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鄭州市金水東路的河南自然博物館前身系2001年成立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現館于2008年4月開館。作為河南省唯一一家國家一級自然類博物館,這里不僅珍藏著自然的奧秘,更活躍著一支“新時代的娘子軍”。17年來,她們的無私奉獻和用心付出,贏得了公眾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更點亮了數百萬青少年的科學夢。網絡上各大平臺對河南自然博物館好評如潮:“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地球的奧秘,解鎖生命起源之謎。值得一去的博物館?!薄斑@個既免費又長知識的地方太適合帶孩子來了?!薄昂苓m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游玩,寓教于樂,學到很多知識!”……
2025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河南自然博物館被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5月13日,記者走進河南自然博物館,采訪了這支“新時代的娘子軍”。
她們是一群熱情奉獻的人:講解注重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科普想盡辦法創新形式,服務體現女性的溫婉細致,讓觀眾倍感溫暖
“我們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命演化廳、礦產資源廳等展廳,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3萬多件,是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及我省地質資源的好去處?!焙幽献匀徊┪镳^辦公室主任李杰介紹,“館內展示的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汝陽黃河巨龍、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中國唯一的結節龍等化石及復原的恐龍模型,深受青少年喜愛。”
河南自然博物館雖然女職工居多,但個個巾幗不讓須眉。2025年“五一”,是講解員吳雪松在館內過的第15個“五一”假期?!懊ζ饋磉B口水都顧不上喝,天天幾乎都是腳不沾地的狀態?!眳茄┧烧f,她所在的社會教育部干部職工共11人,全部為女性。作為服務公眾的第一線,接待講解、展陳策劃、科普研學等幾乎都離不了她們。
為了讓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聽懂晦澀高深的自然知識,她們在講解時會有意少用專業術語,多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中間還不時穿插互動環節,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不講解的時候,她們還想方設法創新科普形式。比如,她們舉辦的“恐龍特工隊”研學活動,帶孩子們沉浸式體驗恐龍世界,熱度一直很高;她們組織的暑期小小講解員夏令營活動,幾乎場場爆滿。業余時間,她們還參加科普講解大賽等活動,不斷提升講解能力和水平。
吳雪松的孩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每到假期都想讓父母陪他出去玩,可一次也沒能實現。這樣的情況,社會教育部的女職工幾乎每個都會遇到。吳雪松說:“想想還是挺虧欠孩子的,別的父母假期都能帶孩子出去玩,但我們部門越到假期越忙,實在抽不出時間。不過想到博物館里有這么多孩子等著我們,也就釋然了。現在,孩子理解我的工作了,假期里有時還會過來幫忙?!?/p>
在日常工作中,館里的女職工互幫互助,關鍵時刻拉得出、頂得上。2024年7月的一天,已經到了閉館時間,外面下起瓢潑大雨,館內滯留大量觀眾。她們一看這情況,迅速啟動應急方案,聯合運行保障部及時上報值班領導,延遲閉館時間,安排滯留的觀眾進影院休息,在雨中有序指揮出租車進館接人。一直到送走最后一名觀眾,她們才拖著疲憊和濕淋淋的身體閉館。
她們的溫婉和細致,讓觀眾倍感溫暖。
據統計,自2008年4月開館以來,河南自然博物館已累計接待觀眾805萬余人次,講解2萬余場,組織形式多樣的特色社教活動3000余場,帶領志愿者為觀眾提供講解、咨詢引導、物品寄存、失物招領等服務3萬余次。
她們是一群細心用心的人:開辦公益講座,出版科普圖書,整合“館內+館外”資源,以“線上+線下”的科普形式,累計開展自然科學教育活動300多場,惠及300多萬名觀眾,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
“端午節里蘊含著哪些自然因素?”端午前夕,河南自然博物館科學傳播部的女職工李新然正為新一期的“科學四季課”準備課件。
“我們是自然類博物館,所以不能光講傳統節日習俗,還要講它跟自然的關系。”為了這個端午節的課件,李新然已經準備了兩個多月,在網上找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因為主要面對青少年,我們的課件內容還要考慮到他們的接受程度,不能太高深,但也不能太簡單了,要讓孩子們踮起腳尖或者稍微蹦一蹦就能夠理解,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他們?!?/p>
在做好館內日常服務接待、科普教育的基礎上,主要由女職工組成的河南自然博物館黨員科普先鋒隊,還通過舉辦科普講座、臨時展覽以及開發科學教育課程、出版科普讀物等形式,深入社區、學校、鄉村,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黨員科普先鋒隊組織志愿服務隊到信陽市固始縣陳淋子鎮紅花小學,開展公益科普活動。因為學校位置偏遠,她們當天光坐車就花了6個多小時。趕到學校,她們顧不上休息,就開始給孩子們做《化龍為鳥》的科普講座。為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觀看各種3D礦物標本,她們還帶去了AR眼鏡。活動結束時,一名女職工感慨:“看著孩子們如饑似渴的眼神,那一刻感覺再辛苦也值了!”
