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巴山區,北有秦嶺橫亙,南有巴山對峙,寒潮不易入侵。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為茶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適生條件。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鄉縣就被列為全國100個茶葉基地縣之一,2009 年被農業部列為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賦予西鄉茶葉“香高、味濃、形美、耐沖泡\"的優異品質。近年來,西鄉縣依托資源稟賦,把茶葉確定為產業發展重頭戲,走出了一條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產業騰飛之路,茶產業成為推動縣域鄉村振興的優勢特色產業。截至2024年底,西鄉茶園總面積36萬畝、干毛茶產量2.01萬 t? 干毛茶總產值29.46億元,基地規模、茶葉產量、產值均居陜西產茶縣之首。2021年8月16日, 120t 西鄉綠茶通過西安國際港銷往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開啟了陜茶叩開中亞大門的首次“破冰之旅”[2],也讓西鄉綠茶飄香絲綢之路。
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茶葉質量安全和茶樹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備受關注。西鄉縣在茶產業發展進程中,統籌安全和發展,積極探索茶園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著力保護茶園生態環境,為茶葉質量安全提供堅強保障。
1茶園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實踐
從21世紀開始,綠色防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2011年5月,《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強化了“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提出轉變植保防災方式,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安全[]。
西鄉縣作為全國重點產茶縣,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茶園有害生物綠色防控。
1.1狠抓農藝措施落實病蟲草害防控是茶園管理中的重要工作,良好的農藝措施為茶園環境友好和質量安全奠定了基礎。
1.1.1新茶園建設新茶園在茶樹種植行抽槽(寬度 60cm 、深度 60cm? ),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或農作物秸稈后回填。然后做畦,畦面寬 60cm ,高出原地平面 15cm 。選擇抗逆性強、適宜本地生長發育的茶樹品種,確保種苗無病蟲害,嚴格落實植物檢疫要求。新建茶園在前期規劃時就應統籌做好生態防護系統架構,把行道樹、防護林、遮陰樹等布局合理。
1.1.2生態茶園培育對老茶園、園地內植被單一的,開展植樹造林,營造生態防護系統,保持茶園生物多樣性。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的新茶園,園地內植被單一,需進行升級改造,營造生態防護林。
加強茶園培肥管理,培養健壯樹勢。茶樹幼齡期,氮磷鉀肥合理施用,做到營養元素均衡全面。投產茶園實施配方施肥,基肥與追肥結合、有機肥與化肥配合,避免長期、單一施肥和偏施氮肥。研究表明,高氮化施肥會使茶園病蟲害發生明顯變化,小型害蟲發生量增加。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加茶樹對有害生物,特別是小型刺吸式和吮吸式口器害蟲的抗性[4]。
落實茶園耕作除草措施。春茶生產前后各淺耕1次,以松土、除草為目的,結合淺耕追肥。夏秋茶生產期間耕作除草2\~3次,深度 10~15cm ,茶行中間稍深,靠近茶根處則淺。秋茶結束后、立冬前,深耕25~30cm? 。深耕宜早不宜晚,以10月份為宜,既可促進傷根快速愈合,亦可將地下害蟲越冬棲息場所破壞掉。
實施合理剪采。通過修剪控制茶樹高度,清兜疏枝,分批、多次、適時采摘茶葉,將病蟲枝葉及時清除出園,降低病蟲基數。
1.1.3茶園越冬前封園秋季茶葉停采后、封園時,用石硫合劑防治害螨、介殼蟲、粉虱和葉部病害,濃度一般為0.3\~0.5波美度,可自行熬制,也可用 45% 晶體石硫合劑,以降低越冬病蟲基數,有效抑制來年病蟲侵染蔓延。
1.2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茶毛蟲、茶小綠葉蟬是西鄉茶園主要害蟲。1985年,西鄉縣引進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pNPV)防治茶毛蟲技術。該病毒作為茶毛蟲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具有專一性強、不污染環境等特點。2012年6月、2018年4月,西鄉縣羅鎮、封洞山、高川、柳樹等區域茶園發生茶毛蟲為害,使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效果顯著。1996年,西鄉縣引進茶小綠葉蟬Ef465-3型菌劑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防治效果較好。
1.3物理誘殺的應用
