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塑造學生人格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對高職教育的重視程度與要求不斷提高,將生命教育滲透到高職語文教學中已成為關鍵任務之一。生命教育以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倡導珍惜生命和提升生命質量為教育理念,其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培育學生的生命觀與價值觀。因此,分析生命教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至關重要。
1生命教育的內涵
近年來,生命教育作為重要教育理念,已經逐步融入我國各個教育階段。旨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進而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需將這一理念貫穿各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生命教育強調敬畏與尊重生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態度。在語文教學中借助豐富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脆弱,從而學會珍惜和愛護生命。同時,生命教育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可通過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選擇與決策,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生命與家庭、社會的緊密聯系。這種責任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生命教育還倡導樹立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念。教師可通過解讀文本中的積極元素,如堅韌不拔的精神、勇于面對困難的勇氣等,激勵學生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還能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2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
2.1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的意識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的意識。語文教學承載著傳承文化、啟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任,而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尚需深入引導。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借助語文教材中的豐富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文本中蘊含的生命故事、人物命運、情感糾葛等都是進行生命教育的寶貴素材,通過深入分析,學生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時,文學作品往往凝聚著作者對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師可帶領學生品讀這些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生命哲學,以此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深層次思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認識到生命的寶貴與不可復制性。此外,語文教學能夠通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審美情趣,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感知和欣賞能力,使其能夠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以審美的視角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動。這種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珍惜每一個生命瞬間。
2.2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與價值觀
高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人生意義,感悟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與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時,語文教學還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發展,能深刻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進而培養出寬容、友善、合作的品質,這有助于其在未來生活中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同時,語文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文學作品的鑒賞和分析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美的力量,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這種審美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使學生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充實與升華。
2.3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高職語文教學是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的重要載體,不僅教授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更在于培養其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教師可以選取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其中蘊含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社會現實,展現人物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選擇與堅持,可激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與關注。在閱讀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認識作為社會成員,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語文教學還能夠通過探討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這些觀念與取向往往與社會責任感緊密相連,能夠激勵學生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勇于擔當時代賦予的使命。此外,語文教學還能夠通過組織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責任與使命感的實踐意義,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社會責任與使命感的理解與認同,在實踐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動對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從而更加堅定地履行社會責任與使命。
3高職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途徑
3.1在深入文本解讀中融入生命教育元素
新時期,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深入文本解讀中融入生命教育元素實現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教師應首先明確文本解讀的教學目標,確保這一目標與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相契合,旨在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本中蘊含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設定目標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確保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切實可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引導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主動探尋生命教育的相關元素,問題可以圍繞文本中的人物命運、情感糾葛、生命抉擇等展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討論,從而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同理心,引導學生對文本中不同觀點、態度進行比較、分析,鼓勵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生命問題,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
例如,以《生命的意義》一文教學為例,本文的教學不僅在于讓學生理解保爾·柯察金的生命觀,更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并確立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因此,為實現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可深入研讀《生命的意義》一文,挖掘其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如保爾面對困境的堅韌不拔、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以及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同時,教師可設計一系列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這些元素,課堂實施時教師首先以富有感染力的導語引入新課:“人為什么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人生命題。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生命的意義》,去探索保爾·柯察金給出的答案。”這樣的導語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梳理保爾的行蹤線索和環境描寫,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特別強調環境描寫對烘托人物心情和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保爾在不同環境下的心理變化。為了進一步融入生命教育元素,教師可設計以下教學環節。在保爾站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和忠骨掩埋的地方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保爾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并提問:“如果你是保爾,面對這樣的環境,你會想到什么?你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將自身置于文本的情境中,進行換位思考,從而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隨后,結合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個人經歷,進一步闡述保爾生命觀的形成背景,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最終促使學生掌握課文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深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3.2利用閱讀教學平臺拓展生命教育內涵
