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還能引發關節疼痛、腫脹及畸形,甚至累及心臟、肺臟等重要器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上各有所長,而中西醫結合的“剛柔并濟”治療手段,完美融合了兩者的優勢,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認識類風濕關節炎的本質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包括遺傳、感染、機體免疫紊亂等多種因素。例如,免疫系統會錯誤地將自身關節組織看成外來入侵者,對其發起攻擊,引發滑膜炎癥,導致關節軟骨及
骨的破壞。伴隨病情進展,患者手指、手腕、膝蓋等關節會陸續出現晨僵與畸形癥狀,顯著影響關節的功能。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就像一座防御外敵的城堡,“正氣”是守城軍隊,倘若“正氣”有所虧虛,風、寒、濕、熱之類的外邪則會借機侵入。這些邪氣會阻止氣血的順暢流轉,引發疼痛、腫脹等癥狀。很早的時候,中醫就對類風濕關節炎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將之歸為“痹證”范疇。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記載,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聚合形成痹證,揭露了該病的成因。
按照病因與臨床表現的差異,中醫將痹證詳細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證型。其中,風邪在行痹中占主導。風有“善行數遷”之態,患者會體會到關節疼痛的位置飄忽游移,時而手指關節處疼痛,頃刻間膝蓋疼痛,往往伴隨著怕風、發熱癥狀,就像風在體內肆意游竄。痛痹的產生源于寒邪,患者關節處的疼痛會異常劇烈,就像被冰冷的鐵鏈緊緊箍住,此時,實施熱敷能有效緩解癥狀。著痹是濕邪作祟,導致患者關節出現沉重疼痛,且伴有腫脹癥狀,活動顯滯澀,就像關節被浸濕的布緊緊纏繞。熱痹是熱邪作祟,患者的關節會出現紅赤、腫脹,且伴有熱痛,用手觸摸有灼熱感,甚至有發熱、口渴等全身性的癥狀相伴。
西醫治療重在“剛性”出擊,快速控制病情;中醫治療重在“柔性”調理,整體改善體質
西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多用“剛性”手段,為求迅速控制炎癥蔓延,抑制疾病的進展勢頭。
非甾體抗炎藥作為常用藥,能緩解關節腫痛。布洛芬、塞來昔布等藥,多采用抑制環氧化酶活性的手段,減少前列腺素的生成,減輕炎癥相關的反應與疼痛。這些藥物只能對癥狀起到緩解作用,不能阻斷疾病的發展,且長時間使用有可能造成胃腸道不適、肝腎損傷等。
抗風濕藥也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藥物。其中,首選藥物當數甲氨蝶呤,它有抑制細胞內二氫葉酸還原酶的能力,讓嘌呤無法合成,從而抑制淋巴細胞的繁殖及炎癥反應。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片也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生物制劑的出現,給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飛躍。例如,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白細胞介素- 6受體拮抗劑,可精準作用于炎癥因子,迅速減輕癥狀體征,阻礙關節破壞的演進。然而,生物制劑價格高昂,且存在感染、過敏等隱患。
中醫針對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注重“柔性”調養,從整體出發,實現人體陰陽平衡。
中藥主張依照患者當下證型展開辨證施治。針對風寒濕痹之證,中藥湯劑一般選用獨活寄生湯予以加減,例如:方里的獨活、防風、秦艽等,可起到祛風除濕散寒功效;桑寄生、杜仲、牛膝等,對補肝腎、強筋骨有益;當歸、川芎、熟地等,可達到養血活血的目的。針對風濕熱痹證,適合用白虎加桂枝湯合宣痹湯來治療,以達到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的目的,其中石膏、知母可清泄火熱之邪,桂枝、防己、杏仁等可通絡止痛。
針灸采用針刺人體特定穴位,如足三里、陽陵泉、曲池、合谷等,可達到疏通經絡、理順氣血的效果。艾灸依靠艾草的溫熱及其藥力,尤其適宜風寒濕痹證的患者。中藥熏蒸、溻漬及推拿按摩之類的外治法,可讓藥物直達病變部位,加快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消退腫脹。
中醫強調飲食與生活的調攝,幫助患者依據自身證型對飲食做調整。例如,風寒濕痹證患者,可適當食用羊肉、桂圓等溫熱性食物,以此驅散寒邪;風濕熱痹證患者,以食用綠豆、苦瓜等清熱利濕食物為宜,需留心避寒保暖。同時,患者不可居住于潮濕之地,要合理運動,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等,以增強體質。
中西醫結合發揮協同優勢,“剛柔并濟”治療更有效
結合中西醫優勢的“剛柔并濟”療法,旨在將西醫快速穩住病情的“剛性”手段跟中醫整體調理的“柔性”策略巧妙結合。
例如,若患者處于急性發病階段,可運用西醫治療,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和生物制劑等藥劑,迅速降低關節炎癥與痛感,控制病情。同時輔以中藥湯劑,以證型為依據選擇清熱涼血、祛風除濕的中藥,進一步提升抗炎成效。其中,甘草含有甘草酸,呈現類似糖皮質激素的抗炎作用,能與糖皮質激素一起達到增效的目的,緩解糖皮質激素引起的胃腸道不適。
待病情進入緩解階段,需逐漸減少西藥用量,采用能改善病情的抗風濕中藥維持治療,以充分發揮中醫扶正固本的優勢。同時,采用中藥調補脾胃、補益肝腎,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減輕舊病復發頻次。諸如針灸、推拿的外治法,可增進關節功能,防止關節畸形。在此基礎上,中醫還強調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善,旨在從本質上增強患者的體質。
臨床研究發現,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西醫結合“剛柔并濟”療法優勢明顯。與單純開展西醫治療相比,該療法在緩解關節疼腫上更為有效,有助于降低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增強患者的關節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減少西藥引起的不良反應。
除了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還需積極自我管理。在“強制要求”層面,患者應嚴格按照醫囑按時服藥,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與藥物的不良反應,切莫擅自增減藥量,更不能停藥。在“柔性”范疇內,患者要抱有積極開朗的心態,避免精神緊張及焦慮。可結合自身情況,開展功能性鍛煉,如關節的屈伸運動、散步等,以維持關節的活動頻率,預防肌肉萎縮,但也要避免過度勞累。
(作者單位:甘肅省礦泉康復醫院)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