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了節氣文化背景下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與價值。通過挖掘中華耕讀文明的教育資源,結合節氣特點設計多維立體的體驗式學習活動,旨在根植傳統文化,強化幼兒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尊重幼兒主體性,鼓勵其自主探索與成長。研究還提出了分類甄別教育資源、聚焦主題動態調適課程、重構自然耕讀場域、提供多元體驗活動及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等對策建議,以期為幼兒園開展節氣耕讀教育提供參考與指導。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幼兒園教育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這一政策旨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幼兒全面、多元化發展。在此背景下,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日益受到重視。將我國豐富的節氣文化與耕讀理念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成為新的教育探索方向。節氣文化蘊含豐富的自然規律和人文內涵,與幼兒的成長和教育緊密相關。讓幼兒親身體驗與節氣相關的農耕活動,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增進他們對自然的認知,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節氣文化中的農耕勞作與自食其力、尊重勞動成果等價值觀念,對于塑造幼兒健全的人格、心性磨礪以及生命感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開展節氣文化下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研究,旨在探索契合幼兒成長規律和教育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通過整合節氣文化與耕讀理念,提升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節氣文化賦能耕讀式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
1.1根植傳統文化,強化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
在節氣文化背景下,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課程致力于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耕讀文化,以此深化兒童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耕讀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蘊含著勤勞與自給、尊重知識與教育、道德責任、勤儉節約等核心價值觀念。它不僅塑造個人的品德與修養,也對中華民族的社會風尚和文化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深入挖掘本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創建富有地方特色的耕讀教育自然空間,讓幼兒在親近自然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同時,精選耕讀文化中的教育資源,如鄉土教材(涵蓋地方歷史、地理、民俗等內容,幫助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家鄉和文化背景)、農田實踐(幼兒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勞動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書籍與文獻(古代的經典文獻,如《論語》《孟子》等,傳授倫理道德和人生哲理)、文化活動(傳統的節日慶典、民間藝術表演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傳承文化,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將其轉化為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活動內容,使幼兒在參與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文化啟蒙中成長為具有中國心的“現代中國人”。這一過程增強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培養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2多維感知體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節氣耕讀教育課程遵循“地方適應性、節氣導向性、生活實際性和互動參與性”的原則,緊密圍繞“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設計了一系列多維立體的體驗式學習活動。這些活動通過“詢、察、耕、享、明”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全面打開感官通道,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該課程在時間維度上構建“感知一理解一創造”三階成長路徑,在空間維度上構建“田間勞作、文本研讀、問題探究”多元場景并置架構。在實施過程中,將幼兒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動緊密結合,體現時序上的遞進性和空間上的共時性,助力幼兒從耕讀文化的體驗者、觀察者逐步成長為分析者、實踐者。通過多維感知交互,幼兒能夠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促進身心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