館里的女職工們還發揮專業優勢,編著出版科普圖書10余冊,其中《你好!恐龍》一書,已成為許多孩子探索恐龍世界的啟蒙讀物。該書主編吳艷說:“博物館的使命除了展示藏品,還要傳播知識。我們編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希望2~5歲的兒童也能輕松讀懂恐龍,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p>
據統計,近3年來,河南自然博物館整合“館內+館外”資源,以“線上+線下”的科普形式,累計開展自然科學教育活動300多場,惠及300多萬名觀眾,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
她們是一群專業專注的人:自2006年以來,陸續開展全省古生物資源調查、古脊椎動物發掘,實證了河南是我國的恐龍資源大省
恐龍是河南自然博物館當仁不讓的明星,是絕對的主角,而且這些恐龍不少是地道的河南恐龍。但最早的時候,博物館并沒有恐龍,還曾計劃去外地征集恐龍標本。
河南自然博物館擁有全省唯一一家以研究古生物化石為主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自2006年以來,在以徐莉為首的女科學工作者的帶領下,實驗室陸續開展全省古生物資源調查、古脊椎動物發掘,取得了多項重大科學發現:河南恐龍化石有13屬13種;在汝陽盆地白堊紀地層中新發現“汝陽巨型蜥腳類恐龍動物群”,已命名的有巨型汝陽龍、洛陽中原龍、汝陽黃河巨龍等新屬種恐龍,其中巨型汝陽龍為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在欒川盆地白堊紀地層中新發現“欒川動物群”,已命名的有馳龍類的河南欒川盜龍、河南秋扒龍等,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類恐龍——迷你豫龍;在義馬盆地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4種恐龍足跡化石,其中徐氏張北足跡是在河南省發現的第一處侏羅紀恐龍足跡。
這一系列發現,實證了河南是我國的恐龍資源大省,同時也支持建設了河南自然博物館恐龍廳、汝陽恐龍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汝陽恐龍遺址博物館。河南自然博物館門前矗立的兩個大型恐龍雕像,就是以汝陽黃河巨龍為原型,一比一制作而成的。
滿滿的收獲背后,凝聚著河南自然博物館女科學工作者的無數心血。她們常年在野外挖掘,大都灰頭土臉,經常自嘲:“遠看像拾破爛的,近看像要飯的,一問是博物館的?!?/p>
發掘工作結束后,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中。2021年,美國《生命與環境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有關恐龍的研究成果——河南汝陽大恐龍平均每76天換一次牙。河南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常華麗博士參與了這一研究。她告訴記者:“從2015年開始做這個研究到2021年研究結果發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020年我懷二孩時,正是研究結果發表的關鍵時期,因為有時差,我們跟對方很多時候都通過郵件溝通,過程很折磨人。盡管如此,但想到我們有這么多恐龍化石標本可以研究,而且出了這么多研究成果,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還是很強烈的?!?/p>
因為有了這樣一群人的努力,近年來,河南自然博物館獲得多項榮譽: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36項基地稱號,多次沖上“中博熱搜榜”全國十強自然博物館榜單;在國際及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論文近50篇,其中30篇被SCI(科學引文索引)全文收錄;榮獲國土資源部科技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4項,國家和省級科普、研學基地優秀獎9項;更有多名女性一線工作者被評為省、市首席科普專家,女職工在各級各類講解員大賽、科普大賽、黨建活動中屢獲殊榮……
對此,如今已是河南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徐莉表示:“獲評全國巾幗文明崗,是對我館工作的最高褒獎。但榮譽只是起點,不是終點,我們將深挖自然資源特色,聚焦業務支撐,持續建強科普陣地,創新開發展覽與文創,深入開展古生物研究等,更加有序高效地服務自然資源大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奮勇爭先、再創佳績,綻放更加絢爛的巾幗之花!”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