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早產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所謂早產,指的是妊娠達到28周但不足37周時發生的分娩現象,此時出生的新生兒被稱為早產兒。早產兒由于出生時間早、體重輕,其各項器官發育往往不夠成熟,因此面臨著較高的近期和遠期健康風險。
早產即妊娠未滿37周便提前分娩,在全球普遍存在,發生率約11%且近年呈上升趨勢。在我國,早產兒占分娩總數的5%~15%,1歲以內死亡嬰兒中約2/3為早產兒。從孕齡看,早產分為早期早產(孕28~34周分娩)和晚期早產(孕34~37周分娩);按病因則分為自發性早產(多由胎膜早破等自然因素引發)和醫源性早產(因母體或胎兒健康問題,未滿37周引產或剖宮產)。
多因素交織致早產
早產的發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深入了解這些原因有助于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早產。
感染:感染是引發早產的關鍵因素。多項研究證實,其能激活炎癥通路、促使炎癥因子釋放,最終誘發早產。感染可發生于宮內、全身或盆腔,經不同途徑干擾胎兒正常生長發育,威脅母嬰健康。
蛻膜出血:蛻膜螺旋動脈損傷出血與早產關系極為密切。一旦該動脈出現損傷出血,會直接刺激子宮平滑肌,誘發子宮異常收縮。若這種異常收縮持續加劇且得不到緩解,就極有可能引發早產。
宮腔過度擴張: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等情況會使子宮過度擴張,令子宮肌層過度伸展。這種過度伸展會誘導體內炎癥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合成,進而引發子宮收縮,若收縮持續且強烈,就極易導致早產的發生。
過度應激: 孕婦若長期處于精神、心理壓力過大的狀態,體內內分泌系統會失衡。內分泌紊亂會干擾宮頸正常成熟進程,同時影響宮縮的誘發機制,使得子宮收縮變得不規律或過早出現,進而顯著增加自發性早產的發生風險。
早產兒健康面臨諸多挑戰
早產兒由于過早脫離母體環境,身體各器官系統尚未充分發育成熟,這使得他們在出生后面臨著諸多健康挑戰。
肺發育不完善:早產兒肺部常未完全發育成熟,表面活性物質分泌匱乏。這使得嬰兒的肺難以充分膨脹,正常呼吸受阻,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嚴重時會導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給早產兒健康帶來極大威脅。
肝臟發育不完善:肝臟功能對人體代謝、解毒、儲存營養素至關重要。但早產兒的肝臟發育不成熟,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易導致高膽紅素血癥和黃疸。此外,早產兒肝臟系統未發育成熟還會導致VK不足,引發出血和其他疾病。
中樞系統發育差: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多在孕晚期進行,早產會中斷這一過程,導致認知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問題。同時,早產兒體溫中樞系統發育不良,脂肪儲存較少,體溫自我調節能力差,容易發生硬結和肺出血等現象。
吸吮能力較弱:早產兒吸吮與吞咽能力欠佳,喂養困難重重。部分病情嚴重的新生兒不得不采用鼻飼喂養,然而鼻飼操作難度大,喂養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極易引發低血糖現象,威脅其健康。
抵抗能力差:早產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對各類感染的抵抗力極為薄弱。這使得他們如同“易感體”,在環境中更易遭受病菌侵襲,進而容易引發敗血癥、肺炎等嚴重疾病,健康面臨較大風險。
容易引起黃疸:早產兒肝臟系統發育尚未成熟,處理膽紅素的功能明顯不足。體內膽紅素無法及時有效代謝排出,就會在體內積聚,進而導致黃疸發生的風險顯著提高,需密切關注其黃疸情況。
體溫調節困難: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脂肪儲備匱乏。這使得他們難以有效維持自身體溫,在環境中熱量散失快,就像“保溫能力差的小火苗”,極易出現低體溫狀況,需格外做好保暖措施。
消化功能較弱: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消化功能弱,易出現喂養不耐受、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喂養時嘔吐風險升高,若嘔吐物誤吸,便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影響其健康,喂養需格外謹慎。
智力容易受到影響:早產可能引發腦損傷,這對兒童智力發展影響極大?;純簩W習和認知能力常低于足月兒,且罹患腦癱、癲癇等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嚴重威脅其未來成長,需加強早產兒腦部健康監測與干預。
