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時間跨度長達三年完成的一個生態專題拍攝,也是國內巖溶領域科學家與攝影家首次深度合作完成的關于巖溶地貌的全面呈現及深度解讀。

桂林“巖溶山水”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巖溶景觀,是全球最為完美的“塔狀巖溶”,是大自然饋贈的俊秀“盆景”。桂林“巖溶山水”的形成得益于四個條件:質純層厚、古老堅硬的碳酸鹽巖。從科學的視野拍攝桂林巖溶景觀,除了追求山水交融、人與山水的和諧外,還需包含科學元素,當峰叢洼地、峰林平原同時存在同一個區域內,如何直觀證明這兩種巖溶地貌同時存在,是一大難題。
貴州茂蘭自然保護區被稱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是巖溶生態系統最為寶貴的巖溶生物“基因庫”。茂蘭巖溶森林生態系統,1996年加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護網絡,2007年6月27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創作巖溶森林美學和科學兼具的科學作品,至少要包含森林、巖溶兩大元素,森林用茂密的植被群落表現,而巖溶元素則可以用呈現藍綠色的巖溶水表現,為此,茂蘭小七孔是一個理想的拍攝點。

巴江大疊水瀑布表面的現象是地殼抬升、水流溯源侵蝕、地形地貌塑造獲得“回春營力”的地理信息,而隱藏的重要地質信息是,巴江上游的石林被覆蓋在湖泊堆積物、部分玄武巖風化物之下,因地殼抬升,覆蓋物被侵蝕、流失,石林再次發育。


一棵樹地面與地下根系的剖面結構,體現出在巖溶地區,植物為了生存,頑強的根系透過巖層,進人地下洞穴,并在洞穴中形成根系森林的場景。為了在畫面上重現這一具有濃厚巖溶生態特色、神奇的自然現象,我們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在狹窄且完全黑暗的洞穴環境中根系畫面的拍攝;二是地面樹干的畫面拍攝;三是如何將地上地下兩個不同的畫面無縫融合。難度最大的是第一個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光源,2個光源負責整體環境的照亮,1個光源置于根系的里面,布置成逆光,增加根系的質感和立體感;二是機位,地下洞穴的機位要盡可能與地表的機位在同一個垂直面上,鏡頭焦距也要盡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個問題,地表拍攝相對容易,但要牢記機位和焦距與地下洞穴的匹配。第三個問題,后期電腦合成要關注延伸、透視的一致性,使得接片合成顯得自然流暢。
生物適應環境而生,地球生物圈的演化是“環境控制論”,巖溶環境造就巖溶生物圈。同為森林生態系統,巖溶區的生物量遠低于非巖溶區,茂蘭巖溶森林區地上植物生物量僅為同緯度哀牢山的三分之一、溫帶長白山冷杉林的二分之一。
銀雨樹是織金洞鎮洞三寶之一,在拍攝時,我們首要的是解決現場燈光對于這些石柱造成的色差,如果關閉燈光,現場布光的話,現場環境非常復雜,很多區域又不能進人,所以最終采用了以現場光線為主,在一些陰影區域,進行局部布光。由于現場光線十分復雜,所以我們在后期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在HSL色彩的調整,有針對性地把紅色、黃色、綠色等飽和度降到了最低,從而在畫面里去除了這些本不存在的顏色,讓整體環境的氛圍更加協調統一,也更好地還原了這些石筍石柱原本的色彩。



據說織金洞的有三個鎮洞至寶:霸王盔、銀雨樹、掌中寶。其中“掌中寶”是一巨大石柱崩塌后,反轉的石柱呈現出貝殼狀、半圓形的凹陷,在凹陷的中央,因洞頂的滴水滴落其中,生長發育新的、似花蕊的新石筍。

玫瑰大廳200多米高的洞穴大廳中,不僅有層層疊疊的橢圓形紋理、一個完整的穹頂,而且青色的石灰巖底色上因石灰巖中少量的三氧化二鐵呈現出玫瑰粉紅色,帶來清新、溫馨的視覺效果。這一作品的成功創造,有兩個要點:光強足夠、多點的光源,照亮并均勻覆蓋穹頂;沿特定的中軸線、超廣角鏡頭的多點拍攝,確保后期的無縫合景。
拍攝水下石葡萄主要需解決兩個問題:光源問題,在遮擋周邊彩色燈光的照射后,反復調節光源位置,直至照射水下石葡萄的光線相對均勻;水面反光問題,使用偏振鏡片(CPL)消除一些水面反光,并旋轉鏡片到最合適的角度,將焦距為15~35毫米的廣角鏡頭盡可能貼近水面拍攝。

當沿著白洞天坑峭壁邊的棧道豌蜒下行垂直300米后,到達白洞坑底部,深切感受了一回“井底之蛙”,與我們幾個“井底之蛙”相伴的還有茂密的森林,雖然坑外晴空萬里,但坑內霧氣蒙蒙。當回首仰望時,竟出現進入玄幻世界之感:因角度的關系,原本渾圓形的天坑口呈現橢圓形,加上坑內、坑外光照的顯著差異,視覺上更像天空中的一只眼晴,看著下面的世界。
天坑植物也至少有兩大群落特征:一是天坑植物的生態位多樣,光照和水分的空間差異性,近坑底的植被多由耐陰物種組成,多樣性和豐富度較高,近地面的植被多由喜陽物種組成,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較低;陽面植被多樣性和豐富度則高于陰面;苔蘚類群落物種數隨天坑深度加深呈增加趨勢;二是可以保存更多的古老的植物組分,據古氣候變化研究,該區域的氣候經歷了從冷干向暖濕轉型的過程,而天坑植物調查結果顯示坑內植物群落熱帶科、熱帶屬與溫帶科、溫帶屬之比分別為2.31:1、1.5:1。坑外植被群落熱帶科、熱帶屬和溫帶科、溫帶屬之比分別為2.79:1、2.18:1。這意味著該地區種子植物組成中溫帶成分比例過去的比現代的高,而地表植被群落隨著時間推移熱帶成分不斷增加而溫帶成分卻相對減少的事實,反映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沖蝕型天坑本身就十分罕見,將相距千米的兩個大型沖蝕型天坑放在同一個景框中,更是難能可貴。
站在峽谷中,仰望橫跨峽谷兩岸的天生橋是最佳的視角。

作者簡介:
蔡石,生態攝影師、人文地理攝影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首席攝影師、中國探險家俱樂部創始會員。《中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專欄作者。拍攝了許多國家級大型科考項目,從事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護的公益報道。