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露梅為薔薇科委陵菜屬落葉灌木,其枝葉茂盛,樹形規整,花色艷麗,耐寒、耐旱與耐貧瘠能力出色,是極佳的庭院觀賞植物。金銀露梅渾身是寶,葉片與果實富含鞣質,可用于提取栲膠,葉片鮮嫩可代茶飲,葉片、花朵可入藥,有清熱、健脾、化濕、調經等功效,嫩葉、嫩枝經晾曬可作飼料。金銀露梅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等地,在祁連山十八里堡自然保護站亦廣有分布。然而,隨著自然環境變化、人類活動干擾等,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棲息地被破壞,灌叢面積銳減,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深入調查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分布特征,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策略,對維護林區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助力區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1調查概況
1.1調查地自然概況十八里堡自然保護站地處 。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冬冷夏熱,年均溫 5.7qC ;降水稀少,平均降水量 360.7mm ;日照充沛,年均日照時數635.4h 十八里堡保護站土地總面積 15310.hm 其中林業用地面積占 44.56% ,達 6 8.6hm ,以灌木林分布范圍最廣 (481.1hm) [],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 70% 左右,灌木樹種以金銀露梅、沙棘、薔薇、錦雞兒、枇杷等為主。
1.調查方法在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的針葉林、闊葉林、混交林、灌叢等4個群系各設3個 1.08hm 樣地,調查樣地因子。同時,在各樣地設5個 1m×1m 的樣方,調查植被種類及重要度因子,詳細記錄金銀露梅分布情況,包括海拔、坡向、植株高度、蓋度、種數、主要伴生灌木等,分析灌叢的群落結構。
調查結果
.1種類構成種類構成是植物群落關鍵且基礎特征之一,是群落得以形成的根基3。分析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群落中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可見,該林區金銀露梅灌叢均分布于北溫帶成分,面積達 73.69hm ,占比 100% ,其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相對單一。
.群落外觀群落外觀是指植物群落所呈現出的形態與特征,是群落在長期發展中與外界環境相互適應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群落外觀是群落所處生境條件的直觀體現。植物生活型指植物因長期適應生態環境條件而展現出的特定形態外觀特征與生長習性,這是同種植物針對生存環境采取的適應性結果。統計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群落的生活型,得出表1。
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群落當中高位芽植物種類(5種)最多,占 35.71% ,具有絕對優勢,更適應林區環境條件,其芽位于離地面較高位置,可有效避免低溫、干旱等不利因素對芽的傷害;其次為地面芽植物(4種)和地上芽植物(3種),分別占比 8.57%.1.43% ,數量接近。地下芽植物種類為0,表明此類生活型植物不適宜生存于這一群落。
.3群落類型劃分不同地段不同群系條件下金銀露梅分布特征詳見表。
.3.1環境適應性特征由表可見,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群落類型受環境因素影響嚴重,不同群系海拔與坡向有別,金銀露梅的分布也各不相同。對比可見,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主要分布于海拔 600~ 的針葉林群系。這一海拔高度區域氣候冷涼濕潤,降水豐富,土壤為亞高山草甸土與高山草甸土,有機質含量高,肥力充足,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強,非常適合金銀露梅灌叢生長,因此灌叢生長最為旺盛,形成了較為密集的群落。而且,此群系金銀露梅平均蓋度最高,達 30%~40% ,高度與密度也高于其他群系。表明金銀露梅可適應這一群系的環境條件。
.3.物種組成特征針葉林群系中金銀露梅重要值為0.8,在4種群系當中最高,表明金銀露梅在針葉林群系中優勢突出,對其群落結構及功能影響大。
另外,4種群系物種豐富度與伴生灌木種類均不相同,反映不同群系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與穩定性差異,同時也表明金銀露梅與不同伴生灌木共同構成了多樣化的群落結構,從而構成復雜的林區生態系統。
3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保護策略
金銀露梅灌叢作為祁連山十八里堡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棲息地等作用顯著。然而,當下該林區金銀露梅灌叢正面臨一系列嚴峻問題,亟待深入研究并尋求解決之道。
3.1存在的問題
3.1.1群落結構單一健全的植物群落應具備豐富的物種與合理的結構層次,但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卻面臨群落結構單一的困境。在林區部分區域,灌叢主要以金銀露梅為主,伴生植物種類與數量有限。單一的群落結構使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薄弱,難以抵御復雜多變的環境變化。一旦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此群落難以憑借自身生態機制維持穩定,面臨生態退化甚至崩潰的風險。
3.1.人為干擾嚴重,生存空間受侵人類活動對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的干擾日益嚴重。在人為干擾下,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突出表現在:
