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是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第一種噴氣動力無人機,它的研制為公司后續發展和研制XQ-67A無人機提供了很多經驗,值得對其進行分析。
“復仇者”(Avenger)是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第一種噴氣動力無人機,該機原名“捕食者”C,于2009年首飛。2010年5月,“復仇者”第二架原型機下線,2016年10月,“復仇者”增程型(AvengerER)無人機完成首飛。
除上述3架原型機外,通用原子公司還在2010年4月提出“海復仇者”(SeaAvenger)方案、在2020年2月提出“防御者”(Defender)方案。其中前者是攔阻降落的“復仇者”艦載型,后者是無人加油機,但這兩個概念均已經停止發展。
“復仇者”未能獲得任何訂單,也沒有批生產。但基于其良好的飛行性能和設計基礎,公司用它進行了大量無人機相關試飛驗證。如與其他有人機進行無人-有人協同試飛驗證、掛載“軍團”吊艙對空中目標進行多機精確被動定位等。此外,公司在“復仇者”發展期間獲得經驗也用到XQ-67A機外傳感站(OBSS)無人機的發展。
MQ-1/MQ-9系列無人機的短板
弦比平直機翼,細長機身,前端布置衛星通信和光電球傳感器,后端安裝發動機和推進式螺旋槳;前三點起落架,細長的主起落架安裝在機身;尾部至少有1片(也有2或3片)向下伸展的翼面;武器外掛在多個機翼掛點上。
在“復仇者”之前,通用原子研制的無人機包括1989年首飛的Gnat1989、1995年實用的RQ-1A、2002年列裝的MQ-9“死神”、2004年首飛的MQ-1C“灰鷹”,這些無人機的總體布局都如出一轍。這些機型均采用大展
42|無人機2025No.2/總第127期
這種布局能獲得很長的續航時間,布置在機頭的衛通天線和光電傳感器遠離發動機和螺旋槳產生的振動,也便于在機翼下掛裝多枚武器,很適合用于低烈度戰場的持久察打一體任務。但與此同時,這種總體布局也導致了一些使用限制:
(1)大展弦比平直機翼限制了飛行速度,不利于打擊時間敏感目標,也需要較長的飛行時間抵達遙遠的目標區域;(2)為了防止后置螺旋槳在起降時接地,除了加長主起落架外,尾部還需要設計垂直腹鰭或下反尾翼。導致起降時難以進一步增加攻角來縮短起降距離;

(3)全機布局和外掛武器都增加了全機信號特征,很難縮減雷達截面積(RCS),不利于在高烈度戰場的生存。(4)單發渦槳布局限制了全機重量的增加潛力。
“復仇者” 的設計特點
“復仇者”目前完成至少2個型號共3架原型機,分別是基線型和增程型,后者進一步加長前機身、加大翼展,提高內油和航程。兩個型號的總體布局相當相似。最初“復仇者”僅僅是MQ-9系列的渦扇動力改型,但很快就轉為全新設計,如圖2所示。
該機機身截面相當寬而扁平,大致為上下兩個半圓形截面結合,兩側形成貫穿機身全長的尖銳棱邊,以縮減RCS。機頭頂部仍然是標志性衛通天線鼓包,機頭下部可吊掛光電球,不安裝該設備時可用蒙皮封閉。后機身變化很大,在半機身長度背部布置進氣口,發動機內埋在機身尾部。后機身機腹明顯上翹,允許起降時全機有更大迎角。中機身設計有一個大型內埋武器艙,在需要時也可拆除武器艙門而改裝為保型傳感器艙,如圖3所示。
該機尾翼也與前身有明顯不同,僅有兩個外張的全動V型尾翼,沒有腹鰭。尾翼全翼展均等弦長,外張 50° 。
基線型“復仇者”的動力裝置為1臺普惠PW545B渦扇發動機。該系列發動機的設計初衷是配裝塞斯納“獎狀”系列公務機,強調可靠性和出勤率。PW545B發動機推力為21.35kN,帶固定式附面層隔板的常規進氣口位于機身半長度處背部,附面層從進氣道兩側的專用矩形排氣口排放。寬而扁平的船尾式噴口位于機身末端。背部進氣口 + 扁平噴口有助于降低全機的RCS和紅外信號。