1.3尊重兒童主體,鼓勵自主探索與成長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積極玲聽幼兒想法,珍視其選擇與意愿,將學習和體驗權交還給幼兒。幼兒園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讓他們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同時,鼓勵幼兒在城市的環境中去探索自然之美,感受四季節氣變化,體驗農耕文化魅力,進而遇見天地、光陰、生命與成長。這種開放性課程理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促進其自我發現和成長。在節氣耕讀教育的陪伴下,幼兒能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做自己喜歡的自己,實現個性化發展。
2節氣文化下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的對策建議
2.1分類甄別,充分挖掘中華耕讀文明的教育資源
在節氣文化背景下開展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首要任務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華耕讀文明中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多種形式,可成為幼兒園課程實踐的重要對象與載體。為有效發掘和篩選資源,教師需從創設和轉化兩大維度出發,結合課程價值、課程形態和課程條件綜合考量。
首先,教師應廣泛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物候特征,以及農耕文化中的氣象、人文活動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從教育性、安全性、異質性與特色性等角度入手,初步梳理出一套豐富的耕讀文化資源,涵蓋農業技術、民俗活動以及氣象觀測等方面。這不僅體現了傳統耕讀文化的深厚底蘊,還為現代教育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素材,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耕讀文化有深入的理解,還須具備資源的敏感性和鑒別力,確保所選資源既契合教育目標,又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與發展需求。其次,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現有經驗、發展需要和課程的內涵價值,對初步梳理的資源進行分類、分層梳理。此過程中,注重資源的多樣性和互補性,使不同資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同時,將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節氣耕讀活動,讓幼兒在參與活動時自然接觸這些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轉化與利用。此外,幼兒園要建立動態的課程資源庫管理機制。隨著時間、空間和主題的變化,資源庫需要不斷重組與開發,以確保資源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這就要求幼兒園與社區、家庭等外部資源保持緊密聯系,及時獲取新的資源信息,并對現有資源進行更新和優化。
2.2聚焦課程主題,在動態調適中推進耕讀教育內容
在節氣耕讀教育中,預設和生成是課程主題的兩種重要形成方式。幼兒園應貫徹“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傾聽兒童的聲音與建議,結合節氣特點和幼兒成長需求,靈活預設并動態生成課程主題。以“跟著節氣去耕讀”作為預設主題,涵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個季節的耕讀活動。每個季節的主題都圍繞幼兒在耕讀活動中的關鍵經驗,以及對四季輪轉的感知體驗進行設計。例如在春季主題中,引導幼兒參與播種、澆水、施肥等農事活動,感受生命的萌發和成長;在秋季主題中,組織幼兒參與收割、晾曬、儲存等農事活動,體驗豐收的喜悅和勞動的成就感。以“我與節氣共成長”作為生成主題,更關注幼兒自身變化與成長。該主題以柔性的方式將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隱性融入課程內容,引導幼兒關注自身變化,將節氣變化與自身成長相聯系。在春季主題中,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體變化(如身高的增長、體重的增加等);在秋季主題中,引導幼兒反思一年來學會的新技能、交到的新朋友等進步成長。
在預設和生成主題的動態調適中,幼兒園應注重課程內容的連貫性與遞進性。同時,教師需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與反饋,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確保課程能夠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3重構空間,打造多維立體的自然耕讀場域
許多幼兒園空間有限,打造適合幼兒耕讀的自然環境頗具挑戰。為此,幼兒園應因地制宜開發和打造多維立體的自然耕讀場域,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耕讀體驗。首先,幼兒園可以按照“一桌、一角、一區、一場”的思路對戶外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及利用。例如,戶外設置一張桌子供幼兒進行手工制作和繪畫等活動;角落處設置小型圖書角,供幼兒閱讀耕讀相關書籍資料;特定區域開辟種植園地,供幼兒進行種植養護植物;開闊地帶設置運動場供幼兒進行戶外游戲鍛煉。其次,幼兒園依據不同節氣特點和幼兒興趣愛好,打造具有特色的自然耕讀場域。例如,在春季可以打造花海觀賞區,供幼兒欣賞美麗的花朵;夏季打造水上樂園,供幼幾盡情嬉戲;秋季打造豐收體驗區,供幼幾參與收割和晾曬等活動;冬季打造冰雪世界,供幼兒感受冰雪的魅力。此外,幼兒園還可以利用屋頂、墻壁等垂直空間進行綠化和種植活動。例如,利用屋頂、花園供幼兒種植養護活動;墻壁設置垂直綠化帶,供幼兒觀察和學習植物的生長過程。這些舉措不僅能夠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還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耕讀體驗。
2.4多元體驗,在多元體驗中豐富幼兒成長
為豐富幼兒耕讀體驗,促進其全面發展,幼兒園應設置多樣化的節氣耕讀教育活動。通過“詢、察、耕、享、明”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獲得多樣耕讀體驗,感受中華耕讀文明的魅力。
(1)詢—節氣對話日
在節氣來臨之際,教師組織幼兒圍繞感興趣的話題,與節氣進行對話交流。通過提問、討論、分享等方式,引導幼兒了解節氣特點與意義,激發其對自然和農耕文化的興趣。