1.3.1人工捕殺在茶毛蟲發生初期,1\~3齡幼蟲具有群集性(圖1),可人工摘除或剪掉有蟲葉片,集中銷毀。需注意,個別人群觸及害蟲或受害枝葉會產生皮膚過敏紅腫痛癢現象,作業時要做好勞動防護。茶角蠟多以成、若蟲在茶樹中下部枝干上固著為害,發生初期可用竹片刮除,然后集中銷毀。對修剪或臺劉產生的茶樹枝條,要及時清理出園銷毀。
1.3.2設備誘殺2013年以來,西鄉陸續引進、推廣了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輻射茶葉主產區,防效明顯;引進推廣了黃色誘蟲板、天敵友好型紅黃板防控茶小綠葉蟬、薊馬等。2019年,針對茶網蝽綜合防治,從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引進了背負式吸蟲機,在高川、兩河口、堰口等鎮茶園進行茶網蝽防治效果示范(圖2),成效顯著。根據實踐經驗,吸蟲機在茶網蝽若蟲、成蟲階段應用,可極大地降低蟲口基數,減輕危害;在采收季使用,不受時間限制,不影響茶葉采摘。每一次作業結束,必須徹底清理吸蟲機管件、收集網袋等,防正害蟲在吸蟲機上寄生傳播。吸蟲機還可以在茶小綠葉蟬防治中應用。
1.4性誘殺技術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葉試驗站(西鄉)科技示范茶園,我們進行了茶樹蛾類(性誘劑)誘捕器示范應用,見圖3。大田生產中,西鄉縣目前還沒有應用該技術。
1.5茶園病蟲害化學防治西鄉縣茶園常見的病蟲害茶蚜、小綠葉蟬、茶角蠟蝓、茶網蝽、茶薊馬及茶餅病、茶白星病、茶煤病等,以化學防治較為普遍。一般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防治。同時,引進苦參堿、印楝素、除蟲菊、魚藤酮等植物源農藥,對鱗翅目害蟲和小綠葉蟬等防治有一定效果。
1.6茶園雜草防控新建的幼齡茶園,茶苗根際雜草要拔早、拔小,防止拔草影響到茶苗根系。茶園除草以人工方式為主,結合機械除草,忌用除草劑。高溫干旱季節不宜除草。對于茶園梯坎及零星空地雜草,采取人工或機械割除,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時減少有害生物寄生場所。鑒于人工除草費時費工,我們探索了茶園行間套種抑草和行間覆蓋控草技術,引進茶園機械除草,科學用藥除草
1.6.1茶園行間套種在幼齡茶園和臺劉改造后茶園的行間種植豆科綠肥、套種農作物。間作物多選用毛苕子、黃豆、蠶豆等,待間作物初花時劉青,直接埋青或作為茶園覆蓋物;茶園大行間可套種玉米、花生等。
1.6.2茶園行間覆蓋茶園行間覆蓋,一種是就地取材,采用農作物秸稈地面覆蓋;一種是選用園藝地布、無紡布等覆蓋(圖4)。采用農作物秸稈覆蓋,覆蓋厚度 10~20cm 效果較好,但需將覆蓋材料鋪平鋪實。
1.6.3茶園機械除草耕作機在茶園中使用,起到了松土、除草的雙重作用;茶園背負式割草機,割草效率高,省人工,但只割斷了雜草的地上部分,不能鏟除雜草根部,若遇雨水充沛的夏秋季節,雜草會迅速萌發新茬。
1.6.4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劑操作方便、見效快、省時省力,在茶園管理中更易被接受。 30% 草甘麟、 20% 草銨麟是茶園應用最為廣泛的除草劑。單一除草劑長期使用可能會促使雜草抗藥性上升,降低藥效。過度依賴化學除草劑還會引發農殘增加,影響茶園生物多樣性,加劇水土流失等諸多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問題8。生產實踐中應進一步提高對化學除草技術的認識與應用。
2茶園綠色防控存在的問題
2.1農藝措施落實不到位受到茶園勞動力緊缺,人工成本上漲因素影響,規模化茶園的淺鋤、深耕、除草等措施落實不到位,茶園少有“鋤頭\"動土。表現在:一季春茶采收結束后,茶園土壤緊實板結;秋季茶園做不到全面深耕;“刮除式”人工除草不能有效改善土壤疏松度。這些都會導致茶樹生長勢減弱。
2.2防治病蟲草害依賴于化學藥劑生產者對化學農藥依賴性強。但是面對茶葉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從嚴標準和要求,化學農藥減量已是世界共識,茶園化學農藥的使用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3微生物制劑供需市場鏈不暢用于茶園害蟲防治的微生物制劑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易于保存,但球孢白僵菌活性受制劑類型和保存環境條件影響容易發生變化。薛德炳、楊軍的實踐證明,在常溫下保存17年的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經復制和生產應用,仍具有很強的致病力。因此,茶葉生產單位或茶農只需保存少量感病茶毛蟲備用即可。實踐中,微生物制劑專一性強,使用量小,基層農資經營店不愿銷售,電子商務平臺也少有推出,供需市場鏈不暢,成為其推廣普及的瓶頸。
2.4專業化服務隊推進需加力隨著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公司 + 基地 .+. 農戶”\"合作社 ?+ 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逐步呈現,催生了茶葉專業化服務隊。但從實際運行看,服務隊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性專業培訓,技術水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設備配置及管理不到位。服務隊組建的必要條件不完善。
3對策與建議
3.1加快推進茶園管理機械化進程因地制宜,加快推廣茶園修剪、中耕、施肥、除草、無人機化防、茶葉采摘機械化等技術措施,破解茶園管理勞動力制約瓶頸,強化茶園土壤管理,培肥地力。鼓勵、支持茶葉專業服務隊發展,加強培訓指導,為推進茶園管理機械化、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奠定基礎。