“復仇者”無人機從一開始就考慮上艦,所以機翼需要為可能的折疊而預留空間,也因此需要強化機翼的低速升力性能,機翼還要兼顧高速飛行和長航時飛行的需求。為此該機機翼都分為明顯的外翼段和內翼段,前緣均統一后掠17° ,外翼段的翼展約為全翼展的1/3,采用等弦長大展弦比的平面形狀,以適應長航時需求;外翼的后緣設計為副翼。內翼段的上表面與機身上表面融合,顯著增加了機翼厚度,同時后緣改為前掠,以大幅度增加內翼段面積,整個后緣都布置為襟翼。
依靠面積和厚度的增加,內翼段的空間足以容納間距寬大、向內側收回的主起落架。除了主起落架艙,內翼段仍然有足夠內部容積用于布置機內油箱。而且將主起落架從機身移動到機翼后,在全機重心附近的中機身就得以布置了1個幾乎為機身長度1/3的大型彈艙,可以兼顧高速需求和隱身需求。此外,機翼共布置有6個掛點,允許外掛各種傳感器吊艙和多種武器。
相比此前的MQ-9系列,“復仇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隱身處理,但尚未達到隱身飛行器的標準。總體布局上,背部進氣口被機身遮擋了來自前下方的雷達照射,外張V型尾翼消除了尾翼之間和尾翼-機身之間的角反射效應。機身側面設計為棱邊,機體下表面的前起落架艙門和主起落架艙門均設計為鋸齒邊,機身有內埋武器艙攜帶部分武器,機頭下方的光電轉塔為伸縮式,這些設計特點都有助于縮小RCS。此外,扁平噴口搭配渦扇動力,也有助于減少紅外信號。
相比基線型“復仇者”,增程型的“復仇者”ER的外形變化不大。除加長前機身外,翼展從 20.1m 增加到 23.2m (增加剪切翼尖),內油也相應增加。
“復仇者” 為通用原子公司帶來的收益
通用原子公司發展“復仇者”的目得訂單也未能投產,但通過它的發展而獲得的技術經驗幫助了公司研制 xQ- 67A等其他無人機,“復仇者”也通過試飛積累了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的設計經驗。




的之一是作為MQ-9“死神”的后續型號,通過對比性能參數,“復仇者”基本達到了設計目標。
總結
從上述數據對比可以看到:除續航力外,依靠使用渦扇發動機動力,在幾乎相同的尺寸下“復仇者”大幅度提高了最大起飛重量,飛行性能和有效載荷均有明顯增加。基本達到了設計之初的需求。
因為多種原因,“復仇者”沒有獲得美國軍隊和海外的訂單,也沒有批生產。但3架原型機參加了大量的公司試飛,幫助公司積累了各種技術經驗。
例如2021年11月的一次試飛中,掛載了“軍團”吊艙的2架“復仇者”聯合進行對空探測演示驗證,依靠吊艙對遠程空中威脅進行被動數據收集,數據由一套先進的傳感器算法進行計算融合后發送給一個地面指揮中心。這種對空探測方式,很可能是未來“協同作戰飛機”(CCA)的對空探測主要方式之一。2022年11月,一架復仇者和一架扮演戰斗機的“佩刀”噴氣試驗機與2架F-5戰斗機完成了1次有人-無人組隊試飛驗證。“復仇者”依靠其遠高于“死神”無人機的速度,得以有效扮演未來的協同作戰無人機。
此外,在按照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的需求研制XQ-67A“機外傳感站”(OBSS)無人機時,通用原
44|無人機2025No.2/總第127期子公司明顯借鑒了“復仇者”已經驗證的技術特征(如圖6),如帶固定式附面層隔板的背部固定式進氣口、V型尾翼、帶側面棱邊的機身等。
“復仇者”無人機是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第一種噴氣無人機,盡管沒有獲
這些經驗都證明一個飛機研制商,應該擁有自己的噴氣無人機機隊,它不但能發展為可批生產的實用型號,也可用于對各種潛在可用的傳感器和武器進行試飛取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與研制商自有的有人機機隊完成當前急需的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演示驗證,而無需依靠軍隊或其他生產商提供試飛平臺,這種獨立發展能力是相當有現實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