語言發育遲緩:早產會給兒童神經發育帶來不良影響,語言能力形成這一關鍵環節也難以幸免。由于神經發育受干擾,早產兒語言發育進程常被打亂,較同齡足月兒更易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狀況,需重視早期干預。
長期健康風險:早產不僅帶來近期健康隱患,還會對新生兒遠期健康埋下“伏筆”。研究發現,早產兒成年后,身體代謝及心血管系統易出問題,患糖尿病、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相較于足月兒會明顯升高。
視力和聽力問題:早產兒因身體各器官發育未完善,出現視網膜病變及聽小骨發育異常的風險居高不下。視網膜病變或影響視力,聽小骨異常則可能干擾聽力,這些潛在問題會對其未來生活造成諸多不利,需密切監測。
預防可有效降低風險
早產雖難以完全避免,但通過提前干預和科學管理,能顯著降低其發生風險。為保障母嬰健康,準媽媽們需從多方面著手,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策略。
了解早產的風險因素:有效預防早產,需先了解風險因素以精準施策。早產多與母體因素相關,像慢性疾病、生殖系統感染、宮頸管縮短及羊水量異常等都易致早產。故孕前和孕期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從而降低早產風險。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吸煙、飲酒、過度勞累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早產風險。孕產婦們應注意改變這些習慣,為胎兒的健康發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生活中要保持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
做好飲食管理: 日常飲食務必注重營養均衡搭配,這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建議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它們富含各類維生素與膳食纖維。同時,要遠離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給腸胃造成負擔,影響身體狀態。
適度鍛煉, 控制體重:結合自身狀況適度運動,以此增強身體素質。日常還需留意體重管理,將其維持在適宜范圍,避免過度肥胖或過輕。因為體重過重或過輕,都可能打亂身體平衡,進而增加早產風險,影響母嬰健康。
重視孕期管理:孕期要定期產檢,及時發現并治療可能導致早產的疾病。在晚期要學會監測胎動,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同時,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樂觀的心態,減輕心理壓力。
預防感染: 生活里要重視個人衛生,尤其需保持會陰部清潔,防止細菌滋生引發感染。此外,孕期女性身體較敏感, 不建議頻繁前往公共場所, 以減少接觸病原體的機會,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障自身與胎兒健康。
糾正早產認識誤區
在早產相關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不少家長容易陷入認知誤區,這些誤區可能影響早產兒的護理與成長。
早產兒智商發育必低:早產兒雖有發育風險,但智商和發育水平不一定低于足月兒。不少早產兒經適當干預護理,能趕上甚至超越同齡足月兒。家長別過度擔憂,應積極配合治療,做好日常護理、保證營養,發現異常及時帶娃就醫。
早產兒無需特護自愈:早產兒通常需要特別的醫療干預和長期跟蹤, 用以監測他們的成長和發育情況。這對預防或減輕潛在的長期問題非常重要。因此,若是發生早產現象,一定要做好營養均衡、定期體檢等工作,以保障早產兒健康成長。
早產兒需加大喂養量:過度喂養易致早產兒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影響發育。家長喂養時應遵醫囑,保障營養均衡,無需刻意加大喂養量。母乳喂養是早產兒首選,建議至少持續至6月齡以上,為其提供充足營養與免疫保護。
早產兒易感染應少外出:雖然早產兒的免疫力較低,但是適當的戶外活動和新鮮空氣對他們的成長有益。因此,家長們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度帶孩子外出。通常建議早產兒半年內不出門,以避免風寒刺激而出現感冒、肺炎等疾病。
總之,早產對新生兒的影響廣泛且深遠,涉及多個系統與長期健康。但通過了解早產風險因素、養成良好習慣、重視孕期管理、做好預防感染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早產風險。同時,要糾正對早產的錯誤認知,給予早產兒科學干預與護理,助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