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被描述為“熱氣猶大”的節氣,以最熾烈的姿態為夏季畫上濃墨重彩的休止符。古人將大暑十五天細分為三幅生靈畫卷:腐草化為流螢的奇幻,土地蒸騰濕氣的氤氳,暴雨滌蕩暑熱的酣暢,共同構成“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的物候交響曲。
農人視大暑為“流金的火季”。稻田里“禾到大暑日夜黃”,雙季稻區上演著與時間賽跑的大戲:早稻在驕陽下鋪展金浪,在鐮刀飛舞間谷粒歸倉;晚稻秧苗又須搶在立秋前植入水田,汗珠砸進泥土的聲響仿佛大地的心跳。故有“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之說。
面對大暑,中國人在飲食中淬煉出清涼之道。飲伏茶:街頭巷尾,大陶缸里深褐色的藥茶翻涌著草本清香。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數味草藥在沸水中釋放清涼之力,行人駐足飲一碗,汗出如漿時反覺一股涼意自丹田升起。此俗綿延千載,曾是村口涼亭里最溫情的饋贈。食伏姜:在晉豫大地,主婦們將生姜切片搗汁,與紅糖攪作琥珀色的稠漿,覆紗曝曬于烈日下。待伏盡啟封,一碗沖水下肚,任是積年胃寒也化作暖流。啖仙草:嶺南暑氣最盛處,一盅墨玉般的燒仙草點綴蜜豆,滑過喉間如清溪滌蕩。這“仙人草”制成的涼粉,更是南方人面對酷暑的大愛。
地域風物更孕育獨特食俗。山東棗莊的羊肉湯館大暑日人聲鼎沸,“喝暑羊”的食客就著餅撕咬大塊帶骨肉。羊湯升騰的熱氣逼出體內郁積的濕寒,正合“以熱制熱”的養生玄機。莆田人家以荔枝紅、羊肉香、米糟甜共慶“過大暑”,親友攜禮相贈,荔枝殼下晶瑩果肉飽含“日啖三百顆”的酣暢。而北方人則捧起“頭伏餑餑二伏面”,一碗過水冷面澆上蝦仁絲瓜鹵,翠白相間間瀉下滿口清涼。
《黃帝內經》云:“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大暑養生尤重平衡。古人晨起一碗荷葉粥,午食冬瓜赤豆湯,借老冬瓜的淡泊與鮮荷葉的清氣,滌蕩臟腑郁熱。更深層的智慧在于“養心”,所謂“心靜自然涼”,黃昏泛舟賞荷,什剎海紅蓮映日,秦淮河畫舫凌波,皆是消夏的雅意。
大暑如一面熾熱的鏡子,映照中國人順天應時的生存哲學。在最酷烈的陽光下,農人揮汗如雨搶收希望,主婦巧手調和四時之味,文人在竹簾后沏茶聽雨。此間智慧,正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中國智慧。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