(2)察—物候觀察月
教師可鼓勵幼兒以不同的形式走進自然,開展物候觀測活動。通過觀察植物、動物和自然現象的變化,感知節氣的輪回與自然界的奧秘。此類活動既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究精神,又能增強他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愛護之情。
(3)耕——耕種輪四季
在幼兒園的種植園地和班級植物角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遵循節氣的規律進行耕種活動。幼兒通過播種、澆水、施肥、除草等農事操作,體驗農耕文化的智慧和樂趣。這種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耐心和責任感。
(4)享—暢游體驗日
在特定的節氣日或節日里,幼兒園可以組織暢游體驗活動,讓幼兒自主選擇并沉浸其中。例如,舉辦帳篷節、野菜節、花朝節等活動,使幼兒在游園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享受耕讀的樂趣。
(5)明—共享特別時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園可以圍繞傳統節日、節氣等主題開展特色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可以舉辦敬師禮和謝師禮活動讓幼兒體驗尊師重道的氛圍;可以設置農莊照顧日、班級整理日等勞動周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和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設置感恩時、分享時等特別時段,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和分享精神。
2.5質量評估,節氣耕讀教育的課程評價
在節氣文化背景下開展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為確保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并持續改進,需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應秉持“以幼兒為中心,多方協同參與”原則,強調評價的目標導向性、過程關注性和主體多元性。首先,幼幾園應依據《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地方性辦園質量評價標準,制定節氣耕讀教育專項評價框架。該框架需明確評價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標準,使評價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在評價過程中,幼兒園應實施多維度的觀察與記錄,通過設計節氣耕讀教育的觀察指引表,全面捕捉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情感態度、認知發展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信息。這些觀察記錄將成為評估幼兒成長和課程效果的重要依據。同時,幼兒園應鼓勵教師、家長及社區成員共同參與評價過程,通過家訪、家長會、社區工作坊等形式,收集多方反饋,全面了解課程實施效果。
為記錄幼兒的學習軌跡和成長變化,幼兒園可設計一系列節氣耕讀活動記錄手冊,內容涵蓋節氣知識、農耕體驗、自然觀察、藝術創作等多維度,采用圖文并茂、互動問答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度,方便教師和家長直觀了解幼兒的學習進展。此外,幼兒園要建立定期課程審議與反饋機制,組織教師團隊、家長代表及教育專家共同參與,深入剖析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舉辦課程研討會、經驗分享會等活動,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節氣耕讀教育最佳實踐路徑。通過幼兒勞動日志、教師觀察量表、家長反饋等綜合評價幼兒勞動態度、技能與文化理解力,實現“過程性記錄+多元評價主體”模式。同時,幼兒園要注重將評價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活動安排,確保節氣耕讀教育契合幼兒發展需求,實現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3結語
本文通過對節氣文化下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的深入研究,探討了其在根植傳統文化、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尊重兒童主體性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充分挖掘和利用中華耕讀文明教育資源,幼兒園能夠打造本土特色的耕讀教育環境,讓幼兒在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文化的過程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從而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時,節氣耕讀教育通過多維度體驗式學習活動,豐富幼兒的感知體驗,促進其認知、情感、意志和行動的全面發展。此外,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幼兒主體性的尊重與鼓勵,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推動其自我發現與個性化成長。構建科學系統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幼兒園持續監測和改進節氣耕讀教育實施效果,使其貼合幼兒的發展需求。
綜上所述,節氣文化下的幼兒園耕讀式勞動教育是富有創新性與實踐價值的教育模式,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幼兒生命成長的沃土。節氣文化下的耕讀式勞動教育,通過系統性課程設計與生態化場域構建,幼兒在勞動中實現“身一心一靈”的全面發展,為培育兼具文化自信與創新能力的未來公民奠定基礎。幼兒園應繼續深化節氣耕讀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模式與方法,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單位:華中農業大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