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構建符合亞洲特點、具有亞洲特色的亞洲命運共同體也提上日程。其中,中國發揮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引領作用,扮演著規則制定者、公共產品提供者、危機協調者等多重角色。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增添助力。構建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歐亞海陸立體大通道,可更好打通制約經濟發展的地理障礙,助力亞洲地區實現均衡發展,提升亞洲內部的一體化水平。目前,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累計批準項目超300個,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等領域,惠及近40個域內與域外成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落地實施及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持續升級,也在不斷推動亞洲經濟合作與區域一體化發展。
目前上海合作組織(SCO)從6個創始成員國擴員至10個,還包括2個觀察國和14個對話伙伴。在安全合作方面,多邊軍事合作與聯合演習及各領域跨境安全合作等,也在增進成員國間的相互信任與互聯互通。此外,隨著亞洲域內人文交流愈發頻繁,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互動不斷增加,也更加夯實了社會民意基礎,全方位推動著亞洲的發展與融合。
助力世界包容可持續發展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及數字經濟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發展處于新舊時代的交替期與變革期。中國作為全球數字技術領域的領頭羊、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典范,以及世界和平穩定的有力維護者、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將在持續發展中造福亞洲,惠及世界。
在數字經濟發展領域,目前中國以數字經濟規模全球第二、5G基站數量占全球 60% 的優勢,正通過“技術 + 規則 + 能力”三重輸出,推動亞洲及全球數字治理體系重構。一方面,中國通過技術賦能助力相關國家和地區跨越數字鴻溝。例如,依托“數字絲綢之路”,中國在東南亞部署5G基站超15萬個,助力老撾建成東盟首個5G智慧醫院,海爾、TCL等企業向越南、印度輸出“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中國通過規則創新引領全球治理。例如,中國牽頭76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交《電子商務發展倡議》,推動“數據非本地化”“中小企業數字化扶持”等規則納入RCEP 升級談判,2025年RCEP區域數字貿易規則覆蓋率預計達 60% 。同時,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框架下主導制定《跨境數據流動安全評估指南》,為發展中國家平衡數據主權與技術創新提供“中國模板”。第三,中國注重通過能力建設培育數字人才。自前,中國已在全球布局600所“魯班工坊”,在泰國、馬來西亞開設“人工智能工程師”“跨境電商運營”等定向專業。
近年來,博螯亞洲論壇也持續聚焦數字經濟、綠色轉型、人工智能、供應鏈韌性等時代熱點,推動政策協調與務實合作,為全球治理提供“亞洲方案”。針對數據霸權與隱私泄露等問題,今年論壇年會提出“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倡議,推動建立跨國數據治理聯盟。論壇推動“綠色債券 + 碳交易”聯動機制,2025年亞洲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預計達1.2萬億美元。論壇還發布《AI倫理白皮書》,建議設立“技術倫理審查委員會”,對醫療、教育等敏感領域AI應用實施全生命周期監管。這些共識與切實舉措,從思想認知、政策機制及切實行動等不同層面推動各國在前沿領域探索創新與合作發展。作為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 60% 。未來,亞洲將繼續成為全球增長核心引擎,也將繼續是世界經濟當之無愧的“穩定錨”。
此外,在本屆年會上,全球化智庫(CCG)作為論壇合作機構,與博鰲亞洲論壇合作舉辦了青年圓桌和女性圓桌,與會專家圍繞“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聯合國未來峰會之后的全球治理”“多邊主義的未來”等重要議題展開深人研討。
除了在具體領域密切合作與共同發展,當前,亞洲各國也要就全球化向何處去、多極化世界與多邊主義以及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等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討并達成共識。未來,中國及亞洲的繁榮發展,將推動一個更加和平穩定、包容可持續的新型全球化早日由愿景變為現實。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