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是一部精密的自然歷法,不僅指導著農耕生產,更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夏日節氣中的飲食傳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著“藥食同源”的養生智慧,更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文化記憶。從立夏的“三新”嘗鮮到大暑的“伏羊”進補,每一道時令美食都是對季節最詩意的回應。
一箸一味皆天時,當夏日的驕陽在黃經軌道上一寸寸攀升,古老的節氣如約叩響時序之門。節氣,不僅承載著農耕文明對自然的敬畏,更在華夏大地的灶臺炊煙中化作一道道與時令深度咬合的獨特風味。從立夏嘗新的勃勃生機,到大暑以熱制熱的飲食哲學,中國人的舌尖上,始終流轉著一部鮮活的夏日節氣文化史。
立夏作為“春盡日”,民間以舌尖開啟與盛夏的對話。在福州,家家戶戶“做夏”的炊煙里升騰著鍋邊糊的米香、煎餅的油香與碗糕的甜香。老福州人深信,碗糕可明目,春筍能健足,樸素的信念中寄托著對健康度夏的祈愿。鄰里互贈鍋邊糊的“送夏”習俗,更讓“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在米香中流淌。
江南的立夏食俗則充滿詩意智慧。寧波人餐桌上的“腳骨筍”——三四寸長的烏筍不剖開,需成雙入口,寓意腿腳康健;軟菜(君踏菜)滑過喉間,象征皮膚如菜葉般光潔無痱。湘浙地區的孩童們捧著“兜夏夏米”烹制的五色立夏飯,青梅與櫻桃點綴其間,鄰里分食的儀式里,防暑的期許與睦鄰的情誼交融升華。這一口時鮮,是大地對人類的初夏饋贈,更是用美味寫就的夏季健康宣言。
小暑攜著悶熱登場,冰豆花以“甜品界白月光”的姿態席卷成都街頭。擔擔紅油豆花是成都人的童年記憶,如今創新的翻砂紅糖冰豆花與酒釀小圓子豆花,以絲滑沁涼的口感撫平酷暑的燥郁。冰豆花不僅因其“好吃、健康、好看”征服年輕群體,更成為火鍋、串串店的解膩標配。傳統小吃在創新中煥發新生,日銷千碗的盛況印證著傳統與現代味覺的完美共鳴。
與此同時,古老的藥膳智慧在小暑時令悄然延續。一碗三豆飲匯聚綠豆、赤小豆、黑豆與甘草,文火慢煮成解毒防痱的良飲;薄荷陳皮綠豆沙在破壁機中旋出細膩沙狀,冷藏后撒上的桂花,是嗅覺與味覺的雙重清涼饋贈。這些看似簡單的湯飲,凝結著“藥食同源”的千年智慧,以甘平之性調和盛夏的驕陽之火。
大暑濕熱交蒸,飲食卻呈現“以陽制陽”的辯證之道。福建莆田的“過大暑”宴上,荔枝丹紅如瑪瑙,井水浸涼后清甜入喉,與溫湯羊肉的醇厚、米糟的糯甜構成奇妙平衡。莆田人深信此時荔枝“營養價值與人參同”,以之互贈親友,既享美味又寄寓祝福。山東棗莊的“喝暑羊”習俗更顯熱烈:羊肉湯館人聲鼎沸,人們酣暢淋漓地喝下羊湯,佐以辣椒油、醋與蒜,讓大汗帶走五臟積熱,排出體內毒素。老饕們深諳“伏天吃羊營養最高”的奧秘,在騰騰熱氣中吃出滿身暢快。
清涼系美食亦在大暑占據半壁江山。廣東人喜食墨玉般的仙草凍,其“消暑如仙”的美譽源自涼粉草的天然屬性;江浙餐桌上的冬瓜荷葉湯,老冬瓜連皮燉煮,加入赤小豆與鮮荷葉,一盅清湯飽含利濕解暑之效;而臺灣街頭的鳳梨金黃誘人,閩南語“旺來”的諧音,為酷暑添上一份吉祥期盼。最富詩意的當屬老鴨湯——“大暑老鴨賽補藥”,慢燉中鴨肉化入蓮藕、芡實、薏苡仁的清香,成就暑天的清補至味。
這些時令美食背后,蘊藏著中國人應對暑氣的精微智慧。食涼有度,食熱有因。一飲一食,無不是自然法則與生命節律的和諧共振。從立夏捧出的第一碗五色飯,到大暑沸騰的最后一鍋羊肉湯,中國人以舌尖為筆,在二十四節氣的畫卷上揮灑出風味萬千的饕餮盛宴。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