高職語文教學中,為有效滲透生命教育,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教學平臺拓展生命教育內涵,遵循系統化設計理念,確保教學內容、方法與評價導向的一致性。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深入研讀高職語文教材,挖掘其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明確閱讀教學與生命教育的融合點,并設定具有生命教育指向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生命的意義,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文本的多維度解讀,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探討生命議題,拓寬學生對生命的認知邊界。同時,教師應設計具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例如,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學會對自己負責”這一核心主題為例設計一系列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自我責任的重要性。首先,教師需精心挑選與主題緊密相關的閱讀材料,如選擇一篇講述主人公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我、勇于擔當的故事,這樣的文本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的榜樣,激發學生對自我責任的思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意義,先對文本進行整體解讀,分析其主要情節、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為學生構建一個清晰的閱讀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詳細剖析主人公在面對困境時的心理變化和行為選擇,強調其對自我責任的認知和踐行,指出主人公在遭遇挫折時如何保持冷靜,如何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如何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這些都能夠成為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學習的典范。為了進一步拓展生命教育的內涵,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文本相關的討論話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責任的具體表現和實踐方式:“在你看來,主人公的哪些行為體現了對自己負責?這些行為對你有什么啟示?”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從多個角度探討自我責任的意義和價值,促使學生在思想上形成共鳴。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文本中的關鍵語句或段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和賞析,選取一些富有哲理或啟示性的語句“人生最大的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語句的內涵和啟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自我責任的重要性,在深度解讀中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悟文本中的生命教育意義,從而將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向更高的境界,最終在不斷鞏固所學的語文知識中,引導學生將生命教育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3通過寫作教學實踐深化生命教育理解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寫作教學實踐,推動生命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深化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因此教師需明確寫作教學的目標導向,確保教學活動緊密圍繞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題展開,深入研讀高職語文教學大綱,結合生命教育的理念,制定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的教育目標。這些目標需既體現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又能夠彰顯生命教育的獨特價值。而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生命素材,鼓勵學生以文字為媒介,表達對生命的認知、感悟和思考,通過提供寫作主題、框架或思路等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生命教育的寫作體系,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生命的理解。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寫作成果,通過細致的批改和反饋引導學生反思生命教育的意義,促使學生在修改中完善對生命的認知,利用寫作教學實踐使學生在提升寫作能力的同時,深化對生命教育的理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以“苦難的精神價值”為核心主題展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設計一系列寫作教學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苦難背后的精神力量,從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生命態度。教師需在教學活動中明確寫作目標,即讓學生通過文字表達自己對苦難的理解以及苦難如何塑造個人品格、提升精神境界。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先進行理論講解闡述苦難在人生中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它如何成為錘煉意志、激發潛能的契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引入具體實例,如歷史人物或文學作品案例,分析在苦難中如何堅守信念、勇往直前,為學生提供寫作靈感和思路,并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個人經歷或所見所聞,撰寫一篇關于“苦難的精神價值”的文章。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苦難與成長的關系,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剖析。例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苦難是如何讓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的?在苦難中,人們如何發掘自己的潛力?”這些思考能夠促使學生將生命教育與個人體驗相結合,形成深刻的見解。為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提供寫作框架或思路提示,建議學生先描述苦難的具體情境,再闡述自己在苦難中的心路歷程,最后總結苦難對個人成長的積極影響,這樣的框架能夠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組織文章結構,確保內容既豐富又深刻。學生完成初稿后,教師可組織同伴互評的反饋環節。提出修改建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否鮮明、論述是否充分、語言是否流暢等方面,促使學生在互評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批改時則聚焦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深度,既肯定優點,又針對觀點模糊、論述不足等問題提出改進方向。在批改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對學生生命教育理解的反饋,鼓勵學生繼續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寫作教學實踐,學生不僅提升了寫作能力,更在反思中深化了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學會從苦難中汲取力量,以文字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將生命教育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為高職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滲透提供了有效途徑。
3.4在課堂互動與情感交流滲透生命教育
在新時期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課堂互動與情感交流有效滲透生命教育,實現教學目標、互動過程與情感體驗的緊密融合,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覺醒與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需深入研讀高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生命教育的核心要點,確保教學活動的設計既符合學科教學要求,又能夠凸顯生命教育的獨特價值。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應精心構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生命主題展開深入探討,通過觀點碰撞與思想交流,深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同時,教師需注重營造情感氛圍,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與生動的案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在心靈觸動中領悟生命的真諦,從而不斷增強語文課堂的生命力,使學生在互動與交流中獲得生命成長的力量。
例如,以“‘牛棚’小品(二章)”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課堂活動與情感引導策略,讓學生在文本解讀與情感共鳴中,深化對生命堅韌與尊嚴的理解。在“‘牛棚’小品(二章)”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特殊時期的生活片段,展現了人物在逆境中的堅持與抗爭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針對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圍繞這些核心點,設計課堂互動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文本背后的生命哲學。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簡述課文背景,設置情境,為學生構建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出文中體現生命堅韌與尊嚴的語句或段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標記,不必拘泥于固定答案,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標注結果,并闡述選擇這些語句或段落的原因。討論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從人物性格、情節發展、語言運用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文本如何表現生命的堅韌與尊嚴。同時,教師需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指出文中人物在困境中如何保持樂觀態度,如何以行動彰顯生命的力量等。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選取課文中的關鍵場景,引導學生進行情景模擬,但需注意,此處的情景模擬并非角色扮演,而是讓學生以第三人稱的視角,用語言描述場景中的細節,根據人物可能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這樣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感受人物的生命體驗。在情感交流環節,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或他人面對困境時展現生命堅韌與尊嚴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個人經歷,也可以是聽聞的他人事跡。在分享過程中教師應營造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表達,勇于展現真實的自我。最后,教師總結課堂互動與情感交流的成果,強調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指出無論是在課文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生命堅韌與尊嚴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的寶貴品質。這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使學生在課堂互動與情感交流中,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4結語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融入生命教育元素,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從長遠角度來看,高職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持續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生命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幫助學生在實現學術成長的同時,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價值。
本文系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K20243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