1)過度放牧現象普遍。大量金銀露梅灌叢嫩枝嫩葉被牲畜啃食,直接阻礙灌叢的正常生長;過度踐踏破壞了土壤結構,使根系吸收水分與養分不佳。
)非法采藥等行為屢禁不止。受經濟利益驅使,很多人肆意破壞林區金銀露梅灌叢,致使此類灌叢數量銳減,分布范圍大幅減小。
3)林區道路、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直接侵占灌叢棲息地,阻斷群落連續性,重則破壞灌叢生態系統完整性。
3.1.3氣候異常變化隨全球氣候變暖,祁連山地區金銀露梅灌叢生存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林區氣溫升高,水分蒸發加劇,造成林區水資源有限地區更加干旱,金銀露梅灌叢因水分獲取不足而生理代謝緩慢;另一方面,林區降水分布不均,干旱、暴雨交替出現,加劇水土流失風險,暴雨沖毀灌叢生長土壤,使灌叢難以適應旱澇兩種極端環境,其生長狀況堪憂。更為嚴重的是,林區暴風雪、強寒潮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直接對金銀露梅灌叢植株構成物理損傷,導致其生長與繁殖進程受阻。
3.1.4 病蟲害頻發 病蟲害也是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金銀露梅灌叢生長面臨的重要困擾之一。氣候變暖為部分病蟲害滋生創造了有利條件,以金銀露梅為寄主的蚜蟲、蛾類等害蟲在氣候適宜時大肆繁殖,數量劇增,瘋狂啃食金銀露梅灌叢的嫩枝和葉片,致使其光合作用與營養傳輸受阻。同時,高溫高濕環境下,根腐病、葉斑病等迅速傳播,輕則使灌叢健康狀況不佳,重則致其大面積死亡。
3.保護策略
3..1優化群落結構優化群落結構是提升金銀露梅灌叢生態穩定性的核心舉措。應開展深人的生態研究,據此篩選引進與林區環境適配度高、與金銀露梅生態位互補的物種,比如耐旱、耐陰且固氮能力強的小型灌木或草本植物,增加群落層次結構,改善土壤肥力,為金銀露梅灌叢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可考慮強化本地珍稀物種保護與培育力度,盡可能為珍稀物種在灌叢中的生長與繁衍創造適宜條件,以增強群落穩定性及自我修復能力。定期修剪并撫育金銀露梅灌叢,調整其結構與密度,優化群落內部通風、光照與水分等條件,為其中各類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空間。
3..強化人為活動管控強化人為活動管控是有效遏制人為干擾破壞金銀露梅灌叢的技術手段之一。其一,通過發放宣傳手冊、舉辦生態保護知識講座等方式加強宣傳,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其二,制定規章制度,明確過度放牧、非法采藥、棲息地破壞等行為處罰標準;其三,強化林區巡邏與監管,可借助高清攝像頭、無人機等全方位監控林區,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最后,針對今后的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提前充分開展生態評估,保護金銀露梅灌叢分布區。若無法避免,需制訂詳細的生態補償與修復計劃,確保項目建設后金銀露梅灌叢得以有效恢復。
3..3強化氣候監測一方面,借助衛星遙感、氣象站網絡等構建全方位、高精度的氣候監測與預警系統,實時掌握祁連山十八里堡林區氣象指標,為灌叢保護提供科學、準確依據。針對氣候變暖引發的林區干旱,可采取節水灌溉、人工補水等措施,確保灌叢在干旱期能夠獲取充足水分。另一方面,通過植樹種草、修建梯田等方式強化植被恢復與水土保持工作,減少水土流失,穩固土壤,保護灌叢根系環境。除此之外,還要大力開展適應性研究,從大量金銀露梅灌叢品種中篩選培育適應能力更強的品種,提高灌叢抗逆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今后復雜多變的氣候環境。
3..4有效防治病蟲害采取綜合防控措施防治病蟲。在生物防治方面,保護與利用鳥類、寄生蜂、捕食性昆蟲等天敵,吸引其在林區棲息繁衍,借助其自然捕食與寄生行為有效控制害蟲種群數量;在物理防治方面,采用防蟲網、誘蟲燈等物理手段減少害蟲對灌叢的侵害;化學防治措施應謹慎使用,需嚴格控制農藥種類、劑量及噴施時機,盡量選用高效、低毒、環保農藥,以防對生態環境與其他有益生物造成負面影響。另外,應構建完善的病蟲害監測與預警機制,定期對灌叢開展巡查,及時發現病蟲早期危害跡象,研判病蟲發生發展趨勢,為及時防治病蟲害提供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趙磊磊,李博文,呂靜雅,等.西藏阿里地區變色錦雞兒灌叢地上群落特征[J/OL].草業科學,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069.S.050108.1000.00.html.
[]張學良,陳國文,徐舜.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特點及防控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010(18):19-0.
[3]李永金.湟源縣大黑溝林區金露梅灌叢群落特征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011(3):85-86.
[4]吳國有.祁連山金露梅野生資源分布與人工引種栽培[J].西北園藝,04(6):9-31.
[5]曹晟烜,黃運騰,羅真,等.福建海島車桑子灌叢群落生態位特征及環境對其影響[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05,53(4):88-98.
[6]張小卉,張建強,寧琨,等.陜西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及保護現狀[J].廣西植物,04,44(11):1989-1999.
[7]龔仁琥,程玉芬,王業清,等.湖北五峰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蘭科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04,49(3):157-164
[8]易伶俐,方平福,歐陽園蘭,等.官山保護區長柄雙花木種群空間分布特征及其保育策略初探[J].河南林業科技,04,44(4): 4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