3.2扎實推進生態茶園建設植樹造林、栽花種草,建立起茶園立體生態防護系統,采用生態調控技術進行茶樹種植管理、病蟲草害防控。
嚴格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良好農業規范第12部分:茶葉控制點與符合性規范》、“茶園禁(限)及推薦使用農藥名單”,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和利用當地茶園中的草蛉、瓢蟲、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害蟲天敵,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維系茶園生物鏈平衡。
茶園行間采用的植物源覆蓋材料(草、修剪下來的枝葉、作物秸稈等)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質污染[11]。對覆蓋的農用地膜、園藝地布等殘留進行回收處理,其他農業投入品包裝在每次作業完畢后清理出園,以保持茶園產地環境清潔。建立健全茶園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體系、茶園管理茶事活動檔案。
3.3統籌落實茶園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要把茶園有害生物單項防控技術與集成技術統籌起來推進,把靶標病蟲害精準防控技術與當地常見病蟲害防治整體協調起來應用,防止顧此失彼,造成茶園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生物鏈失衡。形成茶樹與微生物、昆蟲、植物、土壤動物、鳥類等生物鏈的和諧共生,提高茶園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
3.4加強綠色防控新產品新技術示范推廣把綠色防控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列入行業主管部門和技術單位公益項目,列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同時,積極爭取在省級農業機械補貼產品中增設茶園病蟲害防控設備,加大補貼力度。
以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專業化服務隊為主導,開展有害生物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誘殺、性信息素誘殺及茶園控草技術示范,輻射帶動綠色防控技術全面推進。
3.5培訓指導和服務同步跟進加強對茶葉生產管理者的培訓,不斷提高綠色防控理念認知和技術應用能力。業務單位要加強綠色防控新產品新技術引進示范和宣傳推廣;與科研院所、業務同行建立友好聯系,實現信息互通,為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建立綠色通道。
3.6建立病情蟲情監測預報體系在茶葉主產區域,分片區建立蟲情測報儀、孢子捕捉儀等病蟲害監測系統,配合專業技術人員、基層生產單位技術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的實地觀測,構建起茶園病情蟲情監測預報體系。同時,可充分利用數字茶園建設成果,啟用茶園病蟲害智能監測系統,為綠色防控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蔬菜茶葉梨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的通知[EB/OL].(2009-05-20).http://www.moa.gov.cn/gk/tzgg_1/tz/200905/t20090520_1276683.htm.
[2]賈令偉.姜磊,120噸西鄉茶葉走出國門的答案西鄉 茶葉的高質量發展之路[EB/OL].華商報(2021-12-10).http:// 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11210/938158.shtml.
[3]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6):5-6.
[4]陳宗懋.茶園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發展與應用[J].中國茶葉,2022,44(1):1-6.
[5]汪裕增,孟文佐,蘭建軍,等.大力提倡石硫合劑封園 防治技術[J].中國茶葉,2006 (6):20-21.
[6]劉明炎,毛迎新,譚榮榮,等.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茶毛蟲的效果及持效性[J].湖北農業科學,2008(7):800-801.
[7]文錦圓,陳志龍,肖斌.西鄉縣幼齡茶園控草技術應用[J].中國茶葉,2020,42(8):62-66.
[8]林威鵬,凌彩金,郜禮陽,等.茶園雜草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茶葉,2020,42(1):20-28.
[9]薛德炳,楊軍.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的保存和利用[J].茶葉,2002 (3):158.
[10]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N].人民日報,2020-04-15(15).
[11]NY/T5018-2015茶葉生產技術規范[S].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